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大宋王朝的生动面孔【富媒体版】

第21章 高太后:做太后就要像滔滔那样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大宋王朝的生动面孔【富媒体版】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还记得澶渊之盟时在宋真宗的马屁股上狠狠打上一鞭,赶着鸭子上架,把皇帝赶上前线的那位大将军高琼吗?没错,就是我们在“寇准”的章节里讲到的那位。今天要讲的呢,是他的曾孙女儿,宋英宗的皇后高滔滔。

  宋朝的皇后一般都是贵戚大臣的女儿,因为宋太祖在杯酒释兵权的时候就许下过诺言,只要大臣们放下兵权,赵宋天子就跟大家结成儿女亲家,共享富贵,所以,这诺言就这么延续下去了。高滔滔同学根红苗正,曾祖父是大将高琼,祖父高继勋也是一代名将,母亲则是开国元勋曹彬的孙女儿,而最宠爱她的姨妈更了不得,是宋仁宗的皇后曹氏。

  曹皇后自己没有生孩子,就把这外甥女高滔滔当亲生女儿养在宫中,宫里的人也都把高滔滔同学称为“皇后女”。因为宋仁宗夫妇都没有儿子,仁宗也抱养了一个叫赵曙的男孩子,也就是后来的宋英宗,当时宫里人都把赵曙称为“官家儿”,宋朝人把皇帝称为“官家”,官家儿就是皇帝的儿子。两个孩子刚好同岁,这一对金童玉女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有着很好的感情基础。长大后,就由宋仁宗和曹皇后亲自为两人主持婚礼,民间就有了“天子娶媳妇,皇后嫁女儿”的美谈。赵曙继承仁宗的皇位,是为宋英宗,高滔滔同学就被立为皇后。因为从小在宫中长大,看得不多见得多了,高皇后的见识和才干自然要比一般的女人强。

  可惜的是,英宗没干几年皇帝也“驾崩”了,高滔滔的儿子即位,就是宋神宗。

  高皇后也升级成了高太后,尽管太后这时候才34岁。

  宋神宗即位的时候才18岁,小年轻总想干点大事,任用了王安石变法,推行新政,那是一番折腾。这么干了十几年,元丰七年秋天,在一次宴会上,宋神宗突然开始抽搐,把酒杯都打翻了。这是皇帝生病的前兆。一开始还不是很严重,到了第二年正月,皇帝就卧床不起不能处理朝政了。宰相王珪请求宋神宗将皇子赵煦立为太子,并请皇太后高氏暂时代理朝政。这个时候,宋神宗已经不能说话,只是点头表示同意。

  在高太后之前,大宋朝只有真宗的皇后刘娥在宋仁宗初年垂帘听政过,评价并不高,可以说是吃力不讨好,所以高太后起初并不乐意,众人跪在她面前请她以社稷为重,她才勉强接下了这副担子。

  宋神宗虽然点头同意立皇子赵煦为太子,但却一直未下正式的诏书。赵煦是神宗的第六个儿子,母亲也不是皇后,本来是没资格当太子的,可这小子运气好,前面五个哥哥都死了,他虽然才十岁但已经是神宗最大的儿子了。但是神宗还有两个亲弟弟,也都是高太后生的,雍王36岁,曹王30岁,论地位和出身,这两个人也都具备了做皇帝的资格,何况,大宋朝还有一个“兄终弟及”兄弟间继承的传统。于是,一些人开始蠢蠢欲动了。

  副宰相蔡确,外号叫“倒悬蛤蜊”。因为他是福建人,蛤蜊是福建的一种海产品,又叫壳菜,倒过来正好跟蔡确谐音。这个人外表老实,可实际上城府很深,一肚子的坏水,制造了很多的冤案,踩着别人上位。王安石上台后,他立马投靠过去,俨然成了一位变法的干将,而当他发觉宋神宗已经对王安石有些不满时,便立刻见风使舵,还上书参劾,检举揭发王安石的问题。现在,他又要跟宰相王珪掰手腕,王珪打算拥立赵煦,他蔡确就想着在雍王和曹王两个中选一个。

  在这场继承人之争中,高太后的立场变得举足轻重,而两边又都跟她有很亲的血缘关系,一个是亲孙子,另两个也是亲儿子,要作出决定还真不容易。

  蔡确也知道必须得到高太后的支持才有成功的可能。经过一番精心策划,他让另一个同谋出面,以赏花喝酒为名,宴请高太后的两个侄儿。酒宴中,蔡确等人用非常直露的语言投石问路了:“皇帝陛下病情已重,儿子却太年幼,雍王和曹王都很贤明,有可能成为继承人吗?”高太后的两个侄儿吓了一大跳,连忙说:“你们这是想陷害我们全家呀!”花也无心赏,酒也不敢喝,拂袖而起,匆忙就离开了。

  蔡确见软的不行便想来硬的,他决定暗杀宰相王珪。王珪这个人名气不大,但说起他的两个后人大家可能都知道:一个是他的孙女,嫁给了秦桧做老婆,就是今天仍跟秦桧一起跪在岳飞墓前的王氏;另一个是他的外孙女,大宋朝第一才女李清照。王珪其实很胆小怕事,这从他的绰号里就可以看出,跟“倒悬蛤蜊”蔡确一样,王珪也有一个绰号,叫“三旨相公”:意思是他只会顺应皇帝的旨意,按圣旨办事,他第二天上朝是为了“取圣旨”;皇帝裁决后,他乖乖地“领圣旨”;向下级传达则口口声声“已得圣旨”。

