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宋仁宗:传说中狸猫换来的太子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大宋王朝的生动面孔【富媒体版】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宋仁宗明道元年,宫里死了一个前朝的老妃子。这样的小事,当皇帝和当太后的自然不会太在意,刘太后吩咐按一般宫人的礼仪在宫外替这位妃子治丧。宰相吕夷简正好在旁边,却极力建议要厚葬,把丧礼办得隆重点。刘太后有些不以为然,吕夷简说:“太后如果不想您家里的刘氏族人今后有好日子过,您尽可以不听我的话;如果您为自己的族人考虑,那么丧事一定要隆重。”
话说到这份儿上了,刘太后也不能不加以考虑,她意味深长地看了吕夷简一眼,就让吕夷简去操办这件事。吕夷简果然把这个李宸妃的丧事办得规格超乎寻常,而且他还密令经办人员,用皇太后的服饰替李宸妃装殓,用高档的水银保持尸体的完好。
这一切,当时的人都感到莫名其妙,以为吕夷简是小题大做。
第二年,刘太后也死了,宋仁宗跟母亲的感情很深,哭得很伤心。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有人却告诉他:刘太后并不是你真正的母亲,你的生母是去年去世的那个李宸妃。而且,更有人说,李宸妃是死于非命的,言下之意,是指刘太后害死了李宸妃。
自己活了这么大,贵为天子,居然连生母是谁都不知道,宋仁宗的感情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从对刘太后的哀悼,转而变成怨恨,他亲自来到安葬李宸妃的地方哭拜祭祀,尊这位去世的生母为皇太后,然后,又迅速派兵包围了刘太后家人的府第,要彻查李宸妃的死因。
山雨欲来风满楼,搞得东京汴梁的朝野都惊心动魄。
追查工作做得很仔细,最后到了开棺检验的地步。到这个时候,人们才佩服吕夷简的先见之明,他是知道内情的呀!
当宋仁宗哭着打开生母的棺材时,却见生母穿着皇太后的冠服,在水银的养护下肤色如生,没有毒杀和谋害的痕迹,可见刘太后害死李宸妃的传言是假的。宋仁宗这才下令撤去包围刘府的兵丁,并且亲自到刘太后灵前焚香祭拜,对刘氏族人仍然恩宠有加。而李氏族人当然也是鸡犬升天了:李宸妃的弟弟原本是个衣食无靠的小工匠,自从被皇帝认了娘舅,一路扶摇直上,做到了“使相”,也就是荣誉宰相的位置。
那么这两个母亲和一个儿子的恩怨情仇又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他们之间的故事就是宋朝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狸猫换太子”的蓝本。这个故事最早出自元人的杂剧《抱妆盒》,后来几经演绎。在小说戏曲里,李宸妃生下了皇子后被生不出儿子的刘皇后调包夺走,刘皇后还买通接生婆,用剥了皮的狸猫换出皇子,诬陷李宸妃生下了妖孽怪胎,将她打入冷宫。后来,包拯包青天审理此案,终于将真相大白于天下。然而,这个狸猫换太子的故事显然是不符合历史真相的。那么,历史的真相又是如何的呢?
刘娥刘太后的故事我们前面已经说过,她虽说深得宋真宗的欢心,万千宠爱在一身,但却苦于没能替宋真宗生下一个儿子。要知道,在封建体制下,“子以母贵”与“母以子贵”是相辅相成的,哪怕贵为皇后,也只有替皇帝生下太子才是最根本的靠山。问题是她却怎么也生不出儿子!
