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溯江而上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全面战争·日式三国(吉川英治笔下的三国英雄记)(套装共5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第十章
溯江而上
长安城自迁都以来,逐渐显示出繁华皇城的景象,秩序也大为改观。
而董卓的飞扬跋扈也愈演愈烈。
董卓一直以天子之辅自居,位极人臣,自称太政太师。他出行之时更是气派非常,他的车辇之上撑着金雕车盖,垂万珠车帘,轹声摇摇,甚至僭越了天子仪仗。
有一天,他的心腹李儒前来禀报:“启禀相国。”
“爱卿有何事禀告?”
“近来有情报,说袁绍和公孙瓒在磐河畔交战。”
“哦?战果如何?”
“袁绍方面落败之后,从磐河畔后撤甚远。但两军至今仍在隔岸对峙,已达一月有余。”
“哼!此二人皆为我手下叛党,由得他们两个去互相厮杀,两败俱伤才好!”
“属下认为此事不妥。如今朝廷迁都到此为时已久,一直忙于整理内政,却无暇顾及天下事务。如此以往,朝廷的威望会有所折损。”
“那你有何良策?”
“属下以为,相国当奏请天子下诏,派遣敕使去至磐河两岸,建议两军休战,重修旧好。”
“此话有理。”
“据线报,两军势均力敌,皆伤亡惨重,虽仍隔岸对峙但已是强弩之末。若此时相国派遣敕使前去说和,双方想必欣然接受。而且,他们领了相国的这份恩德,将来自会有所报答。”
“此计甚好,就如此办理!”
董卓立刻上奏皇帝,请求下诏为双方议和。于是派太傅马日磾、赵岐二人作为敕使,出使关东。
敕使马太傅先后来到袁绍和公孙瓒的大营,宣读圣旨,并表达了董相国的调停之意。
“若袁绍没有异议即可。”公孙瓒如是说。
而袁绍方面也说:“若对方退兵,我们自然会退。”
双方果然顺水推舟,欣然从命。
于是,马太傅将两人都请至磐河桥畔的小亭之中,见证双方握手言和,共同举杯,之后回长安复命。
袁绍和公孙瓒立刻于当天分别整顿兵马,各自回到封地。后来公孙瓒又上表长安以示感谢之情,并且奏请天子封刘备为平原侯。
不久,朝廷便批准此请。公孙瓒特意带着批复文书送予刘备,说道:“此为我对你的略表寸心,祝刘公仕途亨畅。”
刘备十分感谢公孙瓒的好意,随即准备动身前往平原。公孙瓒特意设宴饯别。酒席之后,有一人悄然来访,正是赵云赵子龙。
赵云见到刘备的面,显得十分依依不舍,眼眶含泪:“今日分别,不知何日再见。”
赵云并未久坐寒暄,而是开门见山地提出:“刘兄,不若明天你出发之时也带我同去平原吧。临时提出这样的请求可能有些强人所难,但我实在仰慕刘兄的风范,不愿就此分别。”
赵云这个叱咤战场的英雄豪杰,此刻却十分害臊,低下头去。
刘备其实也很欣赏赵云此人的风采,也不忍分别:“能在军中得此佳友,难能可贵。如今我即将去平原赴任,心中亦是不舍。”
赵云十分消沉,感叹道:“刘兄知道,在下原本投靠在袁绍旗下,但见到袁绍进入洛阳以来的种种所为,深感失望。因此转投公孙瓒,以为他是一个安邦立国的明主。谁知他一见长安董卓派来的调停使者,立刻就与袁绍握手言和了。如此作为,可见他终难成大事,不足以拯救天下黎民,只是与袁绍一样的军阀官僚。”
接着他向刘备吐露真心。
“刘兄!赵某并非客套,而是诚心诚意愿意追随你共赴平原。我钦佩刘兄的宏图大志,料定以后必有作为,请一定要收留于我。我愿追随麾下,永侍左右!”
