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全面战争·日式三国(吉川英治笔下的三国英雄记)(套装共5册)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全面战争·日式三国(吉川英治笔下的三国英雄记)(套装共5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第二十三章

  诸葛一族

  孔明兄弟,即诸葛氏一族,在以后蜀、吴、魏三国鼎立之时,各司其职,意义重大。因此,在此很有必要介绍一下诸葛氏一家以及诸葛亮之为人。

  关于诸葛亮的家系背景,毕竟已有一千七百多年,难免有些偏差。但我们仍能从众多线索中,得其所详。

  按先前徐庶对刘备的介绍,便先从他们的祖先诸葛丰说起吧。

  诸葛丰曾在汉元帝时期,担任司隶校尉之职。他性格刚直,凡触犯律法者,即使是特权阶级,也绝不宽赦。

  有一个故事,足以证明他的正直不阿。

  元帝时期,有个外戚许章。他恃宠而傲,毫不把律法放在眼中,整日为非作歹,无法无天。诸葛丰痛恨其跋扈的行为,誓要让他领教国法之威。

  有一次,许章又触犯了国法。诸葛丰身为司隶校尉,立刻下令将其捉拿归案。他亲自带人去抓捕,但许章见势不妙,立刻躲到宫里。

  许章仗着皇帝的恩宠,以为可以躲过一劫。但是诸葛丰却毫不为之所动,他执意将其捉拿归案,因此招致天子不悦,被贬为城门校尉。

  其后,又因诸葛丰对作奸犯科的达官显贵毫不纵容,于是遭到排挤,最终被贬为一介平民,告老还乡。

  诸葛丰的回乡之地是否为琅琊,如今已不可考。但到诸葛珪一代,已在山东琅琊郡的诸城县至阳都(今山东省,沂水以南)成家立业。

  汉人中鲜有复姓,因此诸葛这个姓氏,或许来源于单姓“葛”。

  有一种说法,是这个家族原本为单姓“葛”氏,在他们从诸城县迁徙到阳都县时,为了有别于阳都大户“葛”姓家族,便在姓氏前加上原住地诸城县的“诸”字,改为“诸葛”这个复姓。

  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曾任泰山郡丞,当时的家境相当不错。

  诸葛亮这一辈有兄妹五人,三男两女。诸葛亮为次子。其长兄诸葛瑾早年曾赴洛阳的太学游学。其间,生母去世,父亲又续弦。

  可没过多久,诸葛珪也撒手人寰,只留下继母抚养几个子女。而诸葛亮年仅八岁。

  “这可如何是好?”

  诸葛亮的继母章氏拉扯三名幼子,正在走投无路之际,幸好长子诸葛瑾从洛阳游学归来。他告诉继母如今洛阳大乱,还建议道:“此时各处动乱,不知何时能休。此番黄巾造反引得各州大乱,战火也烧到了洛阳。如今整个中原一片兵荒马乱,我们不如一路向南,去投奔江东的叔父为佳。”

  诸葛瑾不像寻常秀才一般刻板。此人十分忠厚,孝养继母如同亲生母亲一般,因此广受世人赞誉。

  人都是趋吉避祸的,倘若遭遇战乱,便会逃向没有战乱的地方;遭遇饥馑和洪灾,便逃向没有灾难的地方求生。中国大陆幅员辽阔,百姓已经惯于如此流离漂泊的生活。

  “我们去南方吧!”

  当诸葛氏一家从华北向南方逃难时,正值黄巾之乱后。当时社会动荡,战祸频仍,谁也难以预测战乱将何时平息。

  “逃到南方去!”

  “只有南方能活命!”

  华北、山东一带的农民,纷纷拖家带口、挑着行李,如同洪水决堤一般涌入江东地区。年仅八岁的诸葛亮,一路之上目睹了灾民流离失所、饱受煎熬的悲惨生活。这些情景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少年之心。

  “难民是何等凄惨啊!为何人民的生活如此之凄苦?莫非他们生而为人,就是要遭受苦难吗?该如何才能让大家过上幸福生活呢?”

