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流离失所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全面战争·日式三国(吉川英治笔下的三国英雄记)(套装共5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第八章
流离失所
滔滔河水,席卷而来。在这排山倒海的浪涛之下,无数曹军溺死水中,大批人马都难以生还。
第一波破堰而出的洪水,在瞬间便倾泻而尽,但后续的激流势头依然不减,怒涛拍岸,令人生畏。
曹仁和曹洪两员大将侥幸生还。他们匆忙逃跑,领着仅剩的残兵败将逃到博陵渡口。可刚一上岸,他们又被一标人马拦住了去路。
“曹军败将,往哪里逃?燕人张飞已在此等候多时!”
曹军只得勉强抵抗一番,却终归不敌,又死伤大半。曹仁自己也险些遇难,还好有许褚勉力截住张飞,这才给曹仁拖得时机,侥幸逃脱。
张飞虽见这条到手的大鱼逃脱了,但心中仍是快活:“哈哈!俺老张好久没打得如此畅快了!曹军再想张狂,就让你们尝尝我的厉害!”
张飞按计划收兵,赶到白水河边与刘备、诸葛亮等会合。
刘封和糜芳早就将船只准备妥当,等在江边。
刘备率领全军渡江,抵达对岸之时,天色已经大亮。
诸葛亮又下令道:“所有船只,全部烧毁!”
之后,一行人便安全进入樊城。
这时,曹军先锋大败的消息终于传至宛城,曹操闻听诸葛亮设计而胜,不禁勃然大怒:“好啊你个诸葛亮!卖弄些伎俩便伤我将士!待老夫亲自出征,将你们碎尸万段!”
于是,曹操立刻下令,准备率大部队直扑新野、白河、樊城,要血洗三城。
正在这时,谋士刘晔前来进谏道:“丞相的威名和仁德,在华北一带可谓家喻户晓。只可惜我们初到此地,当地百姓对您只有畏惧,尚未体会到您的仁爱恩德。刘备正是利用了这一点,才蒙骗百姓,畏我军如畏惧豺狼虎豹一般。因此,他才能率领当地百姓一起逃向樊城。倘若我军在此时,一味长驱直追,血洗新野、樊城的话,恐怕只会徒增当地老百姓对丞相的恐惧,更对我军避而远之。因此,丞相得不到民心,纵然攻占了城池,却无人顺从。这就宛如在枯野中采寻芳草,难有收获。以属下之见,丞相不若宽大为怀,派人前去刘备处招降。若那刘备不肯降服,民心生怨,荆州岂不是唾手可得。待我们拿下了荆州,再取东吴,便易如反掌。天下统一的霸业,指日可待。区区一个刘备,不过一时得意,丞相若上了他的当,兴师问罪而去,恐怕招致民心离叛,得不偿失啊!”
刘晔之言颇为中肯,他从大局着眼,深得曹操赞许。曹操只得按下火气,点头答应。不过他在人选问题上,有些犹豫:“你看,老夫该派何人前去劝降?”
刘晔立刻答道:“当然是徐庶!”
曹操眼睛一瞪,便要出口责骂。但他缓了一缓,才轻声问道:“徐庶要是去了刘备那里,岂不是有去无回?”
“丞相不必担心。正因为刘备与徐庶交情很深,天下皆知。因此倘若徐庶当真背信弃义,出使不归,他便会被天下人耻笑。属下正是因此,才建议让徐庶前去劝降,非他莫属。”
“此言有理。”
曹操随即命人唤来徐庶,命他劝降刘备。
徐庶领命,来到樊城。
“什么?徐庶奉曹操之命,赶来樊城见我?”
刘备听说徐庶前来城下,想起与他的情谊,便立刻带诸葛亮出城相迎。
“刘某真没想到!竟能再次与先生重逢。”
阔别已久,双方再次相见都十分唏嘘。
徐庶虽与刘备情深义重,但如今已经身在敌营。他寒暄了几句,便立刻道出来意:“曹操假意命我前来劝降,表面上是来求和,实际上却非他的本意。曹操不过是以此奸诈之计,打算煽动百姓,将这场战争的起源转嫁于你。你切莫中其诡计,只贪图一时的安逸而遗恨百世。徐某虽然身在敌营,老母离世,但我食其俸禄,若趁此出使时机而逃,必会被世人耻笑我不忠不义。徐某无奈,不得久留,只盼你能听我之言,也便尽了我的心愿了。”
临行前,徐庶又再三嘱咐道:“你如今深陷逆境,难免心有不安。但请你记住,如今你的处境与以前已经大不相同。你现在有诸葛亮辅佐,定能成就霸业。如今的困境,总会过去的,日后也不过是一段笑谈罢了。徐某虽然痛失老母,但身不由己,不能在你身边出谋划策。但我远在曹营,也会暗暗为你祈祷,祝你早日功成。徐某去也!”