赵云双膝跪地,态度真诚,言辞切切。
刘备阖目思考了片刻,回复道:“当今之时,刘某尚未有所作为。唯愿将来有缘,与君重逢,我们可以重温旧谊。只是此时的时机尚未成熟,我希望你能留在此处,助公孙瓒一臂之力,以待重逢之时。这也是刘某对你的嘱托。”
赵云见状,也道无奈,只得含泪话别:“如此说来,我只有默默忍耐。”
第二天,刘备率关羽和张飞等人奔赴平原。
从此时开始,他终于成为一方之长,成为平原之侯。
再说此时在南阳一地,太守名叫袁术。
此人正是袁绍的弟弟,曾在义军之中管理粮草运输。
袁术回到南阳后,见哥哥并无任何恩禄,难免觉得愤愤不平,于是他忍不住修书一封,要求:
先前追随有功,希得冀北千匹名马为盼。若无恩赏,则唯有另谋他路。
袁绍见信大怒,认为弟弟原本有过,如今又强要赏赐。因此他非但不送一匹马去南阳,更将书信扔在一边,不理不睬。
袁术等了多日,不见回复,于是兄弟积怨。但他一直以来所有的兵马物资全都依靠哥哥供给,袁绍一旦断了供给,他难免经济吃紧。
袁术只得派人去求荆州刘表,请求暂借军粮两万斛,却也遭婉拒。
“刘表定是受吾兄所指使!”
袁术心中不平,意图报复两人,于是派遣密使奔赴吴地,给东吴的孙坚修书一封。
他在信中如此写道:
昔日为夺玉玺,吾曾于孙公洛阳归途进行拦截,此为袁绍之计谋。今袁绍又与刘表合议共袭江东,意图窃取孙公之地。若孙公速速起兵,夺取荆州,吾必将举兵相助。届时,孙公可得荆州,吾则可下冀州,二仇同报,不亦乐乎。勿以延误为盼!
孙坚所在的长沙城(今湖南省)位于长江支流,水路便利,物产丰富,军备充足。
这日,程普从外地旅途归来,忽见大江沿岸停泊了四五百艘战船,兵士们正在源源不断地装运粮食、武器和马匹,不免心中生疑。
“如此大军集结,究竟要赴何处行战事?”
他立刻打发手下人上前打听,却未得到明确的答复。装船的兵士们回答说,他们并不确定此行的目的地,他们只得到孙坚将军的命令,装船要赶赴荆州(长江沿岸)方向作战。
“大事不好!”
程普顾不得先回家休整,立刻进城打探。他从其他将官口中得知孙坚欲攻打荆州,更为惊讶。
程普立刻求见太守孙坚,力谏其切勿轻举妄动。他说道:“属下听闻太守大人与那袁术密议,举兵分头攻打刘表和袁绍。但属下认为,仅凭袁术的一封密信便要与他共同举兵,实在是有所不妥。”
孙坚闻言笑道:“非也!程普。我自然清楚这其中的凶险。那袁术本是奸诈小人,诡计多端。但是我此次举兵而战,并非要依靠他的兵力,而是打算依靠自己的兵力而行。”
“但是太守大人,我们此番出兵无名啊!”
“想那袁绍小儿曾在洛阳羞辱于我,而刘表又受他指使,在我军返回江东的途中百般阻挠,害我损兵折将,大败而归。此番举兵,就是为了众将官报仇雪恨而为。”
程普见孙坚心意已决,再谏无益,只得主动请命,亲自督战。
孙坚麾下准备了五百余艘兵船,已在江边整装待发。如今只吉日一到,便会立刻溯江而上。
荆州太守刘表很快得知了这个消息,他心中暗叫不妙,迅速召集众将官开会商量对策。
此时,有一个叫蒯良的大将提出意见:“太守大人,不必为孙坚的这些把戏惊慌。我们地势险峻,他孙坚纵是人马众多,也是隔江兴叹。您可派江夏城的黄祖扼守要害之地,再令荆州襄阳的大军坚守后防即可。”
众将官都点头赞同:“此计甚好!”
于是刘表布下军令,将各地要害之地一一守备完善。
湖南之水怒拍湖北之岸,长江波涛滚滚,也预示着孙坚此行将是一场恶战。
而话说孙坚即将出征之际,却与家中的妻儿老小,首先掀起一番风波。
他的正室吴氏嫡出四子:长子孙策,字伯符;次子孙权,字仲谋;三子孙翊;四子孙匡。
吴氏的妹妹也是孙坚的宠妾,庶出一儿一女:子名孙朗;女唤孙仁。
另外他还过房俞氏一子:名韶,字公礼,赐姓孙。
在孙坚即将出征的前夜,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孙坚的弟弟孙静带着他这一众子女,郑重其事地来到孙坚的房中。
“弟弟,今日带众子女上门,是否是为我明日出征践行而来?”
