第二十二章 离鸟哀啼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全面战争·日式三国(吉川英治笔下的三国英雄记)(套装共5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第二十二章
离鸟哀啼
次日清晨,徐庶一早便离开家门。
他眼窝深陷,眼圈乌青,看得出他昨晚一夜未眠。趁新野城门刚刚打开之际,他便赶忙进城。
“单福啊,你今日来得好早,莫非出了什么事吗?”
刘备见他面色憔悴,便担心地问道。
徐庶则面色凝重,他对着刘备躬身拜倒,之后才说道:“主公,属下今有一事,要向您请罪。”
“此话怎讲?”
“主公有所不知,单福并非我的真名,而是我为避故乡之难起的假名。属下原是颍上人士,名叫徐庶,字元直。之前,我听说荆州刘表乃是当代贤人,于是去投奔他。但与其论道时,我才发现,刘表不过是一介胸无大志之人,毫无作为。因此,我留书一封,不告而别。后来,我来到水镜先生司马徽的草堂,心中烦闷,便对他告知此事。水镜先生对我当头棒喝,他说我有眼无珠,不识贤愚。之后,他介绍说刘豫州就在新野,让我还是去投奔他为好。”
……
刘备闻言,回想起那晚留宿在水镜先生家,确实记得有位深夜来客,曾与水镜先生在草堂密语。
徐庶又说道:“我听了水镜先生之言,立刻赶往新野。原以为自己不过是个浪荡之人,不敢贸然求见刘大人,于是我只有在城外等候。我接连几日都在市井徘徊,口唱戏歌,居然当真就遇到了刘大人。如今又得偿所愿,能辅佐主公,常伴身边。承蒙主公不弃,拜我为军师,赐我指挥棒。如此知遇之恩,徐某没齿难忘。常言道,士为知己者死。徐某暗暗发誓,定要报效主公,成就大事。”
……
“只是,忽然出了一件事,令我寝食难安,便连忙赶来禀告主公。”
徐庶说着,掏出徐母的家书,递给刘备,“昨夜,我突然收到家母的书信,整夜难眠。主公有所不知,家母生来命苦,不仅守寡多年,还刚刚痛失幼子。如今,家母只剩下我一个亲人,能够奉养天年。但是,家母如今被曹操囚禁在许都,性命堪忧。想当初,徐某自幼尚武,常与乡邻打斗。之后,又犯下祸事而四处漂泊。徐某不孝,让家母一直为我操心,心中有亏。因此,得知家母被囚在许都之后,徐某整夜难安。我有个不情之请,恳请主公准我告假,前去许都探母,以尽孝道。待服侍家母,享尽天年之后,如蒙不弃,我愿再入主公帐下效劳。徐某跪求主公恩准。”
“既然如此,我也不便挽留。”
刘备听罢,只得答应。他与徐庶一同泪湿衣袖,心中十分不舍。
刘备见徐庶如此孝顺,不禁怀念自己已故的母亲。
“百善孝为先。先生要为母尽孝,刘某怎能阻拦。请一定要替我转告问候,孝敬母亲为好。”
刘备与徐庶临别之际,叙谈终日。两个人难舍难分,十分伤怀。
当晚,刘备又摆下饯行酒宴,命文武群臣一道为徐庶送行。
离别之酒,千杯难醉。
刘备在饯行宴上,一直陪徐庶叙谈到深夜。
但是,徐庶饮过千杯,却无醉意。他停杯投箸,伤感而叹:“徐某自从得知家母被囚禁许都后,寝食难安。如今这金杯玉液,竟也觉得毫无味道。为人子女者,得知母亲有难,实在于心难安。”
“刘某懂得。虽然你我成为主从,相处短暂,但如今惜别之际,刘某心生伤悲,犹如丧失左膀右臂一般。纵有龙肝凤髓,也是食不甘味啊!”
依依惜别之际,天色渐明。
其他诸将也十分难舍,大家干了最后一杯送别之酒,便各自离开。
刘备一夜未眠,便暂时靠在床榻上闭目养神。
这时,孙乾来到刘备房中,悄悄进谏道:“主公,属下以为,如今放徐庶去许都,将于我们大为不利。我们将如此奇才拱手让给曹操,岂不是会成为后患?不如我们趁他尚未动身之际,悄悄设下一计,让徐庶走不成。您看如何?”