徐庶说罢,便赶回去复命了。刘备只得再次丢弃樊城,另谋去处。
刘备深知,待曹操听到使者回报,告知刘备拒绝劝降之后,一定会将“刘备不顾百姓,执意一战”这个罪名强加于自己。到那时,百万曹军席卷而来,定会将本地百姓任意蹂躏。
“我们离开樊城,可先去襄阳。那里更利于防守。”
诸葛亮建议道,刘备立刻采纳,但是转念想道:“我若离开了,那老百姓们怎么办?他们一路追随于我,信赖于我,如今又该如何是好?”
想到这里,刘备不禁又犹豫起来。
“主公不必多虑。百姓们既然仰慕于你,便一定会追随于你的。虽然带着老百姓一同撤离十分麻烦,但我们也一定可以做到的。”
既然诸葛亮如此说,刘备也无可奈何地同意了:“就这么办吧!”
然后命关羽做好渡江的准备。
关羽在江边准备好舟船之后,又将所有百姓召集在一处,宣布道:“愿追随刘皇叔的人,便与我等一同渡江,不愿者便可留下,或者返回老家安心耕田。”
数万百姓不分男女老幼一面放声恸哭,一面说道:“即使要开山垦荒,斫石为水,我等也愿意追随刘皇叔!纵然性命难保,我等也决不怨恨刘皇叔!”
于是,关羽同糜竺、简雍等将领一起,将数万百姓分批安排上船,一一渡江,送往对岸。
刘备上船后正欲渡江,却见一队曹操兵马疾驰而来,约有五百人左右。这队骑兵正沿着樊城城池直奔江边追来,来势汹汹。
“糟糕!曹军追来了!”
百姓见状,纷纷吓得魂飞魄散。有的人还等在岸边,未及渡江,登上船的人则吓得大哭不止,慌乱之中,还有人落入江水。一时间,悲鸣之声响彻江天,令人闻之心酸。
“这都怪我啊!这些百姓们是无辜的,他们遭此横祸,全是因为我的缘故啊!”
刘备站在船舷之侧,目睹此情此景,心如刀割。只见他纵身一跃,便欲跳江自尽。
左右连忙上前,将他抱住。
“求死容易,求生不易。人生于世,总是要历经磨难,才能死中求生。主公,你怎可丢下这些誓死追随你的百姓于不顾,自己却先走呢?”
众人苦苦相劝,刘备这才打消了寻死的念头。
关羽留在后面殿后,他扶老携幼,护送老弱病残的百姓上了船,横渡大江。待到全部百姓都平安抵达江北后,刘备下令,所有人等刻不容缓,立刻向襄阳城急速前进。
在襄阳城中,荆州的幼主刘琮和其母蔡夫人,已经先他们一步从荆州避居至此。
刘备来到襄阳城下,勒马站住,朗声向城头高呼:“贤侄刘琮,请快快打开城门,救百姓于危急矣!”
但是,城头却无人应答。待刘备的声音刚落,却见城楼箭垛上闪出无数弓箭手,他们瞄准城下,箭雨齐发。
锋利的箭矢如大雨一般对着百姓袭来,激起一片悲鸣惨叫之声。百姓们慌忙躲避,人仰马翻,混乱不安,一时之间,天地昏暗,一片阴霾,百姓凄惨的叫声让人仿佛置身于地狱之中。
就在这时,襄阳城中有一员大将坐不住了。此人姓魏名延,字文长,他目睹城下如此惨状,忍不住义愤填膺。他一跃而起,振臂高呼:“刘皇叔乃忠厚仁义之人。如今咱们故主尸骨未寒,你等却已向曹操摇尾乞降。如此卖国之贼,实在卑鄙无耻!俺魏某偏就不屑与你们为伍,我现在就打开城门,放刘备入城!”
说罢,魏延召集一队人马,便向城门冲去。
蔡瑁闻讯大怒。他立刻对张允下令:“给我把这个叛徒的脑袋砍了!”
但是,此时魏延已经率领手下,从城中杀向襄阳城门。他击散守城官兵,放下吊桥,对着城外高呼:
“刘皇叔!刘皇叔!快快进城来吧!”
张允和文聘这时才赶到。他们于城门口挡住魏延,与他厮杀成一团。
张飞和关羽在城外见吊桥放下,城门洞开,心中大喜。他们正欲拍马驰入城中,却听见城中异常喧闹,好似一口煮沸的大锅。他们唯恐事情有异,连忙勒马停步,又命令手下:“大家且慢进城!”
又转身询问军师:“诸葛军师!如今这襄阳城,咱们是进还是不进?”