孙坚见家人团聚,心情很好。
“非也!兄长。”其弟孙静神色严肃,“我此番带领你的一干子女上门,并非为兄长践行,而是奉劝兄长莫要出征。”
“这又为何?”
“弟弟认为兄长性命最为重要,这战事凶险,若有一丝差池,众子女又该如何是好?我今次前来也是受到众位嫂夫人所托,请兄长念在众多妻儿的分上,打消出征的念头。”
“你们都在胡说些什么!”
“兄长平安无事,总比打了败仗,有所折损要好。”
“如此出征之际,怎么尽说这些丧气话!”
“兄长恕我直言!若此时天下之乱,黎民涂炭,那兄长为拯救苍生而举兵出征,弟弟我是绝不阻拦。在兄长出征之际,我也会冲在前面为兄长践行祈福,规劝几位嫂夫人和七位子侄莫要悲伤。但此番出征乃出于兄长的私怨。若兄长为了一人之私念私欲而劳民伤财,出兵作战,那么只会徒增百姓的伤悲,将士兵卒也只会白白送死。如此不义之战,我以为不打为好!”
“休得胡言!如此兵家大事岂是你与这群妇孺小儿能够理解的?”
“还望兄长能听进弟弟的规劝。”
“你再多说无益!你说我此番师出无名,但你又怎能体会我的鸿鹄之志?我出征讨伐荆州刘表,自然是为了拯救天下黎民,并非只因私怨。待我纵横天下之时,你且再看!我孙家之名必定万世流芳!”
“如此也罢!”
孙静见孙坚心意已决,便不再多言。
这时,吴夫人所生的长子孙策正站立一旁,他是一个正值十七岁的美少年。孙策走上前来说道:“父亲容禀!若此番父亲执意出征,请带上儿子!我乃七位兄弟姐妹中的长子,在战场之上必能助父亲一臂之力!”
孙坚正被弟弟气得满怀不悦,听到儿子一番慷慨激昂的表白,深为感动:“果然虎父无犬子!你从小就在众兄弟中出类拔萃,才气纵横。为父深为欣慰。既然你有如此打算,那就即刻回去准备,明天与我共登战船,同赴前线!”
孙坚又环视满屋的膝下子女以及自己的亲弟弟,耐心叮咛:“孙权,你为家中次子。为父与你兄长上阵杀敌之时,你要与叔父一起照看好家里,不可有失。”
孙权注视着父亲的双眼,坚定地回答:“儿子知道了!”
当孙策的母亲吴夫人闻讯后,大为光火。孙策原本是去劝父亲莫要出征的,如今反而要随军一同出征。她怒道:“真是胡闹!快把孙策叫回来,别让他跟着出征!”
吴夫人立刻派侍女去叫孙策,但谁知此时天色未明,他却早已出了城。
原来那孙策早已料到,若是母亲得知他欲随军出征,定会横加阻拦。他身为孙家长男,又年轻气盛,只盼能尽早建功立业,如雏鹰展翅。心中只道:“我此番必争头功!”
于是,他趁天色不亮,就私自出城,提前登上一艘战船,率先起航向敌军所在的邓城(今隶属于湖北省襄阳市)驶去。
黎明时分,出征的战鼓擂响了。
孙坚的大军拥出长沙城门,抵达江岸登船。五百余艘战船的舳舻相接,溯江而上,一时布满整条河道。
孙坚听闻长子孙策已在天不亮时,就率十余艘战船先行出发,不禁赞叹他的勇气:“真不愧是我孙坚之子!”
但身为父亲,他也担心爱子此番乃是初次出征,切不可有什么闪失。于是命令战船,十万火急向敌军所在的邓城前进。
荆州太守刘表布下的第一道防线由黄祖守备,他们早已在沿岸布下严密的防御。
孙策由于提前出发,比主力战队提前抵达战场。他按捺不住,就先用少数战船强行攻击。但无奈敌方万箭齐发,形成保护圈,他一时不能前进。
这时,吴军的五百余艘战船也抵达了战场。以孙坚的龙头大船为首,其余战船环绕其后,在长江之上列开船阵。孙坚派一艘小艇前去孙策船前,传令:“孙策,莫要逞强!”
于是孙策得令撤到后面,加入父亲的船阵当中。
孙坚整顿好战船后,下令各艘战船的弓弩手分布船舷之侧,拉满弓弦。然后下令:“前进!”
