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宋孝宗:帝王之家也有难会的经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大宋王朝的生动面孔【富媒体版】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公元1161年,世上最疯狂的金国皇帝完颜亮几乎带着他的全部人马倾巢出动,大举向南宋发动进攻。得到这个消息后,宋高宗的第一反应是去一家造船厂视察。此前,这家国营造船厂已经得到了几百艘大船的订单。不过,这些大船可不是用来打仗的艨艟战舰,而是用来跑路的普通海船。高宗在当皇帝的最初几年,就曾被金兵赶到海上过,他是有“海上逃生”经验的,这一次,他也做好了再次下海逃命的准备。而就在这个时候,皇子赵伯琮却打了一份报告,自告奋勇愿意带兵去渡江迎敌。
这份报告当然令宋高宗很难堪。儿子表现出来的勇敢不正反衬了老子的窝囊吗?
赵伯琮年少气盛,显然没有考虑到这一层。赵伯琮的老师史浩可急坏了:因为赵伯琮与另外一个皇子并列为太子人选的考察对象,还在考察期呢,触犯了皇帝老爸不就什么都玩完了。史浩连忙劝说赵伯琮赶紧再递交一份补充报告,说明自己在写报告时考虑不周,其实自己还没有带兵打仗的能力,不过是想请父皇御驾亲征,自己随同在旁也好学一点本领。这才把赵伯琮闯的祸给勉强掩饰过去了。事后,史浩再三告诫皇子:第一,皇上不愿意提的事,你千万不要提;第二,在皇上面前千万不要逞能,搞得好像你比皇上还能干。
宋高宗与宋孝宗名义上是父子关系,实际上是养父子关系。宋高宗是宋太宗的直系子孙,而孝宗则是宋太祖的七世孙,赵德芳的六世孙。当年,宋太祖赵匡胤与他的长子德昭、次子德芳都被宋太宗所谋杀,从此之后,当皇帝的都是太宗的子孙,而太祖的子孙完全没有份了。这一次谋杀大案的内幕虽然被列入宋朝的最高国家机密,但纸总是包不住火的,各种传闻一直没有断过,因此太祖的子孙对于太宗的子孙长期以来存在着一种仇恨心理。赵构原来是有一个儿子的,但在南宋初年的苗刘兵变中受惊吓而夭折了,赵构自己也在金兵的追逼之下落下了阳痿的毛病,从此就绝了后。他的其他直系兄弟又都叫金兵抓走了,最后没办法,只好从太祖的子孙后代里选了两个孩子,抱进宫来认养,其中一个就是赵伯琮,也就是后来的宋孝宗。
从表面上看,高宗和孝宗的关系一直不错,赵构从许多太祖子孙中挑选了赵伯琮,把他带在身边抚养了20多年,聘请了名师作家教,最后把皇帝的位置传给他,无论从哪方面说高宗都是孝宗的大恩人;而孝宗呢,对于养父赵构也克尽孝道,没有丝毫失礼的地方,所以,后人盖棺定论,把他的谥号称为“孝宗”,也是名副其实的。
不过,这两人既是亲人,也是敌人。因为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他们的立场和态度都是截然不同的,高宗是坚定的议和派,而孝宗是坚定的抗战派,在他们相处的几十年里,凡涉及抗金的问题,那就难免磕磕碰碰,产生矛盾了。虽然从表面上看,为了无愧于孝道,最后总是做儿子的认错;但实际上,矛盾却是越积越深,互相之间都在肚皮里做着文章。也就在父子俩肚皮里做文章的过程中,复兴宋朝的中兴大业被一次一次地错过了机会。
公元1161年,赵伯琮上书的那一年,他其实已经36岁了。赵构把他养在宫中20多年,还不确定他的太子地位,这里面有两个原因:一是赵构一直在努力医治自己的不孕不育症,总希望有朝一日自己还能生下一个亲生儿子来继承皇位;二是高宗身边的一些人,包括高宗的母亲韦太后和宰相秦桧等人在从中作梗。
高宗抱养了两个孩子,从中二选一,偏偏从金国被放回来的韦太后喜欢另一个孩子,多次向儿子建议立另一个孩子为太子;倒是高宗老婆吴皇后喜欢赵伯琮,总帮着赵伯琮说话。不久之后,韦太后去世了,形势就转向对赵伯琮有利了;至于秦桧,高宗晚年对他已经大有防备,每次跟秦桧在一起,他甚至都要在靴子里藏一把匕首防身,所以秦桧对赵伯琮的反对已经起不了多少作用。
在最后考验两个孩子的时候,高宗用了一招美人计。他从宫里挑了20个美女,给他们每人发10个,一次性补助。另外一位皇子看到漂亮的美眉,把持不住,犯了“男人都会犯的错误”;而赵伯琮事先得到老师史浩的关照,咬紧牙关,女人是老虎,千万不能碰,最后是真的“完璧归赵”。高宗本人清心寡欲,通过这次考验也对两个孩子的性情有了更多的认识,最终选定了赵伯琮当继承人,是为宋孝宗。
