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大宋王朝的生动面孔【富媒体版】

第13章 狄青:一副铜面具能有多重?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大宋王朝的生动面孔【富媒体版】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狄青打仗的时候喜欢戴一副铜面具,披头散发,冲锋陷阵。据说是因为他嫌自己的脸长得太过英俊了,戴上面具可以让敌人感觉到一种狰狞和恐怖,为此,军中都把他比作是南北朝时的兰陵王。

  在南北朝时,北齐有一位被封为兰陵王的勇将,名叫高长恭。这个人也长得很帅,帅到连女人都自叹不如了。但在战场上,对敌人是不需要亲和力的,长得再帅也没用,所以兰陵王对这一点大伤脑筋,总想找一种让敌人一眼看上去就胆战心惊的威慑方法,来弥补自己天生相貌好的“弱点”。于是,他就打造了一副金面具,每次上阵的时候就戴上这副金光灿灿的面具,由于他的作战风格异常骁勇,敌人看到这副金面具就望风披靡。后人将他的故事传为神话,有《兰陵王破阵乐》传世。

  作为一个士兵出身的将军,没有读过多少书,狄青不一定知道兰陵王的故事,但他的铜面具也跟兰陵王的金面具一样,让敌人心惊胆寒。这两位“战神”级的人物,都长得很帅,打起仗来都勇猛无敌,因此也都成为战场上的传奇。据说,宋仁宗也听说了这个传奇,为了一睹勇将的风采,甚至派画家专程赶到前线去替帅哥狄青画像,带回来欣赏。

  这位英俊的将领出身却十分贫寒,16岁的时候,他的哥哥跟人打架,而他主动为哥哥替罪,就被脸上刺字去当了兵。那个时候,在宋朝的很多军队里,为了怕士兵们逃脱,都要在士兵脸上刺上字,称为“黥面”或者叫“面涅”。后来,狄青靠着军功,从士兵到将军,一步步攀升上来。宋仁宗看到他这张英俊的脸被刺了字,也觉得可惜,为了表示对他的宠爱,皇帝专门赐给他一种可以去除脸上刺字的特效药,但狄青却谢绝了,他想让自己的故事成为一个奋斗励志的典型,他对皇帝说:“陛下根据功劳提拔我,而没有过问我的出身门第,我之所以有今天,就是因为这些刺字,我希望保留它们好鼓励军队,让士兵们都看到我这张刺字的脸,告诉他们怎样从一个士兵做到将军。”宋仁宗为他的豪情所感染,也就没有勉强他。所以,狄青自始至终带着他的刺字,一如他那副面具。

  狄青是在与西夏人的战斗中开始扬名立万的。当时的宋朝军队在与西夏的战斗中老吃败仗,闻虎色变,士兵大多畏惧胆怯。朝廷不得不下诏,选择猛士到边疆去抗敌。狄青自告奋勇,来到了前线。在四年的作战中,前后大小打了二十五场战斗,每次狄青都是军中的先锋,他也因此中箭受伤多达八次。安远一战中,他受伤很重,但听说西夏军队到了,他又像打了鸡血一样,翻身上马,挺枪前往。西夏军队只看到一个披头散发、戴铜面具的人,出入阵中,所向无敌。而宋朝的士兵们受了他的鼓舞也争先恐后,奋力拼搏,终于大败西夏。

  负责西北军务的最高长官韩琦和范仲淹见到狄青也认为他是个奇才,对他厚礼相待,范仲淹还亲自教他读《左氏春秋》,对他说:“作为一名将帅,如果不知道古今历史,那就只有匹夫之勇了。”狄青从此改变志趣,读起书来,终于精通秦汉以来的各种将帅兵法。知识就是力量,这位战神也就因此变得更加战无不胜。

  狄青的事迹中,最让人称道的是夜袭昆仑关的一场战斗。宋仁宗皇佑年间,广源州的少数民族头领侬智高反叛,攻陷了宋朝的许多城池,不少宋朝的将领都战败阵亡。战神狄青受命前去平叛。

  来到前线后,狄青不急于行军布阵,却宣布连续三天举办盛大宴会,宴请军中的各级将领。第一天,宴请的是统制官以上的高级将领,狄青跟他们喝得酒酣耳热,大家尽兴而散;第二天,宴请中级将领,狄青依旧是亲自把盏敬酒,场面依旧热闹。但是,酒过三巡之后,狄青却说自己有些醉了,要退场去歇一会儿,众将领谁也不知道大将军的酒量究竟有多少,再想到他昨天也在酒场上“连续作战”,所以都没有疑心,恭送大将军回房休息,这边酒宴继续,大家兴致高昂。

