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孤帆下东吴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全面战争·日式三国(吉川英治笔下的三国英雄记)(套装共5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第十二章
孤帆下东吴
刘备军旅一生,此番败退之行,可谓最为惨重。
曹操一开始还毫不在意,只命几员大将追击。但是荀彧再三进谏:“丞相若不趁此机会,歼灭刘备,恐怕今后再难碰到如此良机了。倘若不慎一旦任刘备逃脱,便如放虎归山,日后势必酿成大患。”
曹操欣然同意,于是下令立刻增派数万骑兵马,又下达严命:“追击刘备,格杀勿论,决不可懈怠!”
正因如此,刘备等人不仅在长坂桥遭到曹军痛击,而且当他们一路退败到汉水渡口之时,曹军依旧紧追不舍。刘备等人勉力抵抗,十分狼狈。
“莫非天要绝我不成?”
刘备腹背受敌,深陷绝境。
恰好正在这时,援军终于赶到了。关羽从江夏的刘琦手上借得一万援兵,他们一路奔袭赶至汉水,解除了刘备的困境。
“啊!感谢上苍,刘某得以逃生!”
刘备被援兵所救,忍不住再次嗟叹。在这风雨飘摇的时代,人的命运不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很大程度是靠运势而决定的。对于他来说,人生经历曲折坎坷,宛如一叶小舟,任巨浪暴雨折磨,飘忽不定。
“大家快上船!”
刘备一行连忙登上关羽备好的渡船,驶离渡口,这才安然脱险。
关羽在船上才得知了糜夫人投井自尽的死讯,他不禁扼腕道:“想当初,在许田会猎当日我便欲将曹操杀掉,可大哥却将我死死按住,不得出手。若非当日大哥阻拦,曹操早就命归西天,咱们今日又怎会落得如此狼狈?”
刘备听到关羽抱怨,只得好生安抚道:“贤弟啊!此言差矣。当初许田会猎之时,我之所以会劝阻贤弟,也是为了天下大计。况且那时为兄尚对曹操惺惺相惜,倘若此番我等安然脱险,总有一天会东山再起的。”
正在这时,忽闻江上传来一片喧闹之声。水面之上,浪花大作。
“糟糕!莫不是曹操的追兵到了!”
刘备不禁大惊失色。而关羽则急匆匆登上船头,朝后方张望。
只见后方江面遥遥驶来无数船只,列队而来。为首的一艘战船更是扬起风帆,破浪而来,速度飞快。船头之上,有一员小将挺身而立。他身披白袍银甲,飒爽英姿,好不气派。见到刘备等人的船只,那员小将便朗声高喊:“叔父等一等!侄儿来也!”
小将的声音清脆,顺风传来,原来来者不是别人,正是刘琦从江夏城赶来接应。
刘备和关羽等人见到刘琦前来,心中大喜。待双方船舷相接,两人相见之时,刘备忍不住与刘琦执手相望,泪眼蒙眬:“有劳贤侄特来相助!”
一行船只继续前行。不多时,后方又有兵船飞速赶上,为首的战船之上,有一位高士昂首立于船头之上。只见他纶巾鹤氅,神采奕奕,其威风丝毫不逊武将。此人自然便是诸葛亮。
孙乾则乘另一艘船同时赶来。
众人正在纳闷,为何诸葛亮能恰巧在此处追上众人?而诸葛亮则微微一笑:“孔明早料到会在此与主公会合,因此已率夏口(今湖北省,武汉附近)之兵马,在此恭候多时了。”
在此危急紧要的关头,即使去搬救兵,也往往是远水解不了近渴。此番若非诸葛亮亲自出马,则难请得到刘琦火速增援。但诸葛亮并不愿过分夸口自己的功劳,而是随口带过。
“于今之计,我们需着眼接下来的战术。依我之见,主公应先赶到夏口,那里地处险要,且有水利之便。我们可在那里与曹操大军对峙,争取时间。同时,刘琦公子可返回江夏,这样双方首尾相助,互为犄角。再各自收拾军器,整顿兵船,方为上策!”