  蔡确约王珪一起进宫去探视宋神宗的病情,在半路上事先埋伏好杀手,然后,蔡确咄咄逼人地发出最后通牒,询问王珪对继承人的态度。没想到老实巴交的宰相仍旧是慢吞吞地回答:“皇帝陛下已经有儿子了。”

  让人搞不明白的是,蔡确不知道为什么却没有动手。也许是觉得王珪已经老朽,犯不着动手了,过了三个月,王老宰相倒也真就病死了。

  王珪死了,赵煦失去了支持。雍王和曹王也有些蠢蠢欲动,他们俩时常去宫里探望兄长的病情,可这两人明摆着是黄鼠狼给鸡拜年,并不是真心关心兄长,连卧病在床的宋神宗都感觉到他们的居心叵测,虽然他已经病得连话都说不出,却总是对这两个弟弟怒目而视。

  在这样的关键时候,高太后出面稳定人心了:她下令关闭宫门,禁止两个亲生儿子来探望皇帝哥哥,这其实也就是绝了他们的念想;然后,她又当众夸奖孙子赵煦聪明孝顺,还拿出赵煦替父亲祈福抄写的佛经给大臣们看。大臣们也都交口称赞,于是,高太后趁热打铁,让人拟了诏书,正式宣布立赵煦为皇太子。

  这么一来,蔡确不仅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而且还有可能得罪了未来的皇帝。聪明过头的蔡确只好使出更为阴险的一招,他四处放风声颠倒黑白,说是他策划拥立了赵煦,反而诬蔑高太后和王珪有废赵煦的意思。蔡确此举十分冒险,而且也并不明智,高太后自然不会饶他,后来他被贬死岭南,下场很可悲。

  赵煦登基就是宋哲宗,祖母高太后就成了太皇太后,继续垂帘听政。作为宋神宗的母亲,高太后对王安石变法一向是反对的,只不过按照中国的宗法制度,成年的皇帝主政,皇太后即使是亲妈,也不好去干涉朝政,但现在不同了,她是名正言顺的垂帘听政,执掌朝政。所以,高太后很快召回了被新党排斥在外的老臣司马光,拜司马光为宰相,随后废除了宋神宗和王安石推行的新法,将反对新法而被贬谪的旧臣一一召回,这其中就包括一直被贬在外的苏轼;而对于蔡确之类的新党分子,则一概赶出朝廷。这在当时,赢得了人心,就连辽国听说司马光为宰相后,也告诫自己的边关将领不要再轻易去向宋朝挑衅。

  高太后垂帘听政前后一共有9年,这9年被认为是宋朝天下最太平、百姓最安乐的时光,堪比汉朝的“文景之治”和唐朝的“贞观之治”,所以,高太后也被后世的史学家高度评价,认为她是“女中尧舜”,把她比作是上古传说中两位最圣明的君王。

  但是,高太后虽然圣明却也有遗留问题没有解决。这个遗留问题就是她的孙子、宋哲宗赵煦。

  赵煦是一个很聪明、很有主见的孩子,8岁当了皇帝,第一次接见辽国的使者,当时的宰相还是蔡确,他担心宋辽两国服饰礼仪都不同,年幼的皇帝见到辽国使臣会害怕,便反复给哲宗讲解,讲得小皇帝不耐烦了,正色道:“辽国使者是不是人啊?”蔡确一愣,回答说:“当然是人,不过是夷狄之人。”宋哲宗却满不在乎地说:“既然是人,怕他做什么?”但是,祖母高太后垂帘听政,他的主见用不上。宋朝的朝堂礼仪是皇帝与太后的座位相对而坐,而不像电影电视里皇帝太后并肩坐。为什么会这样?我也搞不清楚,但史书上确是这么记载的:群臣因为宋哲宗年幼,政事理所当然地取决于高太后,所以奏事都是面朝高太后,背向宋哲宗,奏事完毕后也不回身向小皇帝禀告,所以,宋哲宗在朝堂上是经常被人家屁股相对,这对于一个早熟、有个性有主见的皇帝,是何等的屈辱。

  还有一点:宋哲宗从小在神宗身边长大,父子俩感情很深,现在祖母高太后全盘否定了父亲宋神宗的既定政策,哲宗心里也不高兴。有一次,高太后看到小皇帝用的一张桌子已经很旧了,就让人换了一张新的,没想到宋哲宗又让人给换了回来,高太后想不通,一个孩子也没必要那么节约吧,就去问他,小皇帝说:“是爹爹用过的。”高太后听了大吃一惊,她意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将来都会被否定,由此,她也更不敢轻易交出手中的权力。而宋哲宗呢,此前蔡确等人四处放风声,诬蔑高太后和王珪想要废掉他这个太子的传言会不会对他有所影响呢?恐怕是难免。祖孙两个就这样,成了潜在的敌人。

  高太后是在62岁的时候去世的,临死之前,她对她重用的大臣们说:“我死之后,皇帝是不会再重用你们的,你们应当有自知之明,早作安排,以保身家性命。”

  确实,高太后的死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而另一个完全属于宋哲宗的时代,也是新党新法卷土重来的时代到来了。北宋从此进入一个新、旧两党激烈党争,终于把国家拖入灭亡的尾声时期。 大宋王朝的生动面孔【富媒体版】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