  细心的人其实应该发现,狄青在走的时候,也悄悄带走了他的那副铜面具。酒宴还没有结束,突然有一个军士前来禀报,说是狄将军已经乘着夜色夺取了敌人的战略要地昆仑关。原来,狄青大摆酒宴只是摆的迷魂阵,这个消息传到侬智高的耳朵里,敌人果然放松了警惕,而狄青却率领军队如神兵天降,一举夺取了昆仑关。

  侬智高的叛军失去了险要阵地后,倾巢出动想要反扑。狄青却早已在关外埋伏了两支骑兵部队,只见城头一个戴着铜面具的人,挥舞着举旗摇曳,指挥骑兵从左右两翼冲出。正在攻关的叛军没料到还有伏兵,一下子乱了阵脚。而关上的“铜面具”也挥军杀出,势不可挡。叛军被杀得大败,狄青乘胜追击了五十里,侬智高的重要同党都被斩杀,士兵们还在叛军的尸体中发现有个穿金色龙袍的,大家说是侬智高已死,要向朝廷报功。但狄青却说:“怎么知道这不是一个金蝉脱蜕的骗局呢?我宁可说侬智高失踪,也不敢欺骗朝廷来贪求战功。”

  在战争开始之初,越南人曾经表示愿意帮助大宋朝廷平叛,宋仁宗下诏用三万贯钱赏赐给越南人做军费,并许诺平定叛乱后更有重赏。狄青到前线后,阻止了朝廷向越南借兵,并立即上奏说:“借外族来消灭内寇,有百害而无一利。一个侬智高就已经够乱的了,如果再向外族借兵,外族贪得无厌,那就永无宁日了。”狄青的意见终于被朝廷采纳,而在叛军平定后,人们也都佩服他有远见。

  因为立下了巨大的战功,狄青一步步升官做到了枢密使。在宋朝,枢密使这个职位跟今天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一样,是由文官担任的,武将狄青当了枢密使,他的那副铜面具沉重地压在了一些大臣的心中。

  宋朝自开国以来,奉行的政策就是重文抑武,竭力压低武将们的地位,以免他们拥兵作乱。从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开始,到后来军队里几乎是兵不知将,将不知兵,大家没有一种固定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甚至发展到将帅出征之前,要由朝廷发布行军布阵的作战地图和训令,将帅们只能按图作战的荒唐地步。在这样的政治大背景下,武将出身的狄青官职升得越高,文臣们对他的猜忌也就越深。

  狄青当上枢密使后,宰相文彦博就提醒宋仁宗,狄青在民间的口碑和军队中的声望都太高了,劝皇帝免掉他的职务。当时,狄青不仅被宋军视为盖世英雄,甚至连开封的老百姓也将其视为“战神”,每当狄青出门,总会引来许多人的围观。狄青不过是一介武夫,却有如此高的威望,既让众多的文臣感到不快,也使宋仁宗产生了忧虑。但宋仁宗还是觉得狄青功高,不忍心无缘无故地免除他的职务,所以,他对文彦博说:“狄青是个忠臣,我们应该可以放心。”没想到文彦博却顶撞了一句:“太祖皇帝难道不是周世宗的忠臣吗?”——宋太祖在周世宗死后从他的孤儿寡母手中夺得天下是尽人皆知的事实,这一句话说得宋仁宗哑口无言,于是,狄青就被免掉了职务,派去“出典外藩”,也就是巡视那些臣服于宋朝的藩属国。这其实已经跟贬官流放差不多了,狄青心中不平,不愿意接受,向宰相文彦博询问派他外出的缘故。文彦博说得很直接,而且声色俱厉:“没有别的原因,朝廷对你有疑心!”狄青听了,吓得倒退了好几步。

  狄青到了陈州后,朝廷仍不放心,每半个月就派一个太监来,名义上是来慰问,实际上就是来监视。这时的狄青已经被谣言搞得如惊弓之鸟,惶惶不可终日。每次使者到来,他都要心惊胆战,唯恐大祸临头。不到半年,这位曾经驰骋沙场、冲锋陷阵,为大宋朝立下汗马功劳的一代名将,就在皇帝和文臣的猜忌中,郁郁得病而亡,终年四十九岁。

  狄青的死是大宋朝尊文抑武政策的一个极端案例,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宋朝国力不振、军威不振的主要原因。得知狄青死后,宋仁宗也心怀内疚,亲自为狄青题写碑文,还追授荣誉,但这一切都已经不能挽回战神的离去。后来,宋神宗登基,很想富国强兵有所作为,但却苦于朝中已经没有能征善战的人了,皇帝又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当年的狄青。感慨之余,宋神宗将狄青的画像挂在了自己的房里,并亲自写了悼念文章派使者去狄青家里祭奠,但能够听到这篇祭文的恐怕只有墙上挂着的那副铜面具了。 大宋王朝的生动面孔【富媒体版】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