诸葛亮对下一步的安排,给出了自己的意见。刘琦一拍即合,他说道:“侄儿觉得,皇叔不如先随我一起回江夏,待准备妥当后再前往夏口不迟。倘若如此前去夏口,毫无准备,可能不妥。”
刘备和诸葛亮都点头认可:“就依你之见从事。”
之后便命关羽先率领五千人马赶往江夏城。确认无事后,刘备、诸葛亮及刘琦等大队人马才入城。
而曹操那厢一路追击刘备,却被其逃脱。曹操无奈,只得下令停止追击,又命各路追兵到汉水畔会合。他认为倘若刘备乘虚进入江陵,恐为后患,于是再度挥兵南下,夺取了湖南。之后,曹操在当地留下部分兵马镇守,便率其余人马迂回到荆州。
此时的荆州由邓义、刘先等刘表旧部踞守。但是此时幼主刘琮已被曹操所杀,而襄阳更是早已落入曹军之手。荆州百姓,人心归顺,早就想投靠曹操。
“既然如此,这荆州便是曹丞相的荆州,我等何以为战?”
邓义和刘先想通了这一点之后,便自觉地将城门打开,将荆州拱手相让给曹操。
曹操进入荆州之后,便一心想要解决东吴。他一直思索着该如何才能收服东吴。东吴一日不收,曹操一统天下的霸业便一日不成。
“起草檄文!”
曹操立刻命荀攸拟好檄文,发往东吴。文中写道:
刘备、诸葛亮之辈,今亡命于江夏、夏口一带,伺机逞乱。我率三军,于江汉之间击之,望君亦可率吴军共同撒网,定可将其变成网中之鱼。待擒得刘备后,你我可将荆州之地分而为二,更可永结盟好。
曹操自然并不指望这一纸檄文发出,便可令吴国降服。所谓外交,便是通过一种对话的方式解决问题。而另一方面,倘若对方拒绝,自己也有实力换一种方式解决问题。因此,曹操一边派人赴东吴发送檄文,一边部署了水陆两路的兵力。
曹军整备了八十三万人马,号称百万雄师。西起荆陕,东至蕲黄,连绵三百里的连营,直逼东吴而来。
却说吴主孙权早已屯兵柴桑郡。他见曹操大军压境,事态危急,于是立刻招来东吴大贤的鲁肃,商议对策:“事到如今,我们东吴必须得表明立场了。到底是与曹操结盟为佳?还是与刘备联手为好呢?这个方针的制定,是关系到东吴兴亡的大事,请一定不要有所保留,畅所欲言。”
鲁肃慎重地提出:“刘表新丧,主公不如派我出使荆州,前去吊丧。”
“这是为何?”
“我打算在归途中,潜入江夏去会一会刘备。与他说明利害,签订密约。”
“不过,倘若此时答应助刘,势必惹恼曹操,他岂不是会将矛头对准我们?”
“此言差矣。曹军之所以会大兵压境,直逼我国,盖因刘备势微,不足为惧。倘若如今刘备势力强盛,则在曹操攻我东吴之时,会成为他的背脊之忧。曹操对其有所忌惮,便绝不敢犯我。联刘之策倒不急,可待日后再定,鲁某此番秘密出使,一来可以一探刘曹双方在荆州至江夏一带的实力,二来可助主公制定今后的谋略。”
东吴此时的决定,不仅决定了吴国自身的生死存亡,对受曹操百万大军威胁的刘备,同样重要。
因此,诸葛亮在江夏城内也频繁召开会议,讨论应对之策。诸葛亮胸有成竹地说道:“如今东吴甚远,而曹军压境。若欲实现三分天下的大愿,我们需联吴抗曹。倘若孙权和曹操开始互相争战,我们便可坐山观虎斗,趁机强大自己。如此,才能实现真正的宏图大志。”
“可是,我们该如何才能实现此愿呢?”
刘备提出了自己的疑虑,这个问题也代表着众人的意见。
而诸葛亮却充满信心:“我相信,不出几日,东吴必派使者前来。到那时,我愿随同使者一同前往东吴。我要说服孙权,讲明个中厉害,以三寸不烂之舌,令东吴与曹操开战。如今我们在江夏,不需要投靠他们当中的任何一方,只需静观其变,坐收渔翁之利。我们若要开战,则只打必胜之战,此乃三岁小儿也明白的道理。”
众人闻言,却仍然不安。每个人见到诸葛亮如此有把握,不禁纷纷议论:“诸葛亮为何会如此自信?难道当真会有奇迹发生?”
而果不其然,诸葛亮所说的奇迹,过了数日后便出现了。
江岸的守备兵来报:“由东吴来的一艘船刚刚靠岸,来人自称鲁肃,乃东吴重臣。他说奉命代表吴主孙权,来为刘表吊丧,路经此地。”
众人不禁问道:“此事军师何以能事先料到?”