刘备听罢,却不言语。
孙乾见状,只好再次进谏道:“徐庶身为军师,对我方兵马布置,各处设防都了如指掌。如今放他去敌军,岂不是惹祸上身?”
“……”
“属下以为,只有将徐庶留下,才能转祸为福。我们同时可以加强防备,让曹操以为徐庶归来无望,便必定会杀掉徐母。到了那时,曹操便成了徐庶的杀母仇人。他必定会对曹操怀恨在心,而专心辅佐主公打败曹操的。”
“休得胡言!”刘备一声断喝,打断了孙乾之言,“刘某岂能做出如此不仁不义之事?若我暗设毒计,害得徐母被杀,诓徐庶留下,这岂能是仁君之道?刘某宁可放走徐庶,而招来杀身之祸,也断不能做出如此不义之事!”
说罢,刘备整理衣装,出门命道:“给我备马!”
此时,门外晴空万里,黄莺脆啼。但刘备脸色阴沉,全不似今日的艳阳天。
关羽和张飞跟随刘备一道,赶到城外为徐庶送行。众人感其孝母之情,也感于刘备送行之谊。
众人一路相送,来到十里长亭。徐庶不住拱手,感谢众人:“徐某不敢当。请各位留步吧。”
“徐先生,请进了这杯酒再上路吧。”
于是众人举杯,在十里长亭为他再次饯行。
刘备依依不舍:“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可惜刘某再也不能向先生请教谋略之道了。刘某希望,先生今后能够不改初衷,尽心辅佐新主,才不枉先生的一世英名。”
徐庶闻言,泪湿衣襟:“主公的一片肺腑之言,徐某莫敢忘。承蒙主公不弃,徐某虽才疏学浅,却得主公赏识。但是如今中途而别,实在心中惭愧。徐某此番离去,仅为孝养老母,但若要效命于曹操,徐某心中是难以保持臣节的。”
“刘某今日痛失先生,心中无奈,倍感失落。如今我竟悲观厌世,不如归隐山林而去吧。”
徐庶闻言,忙劝谏道:“主公切莫如此。徐某一介庸才离去,主公定有高明贤士相助,气运更加通达才是。”
“先生乃是当代奇才,如今先生离去,刘某到何处才能寻到如此高人?这普天之下,难求与先生相当之人啊!”
刘备悲痛欲绝。他痛失军师徐庶,意志消沉。
关羽、张飞和赵云,都在长亭外相送。他们亦是多情之人,听到刘备之言,都不禁默默垂首流泪。
徐庶环顾众人,不舍地说:“徐某离开后,万望诸君团结一心,辅佐主公,严于律己,砥砺忠义,则定成大事,造福百世。徐某虽身在许都,也会求上苍垂怜,盼诸君事成。”
刘备闻言,难忍悲声,不禁泪如雨下。他又继续催马前行,与徐庶并驾齐驱:“先生,刘某再送一送先生吧。”
“主公,请留步吧。”
徐庶反复婉拒。
“先生不要推辞了,刘某一定要送。从此山高水远,不知何时才能重逢。”
一行人又送了十里,徐庶勒住缰绳,宽慰刘备道:“主公请留步吧。我们有缘必会再次相逢,还请主公保重身体,徐庶必会再次回归。”
刘备执意再送,又行了七八里路,来到一处僻静村落。
诸将见已经离城甚远,便也一起规劝刘备道:“主公,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我们就送到这里吧。”
刘备闻言,情不自禁地伸手去拉住徐庶,执手相看,泪眼婆娑:“请君多珍重!”
“主公也要保重!”
“山高水远,与君相别!”
刘备紧紧握住徐庶的双手,难舍难分。他不仅泪湿衣襟,浑身也微微颤抖着。
“徐某去也!”
徐庶只得狠心甩开刘备的双手,将脸埋在马的鬃毛里,打马而去,不忍回头。
诸将遥望徐庶的背影,忍不住大声道别。
“后会有期!”
