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一声号令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全面战争·日式三国(吉川英治笔下的三国英雄记)(套装共5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第十六章
一声号令
今日一早,在柴桑城的大殿之中,文武百官便已分班侍立,等候吴主孙权上朝。
大家都听说,昨夜主公派出数个快马,前往鄱阳湖畔通知周瑜,一定要参加今日的商议。
当一轮红日划破东边的朝霞,照得殿中人人脸上红彤彤时,只听殿前传来侍卫的一声通禀:“周都督到!”
孙权也仪容整肃地在等候周瑜的登殿。分列两旁的文武重臣,左有张昭、顾雍、张纮、步骘、诸葛瑾、虞翻、陈武、丁奉等一班文官,右有程普、黄盖、韩当、周泰、蒋钦、吕蒙、潘璋、陆逊等武将,总计三十六人。个个都衣冠楚楚,剑佩锵锵。
“周都督所下的最后决断,将决定东吴的命运!”
此时此刻,众人都异常紧张,屏气凝神地等待周瑜的到来。
自从昨夜诸葛亮告辞后,周瑜便立刻动身从鄱阳湖直奔柴桑城。他几乎一夜未睡。
周瑜不愧是东吴第一的英才,尽管他一夜未眠,脸上仍不露半点倦容。他拜见了孙权后,又与在场的诸位重臣一一施礼,之后才悠然落座。众人见状,不禁心中暗忖:“今日的大会,因有此人参加,方有意义!”
孙权率先开口道:“如今的情势急转直下,险恶至极,再也不容延宕了!周都督,请畅所欲言,将你意见说与我们听吧!”
“好的。不过在回答您的问题之前,周某有一事想请教一下。听说为了此事,已经商议了数十次,不知诸位大将的意见如何?”
“唉!孙某正为此事头痛啊!现在众臣之中有的主战,有的主和,分为两派,莫衷一是。正因如此,我才想听听都督的高见!”
“那么,是何人主和呢?”
“张昭和他那一排的文官皆为主和。”
“噢……”
周瑜将目光转向张昭,开口问道:“张昭,依你之见,我国应该投降,对吗?”
“是的!”
张昭果断地答道,但他的语气中却隐隐透着些许不快。他昨晚亲自前往周瑜官邸之时,明明周瑜的态度与今日截然不同啊!
“我们为何要向曹贼降服?想我东吴自从破虏将军以来,已历三世,正值国强民强之时。那曹操不过是个乱世之中投机的奸雄罢了,岂可与我们相提并论!周某实在想不明白,为何你偏偏力劝主公投降啊!”
“不错!都督所言极是。奈何如今的时势如此,曹操依凭风云,此乃顺应局势的上策啊。”
“想我东吴,辖江东六郡,承三代基业,文化繁荣,产业隆盛。要说顺应时势,我东吴才更顺应时势!而那曹操,又岂可一人便可以左右天下!”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威势愈大。这点不容争辩,我等不服气也不能奈何啊!”
“哈哈哈!”周瑜仰天大笑道,“曹操不过是一个僭越之臣!他欺天瞒地,为汉室之贼子!因正如此,人人应该讨伐他才是!既然他伪托天子之命,我们便可名正言顺地征讨国贼,将这有污朝纲的暴贼拿下才对!”
“都督,曹操率领百万水陆大军而来,纵然我东吴与之对战乃名正言顺,但如今我国兵寡,且军备不足,又如何对抗其精兵强马?敌我实力悬殊,都督莫非有何妙计不成?”
“所谓兵多未必常胜,大船未必优于小船。打仗最重要的是士气!若我们能以士气破其疏漏,此乃用兵之妙机也。你身为文官之长,不懂用兵之道,也是难免。”
周瑜苦笑道。
周瑜虽然貌似端丽,但也暗藏心机。他此番特意在吴侯面前,众臣环视之下,首先激怒张昭,然后再将他的意见辩驳回去,甚至嘲笑于他。他这个做法,便是要彻底封住求和派的嘴。
之后,周瑜这才面对孙权,悠然道出自己的意见。
他之所以首先挑出张昭,与其论争,无非是以张昭为陪衬,用以衬托自己的主张更为高明。
“众所周知,曹军十分强勇,不过他们的优势仅限于陆战之上。曹操手下那些兵将皆生于北方,这些山兵野将如何能胜任江上水战?他们无非占些马上的优势,但要是比上水战,则对我堂堂东吴水军一筹莫展,毫无办法。”
周瑜发挥辩才,将求和派的理论逐一击碎,又继续说道:“另外,在比较两方的军事实力之外,还需考虑到一方自身的情势,及其地理位置。看我堂堂东吴,南方环海,东方可据大江之险,西无可忧之邻。反观曹操,他初平北方,其残军与旧敌皆怀恨在心,期盼曹操早日灭亡。另外,其身后还有马腾、韩遂之辈隐患,前又有刘备、刘琦等人的威胁。另外,曹操的百万大军远离许昌,征战于山野江川,此乃兵家之大忌啊!如今曹操危如累卵,却欲求我东吴之地,宛如自掘坟墓。此乃千载难逢的良机,我们非但不利用,反而要屈膝求和,献国土于阵前,岂不是遗羞于百世!我等东吴诸君,竟然懦怯于此!恳请主公明鉴,授臣兵船数万,待我击溃曹操大军,将那些求和之辈的怯懦之风一扫而空!”