  诸葛亮八岁,正值学习史书、经书的年纪。他时常思考:“这世间本不应如此。若有一名伟人出现,则茫茫苍生便会得以拯救。人民将不再绝望,百姓将不再寂寥。正如天之有日月,人间也必现英雄。只叹如今世上不见伟人,只落得小人结党、万恶俱出、一片大乱。成千上万的百姓实在可怜,他们流离失所,不知所终。”

  在少年诸葛亮的心中,已不知不觉地酝酿出拯救万民的伟大理想。

  此次南下逃难,以大哥诸葛瑾为首。诸葛瑾虽然刚从太学毕业,如今已成为一家之主。他侍奉着继母,提携着弟妹,以一辆破车载上全部家当,在几名仆从的护送下,踏上了逃亡之路。他们混杂在难民之中,夜以继日,翻山越岭,一路南下。

  逃亡之路是何等的艰辛,各种危险也时刻威胁生命。灾民们不仅遭受风霜雨雪的暴虐,还时常被野兽毒虫所威胁。

  在这样的逃亡道路上,十三四岁的长兄诸葛瑾,八岁的诸葛亮,以及幼小的弟妹,在艰苦之中磨炼出卓越的生存能力。

  同为难民,普通人家的子弟也经历了同样严酷的生存环境。但若本身不具备一定的禀赋,这些磨难对于很多人来说,只不过是一段艰难的生活。而对诸葛氏子弟来说,他们因为这一段历练,在日后的生活中,更加具备了克服困难的品质和奋发向上的能力。

  一路南行,历经磨难,他们终于抵达江东,投靠了叔父诸葛玄。此时已是初平四年 的秋天,即董卓在长安遇刺引起大乱的第二年。大约半年之后,叔父诸葛玄需迁往荆州,到刘表手下赴任。

  诸葛亮和弟弟诸葛均便随叔父一家同行,一起迁往荆州。此时,长兄诸葛瑾便借机提出:“我也到了成家立业之时,该去做一番事业了。”

  于是,诸葛瑾告别了叔父,带着继母章氏一道,扬帆南下,前往东吴之地去施展抱负。

  在当时,凡是怀抱远大理想的年轻人,都以南方为目标,认为那里充满着希冀和热情。

  汉族人民为了躲避华北的战乱,迁移到了南方。他们舍弃了北方丰富的物产资源,来到南方的土地上,重新开始耕耘。

  在南迁的难民之中,绝大多数是下层老百姓,但也不乏诸葛一家这样的士大夫知识阶层。他们南下之后,择地而居,形成了一个新兴的社会,新的文化也应运而生。他们主要分布在南方的沿海地区,如江苏、安徽、浙江;长江沿岸的荆州(今湖南省、湖北省)和益州(今四川省)等地。

  诸葛瑾陪同继母,一路远下江南,正是因为他对东吴的发展充满信心。这也是他作为一个知识青年睿智的前瞻。

  前文有表,诸葛瑾来到东吴的第七年,正值孙策亡故,孙权继任为新君。他得到鲁肃的荐举,投到孙权门下,走上仕途。

  另一方面,诸葛亮和弟弟诸葛均,跟随叔父诸葛玄及其一家迁移荆州。他们的命运却和长兄诸葛瑾大相径庭。他们原以为日子会一帆风顺,但是生活的坎坷却不断考验着他们,让少年诸葛亮不断成长。

  “荆州这个城市很大,有不少新事物值得你们去见识和学习。叔父与荆州太守刘表交往甚好,因此此番乃是受刘表相邀,前去从仕。到了那里,我们会住到刘表所赐的深宅大院。你们身为臣子,年纪尚轻,时刻要留心谨言慎行。”

  叔父和叔母一再叮嘱,少年诸葛亮的心中更是雀跃无比。他十分期待在荆州的新生活。对于那里的风土人情,他更是迫不及待想去体验一番。

  但谁料他们来荆州不到一年,叔父诸葛玄便又接到了刘表的命令:“原豫章太守周术病故了,你去替我管理那里吧!”

  诸葛玄只得领命前往豫章。

  他此任为豫章太守,可以说是得到了提拔。但当诸葛玄抵达南昌后,才发现当地民风彪悍,百姓不服从这位新太守的管理。一些地方的反对势力相互勾结,还扬言道:“诸葛玄又不是正经的朝廷命官,我们凭什么要听他的!”

  诸葛玄初到豫章就面临一片反对之声。

  另外,还有一个叫朱皓的人,他自称持有朝廷的委任状。于是他公然挑衅,还抢先入城,坐上了太守之位,导致诸葛玄竟无处落脚。

  两人之战一触即发。

  “我乃豫章太守!”