“多加珍重!”
诸将目送徐庶离开后,便护送刘备从原道折返。刘备仍然依依不舍,频频回头,远眺徐庶的背影。
“啊!徐庶拐过那片树林,我就看不见他的身影了。这可恨的树林,遮住了徐庶的身影!我恨不得立刻将树林砍倒才好!”
刘备情难自禁,痛哭失声。
刘备的爱才之心,感动众人。诸将连忙慰藉,唯恐刘备过于伤心:“主公不要再伤感了,要珍重自己的身子才好啊。”
一行人继续赶路,走了六七里路后,忽听到身后传来呼喝之声。大家回头观瞧,却见徐庶正快马加鞭,飞奔而来。
众人心中正在疑惑,莫非徐庶改变心意,不肯离去了?大家一边猜测,一边兴高采烈地回头迎接。
徐庶飞奔至跟前,对刘备急急地说道:“属下忙乱之间,竟忘了一件大事,连忙回来禀告。主公不必烦忧徐某离去,你只需到襄阳往西二十里的地方。有一处名叫隆中,有一位大贤人隐居在那里。您务必请那位高士出山相助。此乃徐某临别之礼,请主公切莫忘怀。”
徐庶说罢,便又调转马头,飞奔离去。
隆中距离襄阳以西,不过二十里地。
刘备心中纳闷,竟然在这么近的地方就有贤人?
刘备乍一听说,心头不禁一片茫然。但徐庶已经拨马而去,身影渐远。
刘备失魂落魄,忽然猛然清醒。他连忙高声呼喝道:“徐先生!徐先生请留步!”
徐庶闻声,便再次拨马折返。刘备连忙打马上前,谨慎地问道:“先生所言,这位隆中贤人,刘某从未听说。此人果然了得吗?”
徐庶答道:“此人淡泊名利,交友谨慎,因此知其名者很少。另外,主公初到新野,时间不长,只认识荆州的文臣武将,未听说过此人,也是自然。”
“那么先生是如何得知此人的?”
“我们乃是多年的道友。”
“若论经纶济世之才,请问他与你相差几何?”
“徐某怎可与他相比。今日世间,恐怕也难觅能与之可比之人。若比作古人,周朝姜子牙、汉朝张良或许尚能与之比肩。”
“既然此人与徐先生是多年道友,刘某敢问先生可否再盘桓一日,与我将那人请来新野可好?”
“不可!”徐庶当即拒绝,“此人不能靠徐某去请。若要请他出山,还要主公亲自登门,才可成功。”
刘备闻言,不禁喜形于色:“既然如此,还请先生指教,此人尊姓大名,出身何处?”
“此人生于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水以南),他乃是汉朝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其父名叫诸葛珪,曾任泰山郡丞,但英年早逝。之后,他便跟随叔父诸葛玄生活。其后,他又和弟弟来到隆中,居于草庐,时而耕作、时而读书,喜好吟诵《梁父吟》。在其所居之地,有一道山冈,人称‘卧龙冈’,因此得名卧龙先生。此人名叫诸葛亮,字孔明。当今天下,可谓奇才者,只有此一人。”
“啊!刘某确有印象。”刘备忽然长吐了口气,接着说道,“刘某忽然想起一事。当日水镜先生司马徽曾经提过,卧龙凤雏,二者得其一,便足以得天下。刘某当时再三追问,那卧龙、凤雏究竟是何人,他却只是笑而不答。莫非先生所说的诸葛孔明,便是其中一人吗?”
“正是,他便是卧龙先生。”
“那么,先生可是那位凤雏吗?”
“非也,非也!”徐庶连忙摆手,“凤雏乃是襄阳的庞统,字士元。徐某不才,尚不配有此称号。”
“刘某如今才解开有关卧龙、凤雏之疑。啊!我竟如此孤陋寡闻!如今才知道,我身边这片山河之中,竟有如此大贤之人!”
“主公若要请得诸葛亮,务必亲自前往才是。”
徐庶再三嘱咐,这才拱手拜别,快马加鞭,直奔许都而去。 全面战争·日式三国(吉川英治笔下的三国英雄记)(套装共5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