现在又该说说另一个女人,也就是宋仁宗的生母李宸妃的故事了。李宸妃是杭州人,杭州自古也是出美女的地方,而李宸妃最开始的身份只是刘皇后身边的一位普通宫女。有一次,宋真宗来到刘皇后宫中,一时性起,就把刘皇后的这位俏丫头给“幸”了,这事儿在古代,即使发生在百姓人家也很普通,宋真宗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居然让李氏怀上了龙子。孩子生下来后,刘皇后就把孩子据为己有,当作了自己生的孩子,李氏呢,因为自己地位低下也不敢有意见,默默地让在一旁。这事儿,宫里宫外很多人都知道,比如吕夷简就知道,只是大家都不说,所以仁宗一直以为刘皇后就是自己的亲妈,史书上记载,他从小就叫刘娥为“大娘娘”,叫另一个养母杨淑妃为“小娘娘”,而没有想到宫中还另有一位地位低下却是真正的亲生娘。
真宗死的时候,仁宗才13岁,13岁的孩子当然处理不了军国大政,于是就由刘皇后——现在应该叫刘太后了——垂帘听政。年号也改成了“天圣”,天上的天,圣人的圣,把字拆解开来就是两个圣人,意思是皇帝与太后两人共同当政。当然了,由于仁宗年少,其实还是由刘太后一人当政。后来,年号又改成了“明道”,所谓的“明”也就是“日月并行”之意,也是为了强调刘太后垂帘听政的合法性。于是,这段太后垂帘的时间居然长达11年。
在对待李宸妃的问题上,刘太后确实是有些私心的,她命令李宸妃去给过世的真宗皇帝守陵,用隔绝亲生母子的手段,来确保自己权力地位的巩固。当然了,刘太后从本质上说还是善良的,也没有做出太过分的事情,知道内情的人也都畏惧刘太后,没有人敢对仁宗说出事情的真相。
仁宗在不知道自己生母的情况下,与刘太后感情一直很好,刘太后病重的时候,仁宗日夜守在她的病床前,直到她去世。遗憾的是,刘太后错失了一个机会,没有在最后的时刻亲口告诉仁宗他的身世之谜。
非常巧合的是,几乎在同一时期,北方的辽国也发生了这么一桩两个老妈抢一个皇帝儿子的故事,那个故事的情节更加精彩:辽圣宗驾崩后,齐天皇后萧菩萨哥拥立年仅16岁的辽兴宗即位,但问题是辽兴宗也不是她生的,而是一名叫萧耨斤的宫女所生。萧耨斤可没有李宸妃那么好弄,辽圣宗还没有咽气,她就当面辱骂萧皇后:“老娘们儿这回再也没人宠你了吧!”等到亲生儿子一当皇帝,这位亲妈就联合一些大臣推翻了儿子的养母——也就是法定的太后,然后自己封自己做了太后。但是,辽兴宗也是从小由萧皇后抱养大的,两人感情很深,萧耨斤嫌皇帝儿子跟自己的感情还不如跟养妈亲,于是她又想着要废掉皇帝儿子立另外的儿子做皇帝,皇帝儿子终于忍无可忍,把自己的亲妈给抓了起来,打进了冷宫。
宋国和辽国的两个皇帝如果能够交流一下经验,就可以发现宋仁宗做得毕竟比较人性化,两个妈妈一视同仁,亲娘生,养母养,生养之恩其实是一样重的。在现实生活中,狸猫换太子的故事我们当然是碰不到的,但生母养母并存的情况,在很多家庭可能还会碰到,宋仁宗的做法值得大家学习。李宸妃被追封为太后之后的一个多月里,开封城内到处都在议论刘太后的短处,其中有不少人想秋后算账把刘太后彻底扳倒。宋仁宗出来说话了:“好了,好了,这一个多月来,大家对刘太后的事已经说得不少了,大概也说够了吧。她操劳国事20多年,难免会有许多失误,如今她已归天,我们不能只说她的短处,也应该记得她的辛劳,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大家不要再说了,还是一切向前看!”皇帝的诏书就是这么说的,所以后世称他为仁宗。