诸葛亮在后面答道:“我看这城中之人,已经开始自相厮杀。我们不可趁乱入城,还是转道前往江陵(今湖北省,沙市)为妙。”
“什么?现在要去江陵?”
“没错!江陵虽然距此路途稍远,但那里乃是荆州第一要冲,地处险峻,钱粮充足。”
“既然如此,我们便动身吧!”
襄阳城中仰慕刘备的将士们,见城下的大军竟突然折返离去,于是纷纷倒戈。他们趁乱出城,追随刘备一行离去,人数甚众。
在这些将士之中,要数魏延最为光明磊落。他敢于公然与蔡瑁等人对立,便被张允、文聘等人困在城中。一番鏖战之后,魏延手下将士死伤殆尽,但他仍单枪匹马酣战不息,不肯投降。
魏延从巳时一直战到未时,终于趁敌人不备,杀开一条血路逃出城去。但此时刘备一行早已走远,魏延浑身浴血,万般无奈之下只得独自奔往长沙,转投长沙太守韩玄帐下。
而刘备一行从襄阳城下掉头,转道江陵。数万百姓一路追随,其中不乏老弱病残之人。他们行动迟缓,拖家带口,车担混杂,前进的速度十分缓慢。一路加紧,也最多一日前进十里路。
诸葛亮见状,十分发愁。最后,他只得眉头紧锁,言语悲切,对刘备谏言:“主公请看,此处乃是一片平原,敌军若追上来,不但我们无处藏身,无数百姓更是难以抵抗。请主公赶快拿个主意吧!”
此时的情况确实十分危急。不仅手下将士们的生命岌岌可危,这数万名老百姓也十分危险。倘若一旦遭遇敌军,他们毫无招架之力,只能坐以待毙。
“主公,此时我们顾不得百姓了!”诸葛亮对刘备如此谏言。他深知刘备的宅心仁厚,但他更知道,在残酷的战场上,能够取胜的是杀敌的能力,却非一颗仁爱之心。
“主公,请你痛下决心,放弃百姓吧。他们如今已经成了我们的累赘,我们实在拖累不起了。为今之计,我们必须尽早赶至江陵。倘若您再不下定决心的话,我们便会全军覆没,被曹军一网打尽的!”
刘备这次却不肯听从诸葛亮的谏言,他毅然决然地说道:“百姓之所以追随于我,乃是出自对我的一片仰慕之心,宛如孩童仰慕父亲一般。如今我又怎么忍心,将他们抛之不顾?国家以人为本,在此家破国亡之际,我得其所拥,实在三生有幸。如今我只愿与百姓同生共死,也决不抛弃!”
诸葛亮见状,心知无论如何劝说也难以打动刘备的心了。于是决定继续带着百姓们撤离。众将士和百姓听到诸葛亮的转述,得知刘备的决心,十分感动,忍不住泣不成声。诸葛亮一方面叮嘱百姓一定要互相提携,互帮互助,另一方面又吩咐关羽和孙乾各带五百兵士:“我命你等带上这封书信,立刻赶往江夏,面见刘表之子刘琦。你们要将我们如今的情况如实告之,请他速派兵至江陵,与我们会合!”
诸葛亮将刘备的亲笔信交予两人,派他们去江夏搬援兵。
再表曹操这边。他亲率大军,浩浩荡荡从宛城向樊城进发。
刚到樊城,曹操便命人送信至襄阳,信中说道:“曹某欲见幼主刘琮。”
年幼的刘琮见信,吓得屁滚尿流,只会连声求饶,绝不肯前去。无奈之下,只得由蔡瑁、张允和文聘三人作为代表,去樊城会见曹操。
正在这时,幕下有人对刘琮建议道:“如今荆州已经降服,曹操必会骄慢大意。主公不如此时出兵,打曹军个出其不意,则曹操的首级唾手可得。如此一来,天下都会归顺荆州。此乃天赐良机,不可错过!”
但这番话很快便传到蔡瑁那里,他立刻派人打探,发现进言之人名叫王威。
蔡瑁闻讯后勃然大怒,他破口大骂道:“王威怎么如此多事!他此时进谏,蛊惑幼主,罪该万死!”
蔡瑁大怒之下便要将王威捉来斩首,幸得蒯越竭力劝慰,才肯作罢。
襄阳城中如今形成了两派。一方面有人因同情刘备而反戈,不时有不辞而别的人出来;另一方面主降派还是占了多数。这两派各执一词,互不相让。争执之下导致城中各派严重对立,荆州的统治阶层之中,已经矛盾重重,难以维系。
但是,蔡瑁却一直执意孤行,完全不顾如今纷乱的局势。他一再向曹操献媚,企图通过曹操的势力压制内部的分裂。当他抵达樊城谒见曹操时,不仅献上了重礼,更是俯首称臣,谄媚无比。
曹操居于高位,俯视蔡瑁等人,神色倨傲。他开口问道:“如今这荆州之中,还有多少军马、钱粮和兵船啊?”