  “不对!我才是真正的豫章太守。”

  双方先是口舌之争,后来上升到两厢抗争。

  朱皓由于得到笮融、刘繇等当地豪族撑腰,势力强大。诸葛玄因此很快落败,被逐出南昌城。

  少年诸葛亮和弟弟诸葛均,此时才深切地体会到战争的残酷。

  他们和叔父一家在乱军中逃出城去,屯住在城郊,准备东山再起。不料一夜,当地村民突然夜袭,叔父诸葛玄壮志未酬,便命丧当场。

  诸葛亮只得一面安抚年幼的弟弟,一面逃跑。乱军之中,他们与叔母等人失散,后来才得知他们也遇害的消息。

  此时,颍川的大儒石韬,在游历各国后正来到了荆州。

  荆州、襄阳等地历朝历代皆盛行好学之风。当时的各位文人儒者,又在重新解读儒学,阐释新意,以此探索当时的军事、法律、文化等方面的问题。

  所谓林泉之处,必有百鸟群集。因此,许多学者和名士因仰慕荆襄的学风而齐聚于此。颍上的徐庶、汝南的孟建等人便是其中之翘楚。

  自从叔父遇害之后,诸葛亮无依无靠,饱尝人间艰辛。于是他也投到石韬的门下。

  “师傅在上,请收我为徒吧。”

  诸葛亮拜师时,年仅十七岁。

  第二年,石韬到附近的诸国游学。一路随行的弟子中,便有十八岁的白面书生诸葛亮,有胸怀一剑志在天下的徐庶,还有温厚笃学的孟建。

  孟建和徐庶都比诸葛亮年长许多,论做学问也远在诸葛亮之上。但他们十分器重诸葛亮,觉得他的学识非凡,将来必定成为一个好秀才。

  在他们眼中,诸葛亮能成为一个了不起的秀才,但诸葛亮之才远胜于此。在石韬的门生之中,诸葛亮的才学出类拔萃,无人能及。而且随着他逐渐成长,他的睿智才能日渐突出,与世上的秀才相比,简直有天壤之别。

  诸葛亮在二十岁时便离开了石韬的学府。他渴望求学,却难以忍受死记硬背的读书,于是便选择了离开。

  之后,究竟该何去何从呢?

  诸葛亮最后决定隐居在襄阳西郊的一间草堂之中,和弟弟诸葛均一起半耕半读,以此为生。

  他过着名副其实的晴耕雨读生活。

  “这个年轻人实在太老气了吧?”

  “他年纪轻轻的,怎么便开始隐居生活了呢?”

  “怕不是他装样子给别人看的吧?”

  “诸葛亮不过是个沽名钓誉之徒罢了。”

  诸葛亮的同门都嘲笑他,久而久之,其他原本赏识他、尊敬他的人,也都渐渐远离。

  到了最后,经常光顾草庐探望的,只有徐庶、孟建等几个人。

  从襄阳城里到诸葛亮在隆中的住所,只需往郊外行走二十里。

  隆中可谓山清水秀,别有天地。汉水从西北高地蜿蜒而下,在桐柏山脉与淯水汇合,穿过华中平原,人称沔水。其西南岸边,是一座以襄阳为中心的古城。

  天气晴朗的时候,从他家门口便能一览大江风貌和整座城市。他的草庐位于隆中的一个半山腰上,屋后有一座山,名叫乐山。

  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

  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

  问是谁家墓,田疆古冶子。

  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

  白天,人们经常能在田陇之中听到这样的歌谣。这并不是当地的民谣,而是古时山东地区流行的曲调,也便是诸葛亮的故乡齐国的民歌。

  唱歌之人或是拿锹锄地的诸葛亮,或是割豆摘荚的弟弟诸葛均。

  一天,诸葛亮的故友孟建突然来到他家造访。

  “我近来想要返回故乡了,今日特来告别。”

  诸葛亮凝视着学长,不解地问道:“你为何想到要回故乡呢?”

  “我此番返乡原因无他,只不过觉得如今襄阳的生活过于平淡。和那些名门望族之士终日厮混,研究学问,批评政治,这样的生活于我来说太过悠闲了。我这一介书生近来思念故乡汝南,返乡不过是聊以慰藉思乡之情吧。”

  诸葛亮听后,摇头说道:“人生短暂,如今你尚未度过半生,怎么会如此消极,竟生退意呢?你只道襄阳如今平静,可又能保几年太平?莫非百年之中都会一直平安无事?至于你的北方家乡,那里旧时的门阀割据,有多少官吏、士大夫都在蝇营狗苟地钻营,企图出人头地。而像你这般寻常书生,毫无背景,又岂能有安身之地呢?依我之见,你不若留在南方,在这片新天地里慢慢等待时机吧!”