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就这么尘埃落定了,但作为一个在太后羽翼下生活了十多年的皇帝,这段经历不能不对宋仁宗的后半生烙下深深的印记。这位皇帝一直给人的印象是文弱的,在他的朝廷里,始终有一批强势的大臣:吕夷简、夏竦、范仲淹、欧阳修、韩琦、富弼、张方平、包拯……以至于后来文彦博甚至说出了大宋朝是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这句名言;而在他的后宫里,他也吃不消他的郭皇后,甚至还挨过郭皇后的一记耳光。
郭皇后是刘太后给指定的个人没什么感情。而且,这个郭皇后还很会吃醋,有一次,宋仁宗去了其他妃子的宫里,郭皇后居然冲过来“捉奸”!好家伙,皇帝本来就有三宫六院,轮得到你来捉奸吗?郭皇后还把人家当“小三”,要动手打人。宋仁宗上前劝架,郭皇后一巴掌收不住,在宋仁宗的头颈上划出了两道长长的血痕。仁宗只觉得脖子火辣辣地痛,这一回他真的动怒了——史书上记载,宋仁宗一发怒有个特点:“帝每意动,则耳赤。”每次发怒时耳朵都要发红,有点类似于今天的文弱学生发怒的情形——此刻的他虽然脖子耳朵都涨得通红了,但虽然生气,却也没有发作,只是拉着自己的爱人走了。
后宫闹成这样,自然是不成体统,连宰相吕夷简都支持皇帝废除郭皇后,于是郭皇后被暂时请出了皇宫。但是范仲淹等另外一批大臣却坚决反对,他们甚至集体跑到了皇帝睡觉的寝宫前来请愿。要是换做另外的皇帝,恐怕早已翻脸:老子家里的事也要你们来管!老子这个皇帝还有没有自由了!但宋仁宗还是按捺住自己的脾气,披了衣服起床来,将臣子们好言劝回。
尽管郭皇后最终被废,但宋仁宗想立他所宠爱的张贵妃为皇后,却因大臣的普遍反对而只得作罢。不仅如此,他想封张贵妃的伯父张尧佐为宣徽南院使这样一个虚职,也遭到群臣的猛烈攻击,一波三折。
据说,有一天,宋仁宗上朝去,张贵妃送宋仁宗到殿门口,嘱咐说:“官家(宋人对皇帝的称呼)今日不要忘了宣徽使!”意思是提醒宋仁宗不要忘记下诏封张尧佐为宣徽使,宋仁宗连连说:“得,得”,意思是“放心!放心!”但到了朝堂上,大臣一致反对,包拯说到激动处,甚至唾沫都溅到了宋仁宗的脸上。在这样的情况下,宋仁宗倒也没有一意孤行,只好收回了成命。等到宋仁宗下朝回到后宫,张贵妃迎上前来听消息,宋仁宗不耐烦地说:“汝只管要宣徽使,宣徽使!岂不知包拯为御史乎?”张贵妃说:“你是皇帝,出口为敕,谁敢不从?”
宋仁宗这会儿就更加自觉了:“凡事必与大臣佥议,方为诏敕。”——皇帝不能一个人说了算的!
这则故事记载于《庶斋老学丛谈》中,另一本书《清波杂志》中也有记载,由此可见,宋仁宗的文弱虽说是性格使然,但其中也颇有些自律的成分。他从小在刘娥的严格要求下,没有养成皇家子弟那种作威作福的骄横之气,却养成了好学深思,通情达理、依法办事的好脾气。正因为这样,大宋朝的文人政治制度在他手里得到了完善,文人的开明政治发挥到了极致。
在《宋史》的记载中,宋仁宗自己当政的十多年里,几乎每年都有免税、免赋、大赦天下的记录,一遇到水旱灾难,他就自责,“或密祷禁庭,或跣立殿下”
让自己赤脚罚站。所以他在位的日子里,大宋朝的人民真可谓是淋浴着和煦的春风。
宋仁宗尽管性格文弱,缺少魄力,但他绝不是一个无能的皇帝,事实上,在他统治时代,涌现了宋朝历史上众的名臣:范仲淹、吕夷简、晏珠、包拯、文彦博、欧阳修、狄青、沈括等等,日本的历史研究者甚至将宋仁宗这一时期称之为“君子满朝的时代”。仁宗时代的宋朝也确实给后人留下了美好的回忆,许多故事都取材于这个时期,包括至今仍被反复演绎的“包公戏”,足以说明这一时期在民族记忆中的位置。
宋人周正夫曾经评价仁宗皇帝,说他“百事不会,只会做官家”(《北窗炙輠录》卷上),而著名的历史学家朱维铮先生也曾经在经学史课堂上说过,在君主专制的体制下,一个无所作为的皇帝可能更值得尊敬。貌似无所作为的宋仁宗与他的士大夫合作者们,共同构建了一个君主专制制度下相对理想的文人社会。 大宋王朝的生动面孔【富媒体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