周瑜这番话,说得求和派的文官们大惊失色。
他们只得尽量压抑住惊恐之色,紧咬双唇,只求吴主孙权能带来最后一丝希望。
“周都督所言极是!曹贼在朝中横行,早就对朝廷野心勃勃。他宛如凶神恶煞一般,不断征讨各州,以图称霸天下。袁绍、吕布、刘表等数雄均曾与之为敌,只可惜已被曹军所灭。如今,天下能与其抗衡者,唯有我孙某独存。我又岂能坐以待毙,任凭曹贼宰割,而重蹈袁绍、刘表等人的覆辙?”
“主公,您是否已经下定决心,与曹贼开战?”
“正是!还请都督领率全军,鲁肃协助督领陆军。东吴誓死讨灭曹贼!”
“得令!臣等愿为东吴,决一血战,万死不辞。臣唯一担忧的是,主公是否已经下定决心,不会再犹豫不定?”
“无须多虑!”孙权霍然起身,抽出佩剑,高声喝道,“在擒得曹操的首级之前,孙某需先自断迷惘!”
他猛然挥剑,将面前几案砍为两段。之后,他又高举佩剑,大声喝道:“从今往后,休得再提此事。倘若朝中文武重臣并军中吏卒,胆敢再提投降曹操者,便与此案同样下场!”
孙权声如洪钟,响彻大殿。他的一番宣告不仅传至阶下,又迅速传到中门、外门,不久便传遍了整个柴桑郡。全城都被孙权这番掷地有声的宣言所震动了。
“周瑜,请佩上此剑,率兵出征吧!”
孙权将自己的手中剑赐给周瑜,当场封他为吴军大都督,程普为副都督,鲁肃为参军校尉。他又下令道:“若有不听从号令者,即以此剑斩首!”
孙权痛下决断,宣布开战。张昭等一班主和派唯有哑然。
周瑜拜受孙权的赐剑后,立刻当众宣布:“周某不才,今奉主公之命,担负起击退曹操的大任。战时以军律最为重要。自今日起,凡违抗军令者,一律从严惩治,绝不宽贷!明日拂晓前,各自备妥出征之具,于江畔集合。大家各自的任务,也会到时一并通知。”
文武百官默默散去。
周瑜回家之后,立刻派人请来诸葛亮。他将今日殿上议决的经过详细告知,之后悄悄问道:“事已至此,可否请先生明示妙计?”
诸葛亮心中知晓大事已成,脸上却不动声色,反而劝道:“不过,我仍有些担心,恐怕吴侯心中的不安未除。所谓寡不敌众,想必吴侯此时也定为此事而忐忑不安,忧心忡忡,以至于自己的自信不足。我认为,为今之计,须得都督不辞辛劳,在大军拂晓出征之前,再次登殿觐见吴侯。都督须将敌我双方的军事情况再次交代给主君,令其重新树立信心才是。”
东吴的一进一退,对于诸葛亮来说关系重大。诸葛亮为了主公刘备的利益,行事万分谨慎。
“此言有理!”
周瑜同意诸葛亮的意见,于是再次入殿。
此时已值三更夜半时分,但明日大战在即,东吴的兴亡在此一举,因此孙权也是毫无睡意。
孙权立刻召周瑜入内:“都督,这么晚了,有何要事求见?”
“明日一早,臣便要率大军出征。主公的决心,没有动摇吧?”
“事已至此,自然是不会改变。只是,我只要一想到曹操兵多,便担心我军寡不敌众啊!”
“臣后来也想到了这一点,唯恐主公会有此担心,因而夜半时分还赶来面见主公。请主公不必多虑,那曹军虽然号称百万雄师,不过是虚张声势罢了。”
“曹军有夸大的成分,那是自然。但我国的兵力与之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吧!不知那曹军真正的兵力,到底是多少?”