  孟建虽稍年长于诸葛亮,在学问上也算前辈,但他听闻诸葛亮一席劝告,深受启发。他若有所悟地说道:“此言有理!我确实不应该返乡。人不能只看到眼前的不如愿,而若想做到居以观动、静中思变,却实属不易啊!”

  说罢,孟建兴冲冲地起身离去。

  孟建走后,便四处替他宣扬,诸葛亮便名扬于襄阳的名士之中了。

  襄阳名士,以及一派文人学者,如崔州平、司马徽、庞徳公等老前辈,都十分赏识诸葛亮的才华。河南名士黄承彦更是对诸葛亮推崇备至。他曾说道:“老朽若为女儿身,定非他不嫁!”

  有人闻言,便主动做媒,成就好事。黄承彦的女儿终于许配给诸葛亮为妻,也算是实现了黄老先生的夙愿。

  这位黄家小姐生得并不十分美丽,相貌与父亲十分相似。但是她出身名门,淑贞温雅,知书达理,无可挑剔。

  “诸葛亮娶了个丑媳妇!”

  有人嘲笑诸葛亮竟娶了一个丑妻,但诸葛亮却与新婚妻子非常恩爱。两人举案齐眉,琴瑟相合,倒也是一段良缘。

  诸葛亮和妻子在隆中,过了几年平淡恬静的日子。

  诸葛亮身材修长挺拔,玉树临风,在汉人中是少有的白皙俊秀。

  一天,诸葛亮和一群朋友聊天。

  他坐在朋友中间,以手抚膝,怡然自得。他一边听朋友们各抒己见,互相争论时局、志向,一边面带微笑。忽然,他开口说道:“你们几人若是从仕,至少可以做到刺史或者郡守的职位。”

  一个朋友立即反问道:“那你呢,你觉得你能做到什么官职?”

  “我么……”

  诸葛亮笑而不答。

  对于他来说,志向并非于此。无论是做大官、当学者还是光宗耀祖,都非他之所愿。

  他十分向往两个人,一位是春秋的宰相管仲,另一位是战国的名将乐毅。诸葛亮自视甚高,心中暗想:“亮之文武才干,只有此二位高贤可比。”

  乐毅是战国时期的燕国一代名将,曾助燕昭王指挥五国的兵马,攻陷齐国七十余城;管仲在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以富国强兵之策,称霸于列国,被齐桓公推崇为仲父,乃是一位大政治家。

  如今的时局纷乱,不亚于春秋战国时期。

  年轻的诸葛亮心中暗忖:“管仲、乐毅,今在何处?”

  他又想:“舍我其谁?我虽不敏,但放眼天下,舍我其谁?”

  于是诸葛亮不断修身养性。

  诸葛亮心在天下,因此更加爱惜自己。他不断鼓励自己,要在世间有所作为。

  这些心事他未曾说出口,只是默默抱膝沉思。但是,从他深邃的双眸中,显露出非凡的气概。

  诸葛亮也常常会登上自家屋后的乐山,远眺一片广袤大地。

  他的兄长诸葛瑾当时已在东吴从仕,吴主孙权的势力日益显赫,在南方如日中天。

  而北方却依然暗无云天。自从袁绍死后,曹操愈发威震八方。但是,那些河北之民,是否对曹操真的心悦诚服?

  益州位于巴蜀的腹地,似乎尚处于政治风暴圈之外。益州被茫茫的密云所隔,长江之水从巴山蜀峡飞流而下。此处目前还算风平浪静,但早晚有一天,也会遭到溯流而上的群鱼觊觎。

  “在此处观瞧,我如今所处之地,正位于几方势力的交界之处。荆州地处大陆的中央,但是能够掌控这个中枢之地的究竟会是谁?荆州刘表不成气候,若论学林宦海,此人皆难成大器。会不会有神人从天而降?或者会不会有豪杰出现在世上呢?”

  诸葛亮沉浸在思绪之中,不知不觉天色渐晚。他便轻声哼唱《梁父吟》的曲调,俯瞰点点灯火,走下山来。

  时光飞逝,光阴荏苒。此时是建安十二年 ,诸葛亮已经二十七岁。

  正是这年秋末,刘备从徐庶处听到诸葛孔明的介绍后,决定前去拜访诸葛亮的草庐。 全面战争·日式三国(吉川英治笔下的三国英雄记)(套装共5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