众战船立刻乘风破浪,向敌军战地冲去。
弓弩手这厢万箭齐发,形成掩护,同时各船纷纷放下小舟,送手持剑戟的精兵前去抢滩登陆。气势如虹,似乎一举就能突破沿岸的防御。
但是,敌军也不容小觑。
荆州大将黄祖作为第一道防线,早已严阵以待:“有种你们就尽管上啊!”
黄祖令将士暂且按兵不动,静待敌船靠近。而当敌船进入箭矢射程之时,立刻下令:“万箭齐发!”
随着他的一声令下,从岸上的众多箭楼和巨盾土垒的箭孔之中,顿时射出无数飞箭,如暴风雨向江中倾斜而来。
一时之间两军对射,漫天箭雨,遮天蔽日。而黄浊的长江之水不停地拍打江岸,溅起无数凄怆的飞沫。小舟上的兵士一次又一次地发起登陆战,但前仆后继地都被箭雨所射杀。一波又一波的将士尸体宛如草芥一样,被长江浊流不停拍打,最终消失殆尽。
“快撤!迅速撤退!”孙坚看到一时战况不佳,立刻下令将船阵退到射程之外。
强攻一时难下,于是他决定改变策略。
孙坚命人搜罗了许多附近的渔船,将它们和无数的小艇连在一起,又在上面点上无数火把,派水手将其驶近敌人岸边,佯装要发动夜袭。
此时江上一团漆黑,视物不清,唯有那点点火光十分显眼,仿佛敌军立时就会抢滩而上。陆上的敌军惊道:“敌军夜袭,赶快放箭!”
守城将士一时惊慌,只得命弓弩手瞄着火光,不停射箭,企图以箭雨形成保护圈。
然而,这些点着火把的小渔船上并未载一兵一卒,而只有几个负责划船的水手。他们的任务就是消耗敌军的箭矢和精力。水手们每晚都点亮火把,将小船划近岸边之后,就不停地发出呐喊之声,用以迷惑敌军。
然后趁天色未明之时就迅速灭火,四散而去,以防止守关的敌军看清真相。一到夜幕低沉之时,又故技重施,引得敌军疲于应付。
如此接连七天七夜,搅得敌军整夜难以休息,疲惫不堪。而趁此机会,一天晚上趁着夜色低垂,孙坚派出载满精兵强将的主力船队,大举登陆。一举将黄祖的守军阵营攻破,大获全胜。
当水军抢滩登陆之后,立刻变成如狼似虎的陆军。
第二天,逃入邓城困守的敌将黄祖派张虎和陈生二人作为左右两翼,自己领兵为中军,再次对孙坚的部队展开反击战,希望将敌军击退。
于是两军在河岸之上展开混战。张虎和陈生二将怒目圆睁,纵横驰骋,边打边骂:“将士们!冲啊!誓不让孙坚的一兵一卒活着回去!”
他们策马冲入孙坚主阵,大声骂阵:“尔等江东鼠辈!何故犯我城池,侵我疆土?”
孙坚闻言却是不答,他立刻下令左右:“敌将二人,口出不逊!谁去给我将他们的首级砍下?”
他旗下大将韩当应道:“末将愿往!”
说罢韩当挥刀冲向张虎。两人你来我往大战了三十多个回合。剑戟碰撞,火花四溅,两人打得势均力敌。
陈生见此情形,忍不住前来助阵:“我来助你!”
韩当一时前后受敌,难以抵挡。
而孙策此时正站在父亲身旁,他取过弓箭,拉满弓弦,猛射一箭而出。
“看小爷的箭法如何!”
飞箭越过东吴大军,正中陈生面颊。只听得陈生惨叫一声,滚落马鞍。
“哎呀不好!”张虎见势不妙,拨马便逃。那韩当哪肯放他,举起大刀,对着张虎的头盔重重劈去。
——张虎和陈生二将已被敌人斩杀!
黄祖得此消息之后,知道败局已定,众将士也知道大势已去,无心恋战。于是荆州军队仅剩的残兵败将只得仓皇而逃,狼狈不堪。
“生擒黄祖!”
“别让他跑了!”