“据臣判断,曹操的直属兵力不过十五六万人。他们虽然收编了袁绍旧部,大约七八万的河北兵力,但那些无非是残兵败将,士气低迷。这些人缺乏忠勇之心,只不过寄人篱下罢了。毫不足惧!”
“他手下还有刘表之前的荆州将士,人数也不少吧?”
“不错。只是荆州之兵更不值得一提。他们追随曹操时日尚短,本身就团结不足。再加之曹操对这些人也多存疑心,绝对不会委以重任。因此算来,曹军的可用之兵顶多也只三四十万。他们根本无法与我东吴清一色的勇士相提并论!”
“我方的兵力究竟有多少?”
周瑜充满信心地大声禀报:“明日一早,可于江岸集结的兵力约五万。主公可再征召三万人,备足兵粮、武器、船只,随后进发。臣将率领五万将士作为先锋,同时水陆两路并进,必能击破曹军!”
听了周瑜一番话,孙权这才重拾信心。他们两人又互论破曹大计,直至天色微明之时。
此时天地之间,尚晦暗不清。距离天明,仍有一段时间。
周瑜走在回家的途中,心中暗想:“诸葛亮果然了得!他竟能一眼看破吴侯的心思,甚至超过我们这些主公身边的重臣。所谓读人心如览镜,指的大概就是他这种人吧。此人论慧眼和智虑,看来都在我周瑜之上啊!”
叹服之余,周瑜心中感到十分恐惧。他暗想,此时应趁机除掉诸葛亮,以防他日成为东吴的祸患!
“嗯!必须如此!”
周瑜进了官邸门,便重重地点了点头,似乎下了决心。他随即派人将鲁肃请来。
“如今东吴出战的方针已定,今后你我需同心协力,击破曹军。诸葛亮这人,留之无益,今后难免成为东吴后患,不如趁现在将他除去。你意下如何?”
鲁肃瞪大了眼睛,惊呼出声:“什么?都督要杀诸葛亮?”
鲁肃十分惊诧,竟然难以再说出第二句话。
“不错。我打算除掉诸葛亮!”
周瑜继续说道:“倘若今日不除诸葛亮,只怕他会趁机辅佐刘备。待其羽翼丰满之后,以他的智谋,只恐怕会对我东吴不利。我确有此番担心。”
“不可!万万不可啊!”
“哦?你不赞成除掉诸葛亮吗?”
“当然不赞成!如今尚未开战,曹军一兵未破,便要除掉诸葛亮。这种做法,绝非男子汉大丈夫的所为!另外,诸葛亮并非我东吴之敌,倘若今日杀了他,此事传出去,我们岂不遭到万人耻笑!”
“此话有理。”
周瑜闻言,一时难以决断,陷入低头沉思。
鲁肃见他半晌无言,为了彻底打消他的疑虑,便不失时机地献上一计。
鲁肃建议,派诸葛亮之兄诸葛瑾前去,游说诸葛亮,劝他与刘备一刀两断,改投东吴。如此一来,若能说服诸葛亮为东吴出谋献策,对东吴来说也最为有利。
“果然是好计!我也确实应该找个机会和诸葛瑾聊一聊,让他去说服弟弟诸葛亮吧!”
周瑜这才打消杀意。
两人叙话之间,窗外已经天色初晓。
“告辞了!”
周瑜与鲁肃道别,披挂上铁甲金铠,跨上战马,精神抖擞地朝江边驰去。
江水拍岸,激起滔天浪花。晨曦升起,洒下一片耀眼的金光,映照在三军身上。旌旗林立,将士肃立。五万大军集结在岸边,等候号令。
大都督周瑜在喧天的阵鼓声中,下马来到队前,登上插满中军幡帜的高台。
“听我号令!”
周瑜向全体将士发令:“如今曹操把控朝廷大权,对内将当今皇上囚禁于许昌城内,对外则不断派遣暴兵,甚至企图侵犯我东吴。其罪孽之深重,比当年的董卓更有过之而无不及。讨伐此等贼人,乃人臣的义务,也是伸张正义的有为之举。所谓王法无亲,一旦开战,则应当有功必赏,有过必罚。军令如山,望诸位将士恪尽职守,奋勇争先,誓死剿灭曹贼,卫我国土!