高宗是在当了35年皇帝后,55岁时提前退休,主动禅位的。高宗寿命很长,活到了80岁,也就是说孝宗当皇帝后,他这个太上皇还健在了25年。在这25年里,父子俩的关系表面上看一如既往地和和顺顺,但各自肚皮里的文章总还没有停过。
先是南宋的著名史学家李焘写了一本《续资治通鉴长编》的书,书中有意识地揭秘了宋太宗谋杀太祖父子的蛛丝马迹,让其流传后世。孝宗知道自己是太祖的后代,也理解民间一直的同情太祖子孙的心理,所以他在亲自审阅书稿时对李焘的记载抱着支持与认可的态度。作为太宗的后代,已经当了太上皇的赵构当然心里不高兴,但他也不便明说,因为一旦明说,就会引起争论,会把宋太宗的那些丑事揭得越多,反而更加不好,所以,他只能隐忍不发。
再后来是孝宗要替岳飞平反。孝宗一心主张抗金,对岳飞非常推崇,据说他在少年的时候曾经见过岳飞,跟岳飞有过一次交谈,还引起过高宗的怀疑。岳飞被害时,他才14岁,心里非常不满,但当时他连太子的名分都没定,当然也不敢有什么说法。而对于秦桧,他就不客气了,经常在议事的时候呵斥这位自以为是的宰相。秦桧当然也把他看作眼中钉,几次三番想阻挠他当太子,把这个接班人拉下马,但终于未能成功。孝宗当了皇帝后,秦桧也早已经死了,而金主完颜亮又撕毁和约,大举南侵。孝宗决定替岳飞平反,以此振奋士气。他在接见岳飞的儿子岳雷时,亲自从御座上走下来,抚着痛哭流涕的岳雷的背脊,对他说:“卿家冤枉,朕悉知之”——你们家受的冤枉,我都知道!
替岳飞平反就面临着对高宗评价的问题,事实上,杀岳飞的决策是由高宗最后拍板的,高宗甚至还把岳飞的长子岳云的判决由二年徒刑改为了处斩,但把矛头直指太上皇显然是有违孝道的,也会造成大臣们之间不必要的分裂,所以,孝宗做得很聪明,把一切罪过都推在了秦桧身上,反而宣称是奉了太上皇的旨意替岳飞平反。赵构当然也知道岳飞是冤枉的,在舆论呼声高涨的时候,他也不便强行反对,但心里的不舒服却是两人大打肚皮官司的又一项重要内容。
除了政治主张的不同,孝宗在其他方面对高宗这个太上皇克尽孝道,仁至义尽。南宋人周密的《齐东野语》记载了一个故事:孝宗守高宗之丧,吃完一百天的素后,还叫御厨继续给他准备素膳。吴妃见孝宗消瘦了很多,怕他身体吃不消,就偷偷到御厨对尚食内侍说:“皇上吃了那么久的素,比以前瘦多了,你们也想想办法呀!”尚食内侍便熬了鸡汁加入素馔中,端给孝宗吃。孝宗一吃,觉察出味道有异,便询问内侍,内侍不敢隐瞒,据实相告。孝宗竟把吴妃休了,那些尚食内侍也全都遭到降职的处分。可见,孝宗的孝还真是纯孝!
但遗憾的是,他自己却没有这样的好福气。孝宗当了27年皇帝,有志抗战,却无力恢复,几次北伐都以失败而告终,他也渐渐地疲倦了,于是就学高宗的榜样,在63岁的时候提前退休,禅位给了光宗。
光宗是孝宗的亲生儿子,但他却不像他的父亲那么孝顺。说起来当然也是有原因的:光宗即位的时候已经43岁,他早就想着当皇帝了,几次三番托他的祖母,也就是高宗的皇后去跟他老爸说,希望老爸像祖父一样早点把皇位让出来,可孝宗却认为太子还太年轻,光宗当时就很不高兴,说:“我头发都白了,还拿我当小孩子。当年爷爷早就传位给他了。”
孝宗、光宗这对亲生父子关系不好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一个女人。这个女人当然是光宗的老婆了。光宗的老婆在当太子妃的时候就醋劲很大,经常大闹后宫。孝宗看不下去,就警告儿媳妇:“再吵再闹,就废掉你!”没想到,儿媳妇记着仇呢!这一对夫妻当了皇帝、皇后,他老爸孝宗退休后的苦日子就来了。
当孝宗病危的时候,大臣们请求光宗去孝宗的病床前看望服侍,光宗本来也答应了,却被他的皇后硬生生阻止,只派了自己的儿子去问候。后来,光宗甚至连父亲的最后一面都没去见。孝宗去世后,光宗居然也借口有病,不肯主持父亲的丧礼。宰相上前去哭着拉住光宗的衣袖,把衣服都拉破了,但仍然无济于事,以致连孝宗的国葬礼式都无法正常进行,最后,只得由高宗的皇后、已经八十高龄的太皇太后代为主持。
帝王的家事其实也跟老百姓家一样,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但帝王家的那本经不念好,影响的不只是一家而已。南宋的衰落,也正是从光宗这一朝开始。 大宋王朝的生动面孔【富媒体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