孙策为立头功,提枪便追。
他紧咬着黄祖不放,好几次孙策的枪尖都已刺中黄祖背后的盔甲。
黄祖狼狈地丢盔弃甲,最后实在无法,只得下马混在徒步的兵士之中,拼命逃跑。最终才渡河逃回邓城。
经此一战,荆州的军势大乱,而孙坚的旗帜则遍插四方原野。
孙坚乘胜追击,迅速率兵进至汉水,将水军驻扎于汉江。
“黄祖惨遭大败!”
荆州太守刘表在后方频频接到快马来报,不禁大惊失色。
这时,大将蒯良又建议道:“我们如今必须坚守城池,并遣急使赶往冀州,请求袁绍火速增援。”
而另一名大将蔡瑁则极力反对:“此计不妥!”
蔡瑁甚至夸下海口,说道:“敌军业已兵临城下。此时乃是荆州危急存亡之时,怎可坐等他人援救。末将虽然不才,愿出城为荆州一战。”
刘表当即同意。
蔡瑁于是率领一万余骑兵马,离开襄阳城,抵达岘山(今湖北省,襄阳以东)扎寨。
而此时,孙坚早已横扫了各处的敌军,士气正旺,一鼓作气就拿下了岘山。
蔡瑁只会耍嘴皮子,如今却落得惨败。他只得带着败兵残将,仓皇逃回襄阳城。
蒯良心中记恨着蔡瑁之前在刘表面前羞辱自己之事,因此看到蔡瑁损兵折将,狼狈而归,忍不住当面痛骂道:“我早料到有此下场,如今你服了吧?”
蔡瑁惨败而归,害怕受罚,只得不断求饶,但蒯良不依不饶,要求刘表依军法将其斩首:“蔡瑁力阻我求援的计谋,妄自托大才会招致大败,理当问斩!”
而刘表则非常为难,只得打着圆场,安抚蒯良:“如此危机之时,正是我方用人之际,此人尚有用处,不可轻易浪费啊。”
刘表最终仍不肯斩杀蔡瑁。
只因蔡瑁之妹乃是一名绝世美人,最近深得刘表之宠爱。
蒯良对此无可奈何,只得作罢。他深知国家大义与后宫娇宠总是不得相容,而此刻更难纠缠得清。
“如今我们唯有依靠天险之防,并寻求袁绍的增援。”
蒯良满怀壮烈,开始着手防务事宜。
这座襄阳城,背靠大山,三面环水,素有荆州之险之称,拥有得天独厚的天险阻隔。因此当孙坚大军攻至城下之时,却发现久攻难入,未免心焦气躁,士气懈怠下来。
有一天,刮来一阵邪风。孙坚大军因驻扎在野地之中,饱受风沙之苦。而不知为何,营盘正中高耸的“帅”字大旗的旗杆忽然拦腰折断,“帅”字落地染尘。
此面“帅”字大旗乃是长沙太守孙坚的主帅之旗。帅旗折断之事令众将士都心生不安,认为这是不祥之兆。孙坚旗下的众位部将也是扭紧眉头,纷纷谏言说道:“帅字旗折,此事并不寻常。襄阳此城独具天险,易守难攻。我军多日攻击均不奏效,将士们已经有所倦怠。如今严冬将至,朔风已起,将士们远离家乡,心生退意。今日,帅旗旗杆折断,大家心中不安,觉得并非吉兆。此时天时地利人和我军皆不具备,不妨暂且退兵,以谋后计。不知太守大人意下如何?”
孙坚却是不以为然,他嘲笑道:“啊哈哈哈!你们居然也会相信这些无稽之谈!”
孙坚虽然对此并不介意,但为了鼓舞士气,认真地解读了一番:“风乃天地之呼吸。朔风大作乃是冬季将至,而非专为折断旗杆而来。众人心生疑虑,只因其心使然,而受天象之迷惑。襄阳之城虽易守难攻,但敌军久攻之下已现疲态。此时若是我军再鼓作气,便可攻陷城池。此时言退,岂不可惜!”
他的说法似乎也有些道理,诸将闻言便不再多话,各自回到营地,鼓舞士气。
第二天,孙坚大军又战鼓喧天逼近城下。士兵们涉水过河,点燃火箭炮,又派轻兵攀爬城墙。此番攻势异常猛烈,孙坚的军队也死伤惨重。
但襄阳城却依然岿然不动。
此时天气渐冷,下霜了。每夜淫淫细雨夹杂雪花下个不停。
野地上尸殍满地。这萧萧战场,唯有寒鸦得其所愿。 全面战争·日式三国(吉川英治笔下的三国英雄记)(套装共5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