“行军之中,以韩当、黄盖为先锋,率大小兵船五百余艘,沿三江之岸构筑阵地,向前推进;命蒋钦、周泰为第二阵,随后出发;凌统、潘璋任第三阵;太史慈、吕蒙为第四阵;陆逊、董袭为第五阵。另外,吕范、朱治率二队为督军。以上务必遵行,勿忽勿怠!”
这天一早,诸葛瑾独自乘马,来到诸葛亮下榻的客栈。
他昨夜忽然接到周瑜的密令,要他去游说弟弟诸葛亮,转投至东吴麾下效力。
“大哥,你来了!咱们上次见面是在城中,只可惜碍于使命在身,不得不强抑思念之情。许久不见,大哥还好吧?”
诸葛亮紧紧握住兄长诸葛瑾的手,携手走进房中。一时之间,他百感交集,既有久别重逢的喜悦之情,又有满腹的委屈。他仿佛又想起当年牵着哥哥的手逃荒的时候,不知不觉之间,泪水已经滑落脸庞。
诸葛瑾也十分动情,他的眼角湿润,将弟弟拥入怀中。两人默默伫立,久久难以平静。
之后,诸葛瑾稍微平复了一下情绪,才开口说道:“弟弟,你如何看待古时候的伯夷和叔齐?”
“哦?伯夷和叔齐吗?”
诸葛亮听到兄长唐突的发问,心中一愣,但随即便领悟了其中的含义。
诸葛瑾这厢饱含感情地训示起弟弟,说道:“伯夷与叔齐两兄弟为了争相让位,而弃国避走他乡。后来他们又因进谏周武王却未被采纳,最后宁愿隐居首阳山,终生不食周粟,饿死在山中。你我兄弟二人虽为骨肉同胞,却自小背井离乡,如今又各事其主,多年不得一见。如今好不容易重逢,却各自身为人臣。弟为他国使节,兄则为东吴之臣,终究难以尽叙亲情。相比之伯夷和叔齐两兄弟,他们是何等的手足情深!对照之下,你我难道不免有愧疚之情吗?”
“哥哥,我却与你有不同的想法。诚如哥哥所说,义与情乃是人道之情,但是义与情却非人伦的根本。忠和孝岂不更为重要吗?”
“不错!所谓为人之道,忠、孝、义,三者缺一不可。但是倘若你我兄弟一体、和睦无间,则正可称之为孝。孝乃忠节之本啊!”
“非也!哥哥,你我不都是汉朝的后裔吗?汉朝便是我等人臣之父母,我如今所仕的刘豫州刘备,正是中山靖王之后,汉景帝的玄孙呀!倘若哥哥能改变阵营,随我一同回去改仕刘备的话,那么我们的父母在地下有灵,不知会多么高兴啊!这也是他们最殷切的期盼!如此而为,才更合乎忠义之道!哥哥,请你不要拘泥于小义,重新回归忠义之本吧。另外,我们的父母之坟,皆葬在江北,而不在江南。待有朝一日,我们平定了朝廷逆贼,便可奉刘备为汉朝之君。到那时,你我兄弟可以一道祭拜父母之坟,岂非人生之大幸事?到了那时,想必世人再将你我兄弟与伯夷叔齐去比较时,绝不会觉得有可耻之处吧!”
诸葛瑾闻言,竟无语以对。他原本是前来规劝弟弟的,如今却反而要被弟弟说动了。
正值此时,江畔方向传来出征的鼓号之声,喧闹滔天。诸葛瑾仍然低头不语,但诸葛亮却早已洞察到哥哥的心思,于是催促道:“那不是东吴大军出征的金鼓吗?兄长也身为吴将,如此重大军事行动岂可迟误?好了,不必在意我,赶快出征去,你我兄弟之情容日后有机会再悠悠相叙吧!”
“如此也好。那你我改日再见吧!”
诸葛瑾起身离去。他一边走出客栈,一边意识到,自己竟然完全没有说出准备好的说辞。无奈之余,诸葛瑾却不禁想道:“嗯!我的弟弟,果然了得!”
他一面为弟弟感到自豪,一面却忍不住担忧起来。
周瑜得到诸葛瑾的回禀,知道劝说不成,十分不悦,甚至板起脸来质问诸葛瑾:“这么说来,你不会是想同诸葛亮一道,回江北去吧?”
诸葛瑾气愤地急忙应道:“绝无可能!我怎会如此辜负主公平素的厚恩?都督怎会如此怀疑在下!”
周瑜只得赶忙打个圆场,说不过是句玩笑话罢了。但在他的心里,对诸葛亮的加害之意却更为加深了。 全面战争·日式三国(吉川英治笔下的三国英雄记)(套装共5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