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大宋王朝的生动面孔【富媒体版】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辛弃疾是一个另类。
在南宋朝廷的一帮南方人中,他是从金国回归来的北方人,算是投诚归正人员;在一帮武将当中,他又算是一个文人,动不动要写诗填词;而在文人聚会时,他又表现得像个武夫,酒喝多了甚至要杀人,搞得诗人陈亮做贼似的偷了一匹马从他的酒席上逃走,感觉就像虎口脱险。
辛弃疾的另类人生要从一段侠客行的故事开始:
故事发生在公元1162年,地点是山东济南的郊区。
惨淡的月光下,一个少年正在追赶一名和尚。
追和尚,可不是要赶着拜师出家,也不是萧何月下追韩信,而是追命!因为这个和尚偷了少年的一样东西。少年要和尚拿命来偿还。
和尚拼命跑,少年拼命追。这一追,追了整整三天。三天了,和尚再也跑不动了,少年的剑就抵在了他的光头上。电光火闪,剑起头落。和尚的尸体躺在那儿,少年从他的怀里掏出一颗印章,扬长而去。
这个少年就是辛弃疾。
古代医疗条件太差,生了孩子怕养不活,所以就给孩子取个名字远离灾病,辛弃疾、霍去病,都是这么个意思。辛弃疾生在山东济南府,他出生的时候,这儿已经是大金国的领土了,所以,按籍贯出生地来说,辛弃疾生下来应该是金国人。他的祖父也做着大金国的官。不过,他的祖父是个“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典型,拿的是金国的工资,怀念的是大宋朝。而辛弃疾的成长过程似乎没他爹妈什么事儿,完全是由祖父隔代教育。祖父老是带辛弃疾同学去爬山,指给他看祖国的大好河山,希望他不忘故国,报仇雪耻。
辛弃疾长大之后,倒也曾去参加过金国的科举考试,但没被录取,这就更增加了少年的叛逆心理。正好当地的汉人因为不堪金人的压榨,揭竿而起,组织了反政府武装。辛弃疾也拉起了一支两千人的队伍,加入了一位叫耿京的山东大汉领导的起义军,并被委任为掌书记,相当于掌管印章的机要秘书。
那个被他杀掉的和尚原先也是义军的一员,由于抗金意志不坚定,产生了动摇,偷了他的印章想去投奔金国。辛秘书无奈之下做了一次冷血剑客。
耿大帅对于辛秘书的表现非常满意,而辛秘书更是一个有政治远见的人。他向耿京建议,应该主动与南宋朝廷联系,把义军印信献给朝廷,一则是为了不让印章再次丢失,二则也是为了给这支队伍指明一个方向。耿京听了这个读书人的话,觉得很有道理,决定派小辛同学到临安去,把印章献给南宋朝廷,表示对南宋朝廷的归顺。就这样,辛弃疾来到了杭州,并受到高宗皇帝的亲切接见。这应该是他人生中最难忘的一刻了。
而就在辛弃疾圆满完成任务,兴致勃勃地回去交差时,后院却失火了一个叫张安国的叛徒杀害了耿京,带着队伍向金国投降了。
这边刚刚谈好跟南宋的兼并重组,那边却降金国了。冷血剑客的血液一下子沸腾了起来。他带着仅有的五十名随从,呼啸而至,冲进张安国的大营,一句多余的话都没有,像捉一只鸡似的将张安国夹在马背上带走了。
这也太酷了!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囊中探物,这是三国的关羽还是张飞?几万名叛军看得目瞪口呆,谁也不敢追出半步。
辛弃疾就有这么英勇和果敢!