蔡瑁不敢隐瞒,连忙叩头回答:“回禀丞相大人,如今这荆州之中尚有骑兵八万,步卒二十万,水军十万,另有兵船七千余艘。金银钱粮大半存储在江陵城之中,其余各城之中,常备有一年的军需。”
曹操闻言,十分满意。他随即对蔡瑁保证:“当年刘表在世之时,便曾想受封为荆州王,怎奈他未及称王便先故去。曹某一定奏请圣上,日后封刘表之子刘琮为荆州之王。”
曹操心情大悦,于是乘兴封蔡瑁为平南侯、水军大都督,又封张允为助顺侯、水军副都督。
两人受封领赏,连连谢恩。如今他们的故国降于敌军之下,他们并不为此感到羞耻,反而为深受曹操的赏识而感到幸运。两人乐颠颠地回去了。
“丞相怎么会如此不识人呢?像他们这样的奸佞小人,却授以高官,难道真要将水军交给他们指挥不成?”
待他们离去之后,荀攸立刻低声嘀咕道。
曹操虽然身在远处,却听到了荀攸的抱怨。他忍不住撇了撇嘴,对着荀攸的方向漫不经心地说道:“老夫怎能不识人?要知道我军兵士皆是在北方长大,擅长山野作战,但对于南方作战所需知的水利及水兵之法、兵船的构造和修建等,却并不熟悉。如今老夫虽然将他们二人任为水军大都督和副都督,但当不需要之时,随时可以削去他们的官职嘛。没想到荀攸竟然不识老夫之心,实在可惜啊!”
虽然曹操并未当面斥责,但这几句话更令人羞愧难当。荀攸闻言,连忙赤红了脸,匆匆躲到人后去了。
与此同时,蔡瑁和张允一回到襄阳,便将情况一一汇报给蔡夫人和幼主刘琮:“恭喜主公,属下们此番前去樊城十分顺利。曹丞相大悦之下,还答应要上呈圣上,将您封为荆州之王。”
第二天,曹操便下令,曹军进驻襄阳城。蔡夫人连忙领着刘琮,亲自赶到江边渡口迎接,恭迎曹操登城。
这一日,襄阳百姓都沿街跪拜,荆州的文武百官也列队出迎。欢迎的人潮从城门一路排到大殿之前。大家对曹操一行敬献鲜花,表示欢迎。
曹操来至大殿之上,端坐宝座正中。他不由得得意扬扬。在他的两侧则是他的手下大将和武士,将他保护严密,护在当中。
蔡夫人代替刘琮,将刘表的印绶和兵符以锦缎包裹,献给曹操。
“很好!刘琮很快便可飞黄腾达,受朝廷重用的。”
曹操接过印绶和兵符,百官山呼万岁,便完成了入城仪式。仪式结束后,曹操又召来荆州旧臣蒯越,对他说道:“老夫虽得荆州,却并不甚欢喜。能得你所助,才是真正的幸事啊!”
于是,曹操当即便封蒯越为江陵太守。
之后,他又封五名旧臣为列侯,王粲和傅巽被封为关内侯。
最后,曹操才轻慢地对刘琮说道:“你就去青州吧,封你个青州刺史。”
刘琮皱起眉来,连连哀求:“丞相开恩!我可以不做官,只求能留在亡父的故土之上,为他看守墓地。”
曹操则冷冷地摇了摇头,断然拒绝道:“不行!青州是个好地方,离都城也不远。待你成年之后,老夫还会准你随驾做官。你且去吧,不用多说了。”
数日之后,刘琮在万般无奈之下,只得跟随母亲蔡夫人,一路哭哭啼啼地离开故国,踏上了赴青州的旅途。追随他的仅有老将王威等几个人,他们守护着车马,一路前行。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令人唏嘘。
待刘琮启程之后,曹操便唤来大将于禁,交予他一道密令。于禁得令,立刻带领五百余精锐之师,随后追赶而去。
一场杀戮就如此展开了。那是一处无名的河川之畔,荒草野花都被鲜血染红了。于禁率领五百余名兵士,追上刘琮的车队。他们宛如一群饿狼一般,直扑向蔡夫人和刘琮,将他们碎尸万段。一时间,日月昏暗,天地无情。悲号之声直传云霄,惨不忍闻。
老将王威被众多兵士团团围住,终于寡不敌众,命丧当场。一应随从,无一生还。 全面战争·日式三国(吉川英治笔下的三国英雄记)(套装共5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