诸葛亮答道:“无论东吴如何强盛,听闻百万曹兵大举南下而来,也未免惊慌失措。而且东吴虽然富强,却缺乏实战经验,更不清楚其他国家的兵备情况,以及作战能力。因此,我才会判断,东吴会派出使者前来,意图说服主公在背后牵制曹操。”
诸葛亮又问刘琦,当初东吴的孙策死时,荆州有无派使者前往吊唁?刘琦答曰没有。诸葛亮闻言,便笑道:“这就是了。想那东吴与荆州世代为仇,东吴此番竟然不顾前嫌,派出使者吊唁。如此可见,他名为吊唁,实则是来打探虚实的。”
鲁肃被引至迎宾阁后,先是按外交礼仪对刘琦表示一番吊慰,之后又向刘备赠送了礼物,说是吴主孙权向刘备表示问候。
之后,在后堂摆开酒筵,为远道而来的鲁肃接风洗尘。
鲁肃痛饮一番后,借着酒意,直截了当地问刘备:“鲁某深知您为曹操眼中之钉,肉中之刺。多年以来,您与曹操屡战不休。不知依您看来,曹操是否当真暗怀统一天下的野心?还是他只不过是要满足自己的私心?”
“这个嘛……刘某也不是很清楚啊。”
“您可知道,曹操手下众多谋士中,谁最受重用?”
“这个我也不知道。”
“既然如此,”鲁肃仍然不死心,接连问道,“曹操手中的兵力到底有多少,您总是知道的吧?”
“这个我也不清楚。”
无论鲁肃抛来什么问题,刘备就是一问三不知。这种装糊涂的应对方式,也是诸葛亮事先交代的。
鲁肃面露不悦,不禁诘问道:“刘皇叔在新野、襄阳等地,曾与曹操多次交战。怎么会对敌人的情况一无所知?”
刘备装出一脸的茫然,答道:“鲁先生有所不知呀,每次一听说曹操兵来,我们自知敌不过,便先逃走了。曹军到底什么情况,刘某是当真不知道啊。不过,诸葛亮应该清楚些吧。”
“那诸葛先生此时身在何处?”
“我正想介绍孔明先生给你认识。”
说罢,刘备立刻命人去请诸葛亮。诸葛亮不一会儿便到了,他文质彬彬,入席坐定。
“孔明先生,鲁某与令兄乃是多年好友。”
鲁肃一见面,便先同诸葛亮拉起家长来。
“哦?原来先生认识家兄诸葛瑾啊?”
诸葛亮眯起眼睛,似乎追忆起过往,表情十分轻松。
“正是。鲁某此番奉命出使之前,还和令兄见过一面。本想替他捎一封家书给你,但因此番公务在身,只得作罢了。”
“这些家务事倒是不慌。我家主公早就有意同东吴建立联系,共同对付曹操。不知鲁先生意下如何?”
“这确实是件大事!”
“请恕我直言,吴国若是与我们结盟,自然是利大于弊的。否则若是我家主公为了一己之故,投奔了曹操的话,恐怕会对东吴造成巨大的威胁。到那时,吴国不仅要面对曹军南下的压力,还要顾忌我们,恐怕会吃不消哟。”
诸葛亮的话有礼有节,但言外之意却带有一种威胁。鲁肃闻言,心中不禁惶恐不已,因为他十分清楚,诸葛亮所说的并不为假。
“鲁某虽然身为一介使臣,但看在刘皇叔面子上,可以保证一点。倘若您肯派人随我回到吴国,前去交涉,相信我家主公孙权是决不会不为所动的。您的使者作用重大,一定要派一个慎重的人选才是。”
“看来先生对使者的人选已经心中有数了?”
“这是自然。如今孔明先生的兄长是东吴谋士,深得主公信赖。因此,鲁某以为,若是孔明先生作为使者最为妥当。不知先生可否愿意随我走一趟?”
刘备坐在一旁,闻听此言后大惊失色。他生怕东吴会在其中做些手脚,因此鲁肃越是竭力相邀,刘备越是不安。
诸葛亮只得再三安抚刘备道:“事已至此,出使之事不能耽搁。主公请放心,孔明一定不辱使命。”
刘备这才答应下来。于是,几日之后诸葛亮便与鲁肃同乘一船,前往东吴。 全面战争·日式三国(吉川英治笔下的三国英雄记)(套装共5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