叛徒张安国被带到了临安正法,辛弃疾的归正举动也受到了南宋朝廷的表彰,他被安排在江阴前线的军区里做了一名文职官员。
说实话,授予他文职而不是武职,是朝廷的恩典,大宋朝重文轻武,看重读书人的身份,文官的地位远高于武将。但辛弃疾作为冷血剑客快意恩仇的经历,自然是告一段落了。这一年,他二十五岁。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作为文职的辛弃疾始终缅怀着当年的峥嵘岁月,那些痛快杀敌的时光,只成了他诗词创作中的回忆。而他那些曾经的部下,当然也被分配得七零八落。“我不做大哥很多年”,作为一个投诚归正人员,朝廷对他的信任是有限的,所以,他始终无法成为独当一面的统帅,尽管他是有这方面志向的。
在任职的初期,他曾写了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包括著名的《美芹十论》《九议》等。尽管这些建议书在当时深受人们的称赞,广为传诵,但已经不愿意再打仗的朝廷却反应冷淡:你明明是一个文官,却老是议论军事干什么?在朝廷的印象中,辛弃疾也确实是一个不安分的另类了。于是,从公元1181年到1207年,他被开玩笑一般地频繁调动工作,前后多达37次。总之,朝廷怕他、烦他,不想让他好好工作。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样的现实,显然与辛弃疾的理想大相径庭。
“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他似乎仍然保留着祖父从小带他登高望远的习惯,但此时的辛弃疾已经不再年少,他将手中的吴钩宝剑看了又看,愤懑地拍着高楼的栏杆,可又有什么人知道他内心的压抑和痛苦!
作为南宋词坛的豪放派领袖,辛弃疾当然有一帮文人朋友,陈亮是跟他最要好的一位。
公元1188年,辛弃疾在江西做官,他的管辖区域内有一座著名的寺庙,叫鹅湖寺。这座鹅湖寺在江西上饶的铅山县,这里曾经举办过首届中国哲学高峰论坛,史称“鹅湖之会”,参加高峰论坛的都是哲学史上的大佬级人物,有吕祖谦、朱熹、陆九渊、陆九龄等。论坛结束后,鹅湖寺也就马上成了南宋著名的文化旅游景点。
这年的冬天似乎特别寒冷,但陈亮还是冒雪赶来看望老朋友。辛弃疾很高兴,跟他约在鹅湖寺相会,两人决定搞一场“第二届鹅湖大会”。这期间,两位文人纸上谈兵,共商恢复大计,畅谈英雄理想,并写了好多首相互酬答的唱和词。
在今天的历史名人榜上,陈亮也拥有一枚“爱国主义诗人”的标签,同时,这位老兄也是一位喜欢议论政治的大咖级人物。但即便如此,在最后一晚的酒宴上,大咖陈亮听了辛弃疾酒后的议论还是“宝宝被吓着了”,再加上,辛弃疾动不动“醉里挑灯看剑”的习惯,陈亮怕自己秀才遇到了兵,所以只好偷了辛弃疾的马,从酒席上悄悄开溜,冒着鹅毛大雪逃走了。(赵溍《养疴漫笔》)失去了陈亮的友谊后,辛弃疾越发孤单,到后来,他只能与青山相对,“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一个另类,找不到知音的痛苦,在字里行间,读来至今让人神伤。
“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从少年到白头,辛弃疾的一生就这么蹉跎。到了晚年,他似乎又看到了一丝希望。主张北伐的宰相韩侂胄起用主战派人士,已经六十四岁的辛弃疾被任命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年迈的辛弃疾精神为之一振。他跟另一位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一起,成了韩侂胄的高参,替韩司令出谋划策,搞得不亦乐乎。
但问题是,韩侂胄这个人根本就不是拥有真才实学的北伐领袖,他起用辛弃疾、陆游等人也只是做块招牌。此人专横跋扈、排斥异己,听不进不同意见,当时正直的士大夫都自觉与他保持距离。但是,像辛弃疾、陆游这样被蹉跎了一辈子的人,实在是太渴望、太需要机会了!递过来的橄榄枝不能不接,哪怕这是带刺的橄榄枝。于是,他们顾不得“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教训,终于跟韩侂胄合在了一起,又成了众人眼中的另类。
很快,韩侂胄主导的开禧北伐就以全面失败而告终,韩侂胄本人也在一场朝廷内部的政变中被杀身亡。
中兴恢复的大业就这么被浪费了。当然了,同时被浪费的还有辛弃疾人生中的最后一次机会。相比于中兴大业,一个人的浪费又算得了什么。从古至今,有多少人,特别是那些被视为另类的人被浪费了?据说,辛弃疾临终时,还在大呼“杀贼!杀贼!” 大宋王朝的生动面孔【富媒体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