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大宋王朝的生动面孔【富媒体版】

第35章 刘光世:“逃跑将军”背负的历史包袱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大宋王朝的生动面孔【富媒体版】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南宋是一个盛产“牛人”的朝代,比如被当时百姓誉为“中兴四大将”的张俊、韩世忠、岳飞、刘光世,就是牛人的典型。在这四大将中,刘光世是唯一出身军人世家的职业军人。论资历,他比其他三个出道都早,北宋末年就已经是军队的高级将领了;论出身,张俊是受招安的土匪,韩世忠是地痞流氓,岳飞是农家子弟,只有他是根正苗红的红二代;但是论表现,他就没有另外三个来得有闪光点了,甚至在抗金战场上老是被人耻笑为“逃跑将军”。后人也因此置疑:这样的货色怎么能跻身“中兴四大将”的行列呢?

  蜗牛的幸与不幸都是因为有了身上一张重重的壳,而刘大帅的成与不成也都是因为他身上的历史包袱。

  刘光世是西北军五大军区之一的镇海军节度使刘延庆的次子。他们的家族其实是有少数民族的血统,属于归正的将领。西北军长期驻扎在对抗西夏的第一线,是北宋军队中最精锐的部队,刘光世从小在军营中长大,大院子弟的军事素质至少比普通将领要高,二十几岁的时候就跟随着父亲去镇压方腊起义。当时,他们这支部队主要从事外围作战,所以,刘光世没有机会像韩世忠那样深入虎穴擒贼擒王,但是攻城略地,收复衢州金华,刘公子也是一马当先的,所以,在战后就被授予少将军衔。这个时候,韩世忠刚从班长升排长;张俊刚刚谋了一份临时工的职位,在地方上当弓箭手,也就是治安联防队员;岳飞呢,当然还在田里务农。

  北宋与金国联合灭辽,西北军被作为宋朝的主力投入了战斗,刘光世的父亲刘延庆更是受到童贯的赏识,被委任为五大军区的临时统帅。但问题是,这支剽悍的西北军离开了黄土高原就有些水土不服了,刘光世甚至感到对部队的指挥都有些吃力了。按照既定的作战计划,辽国投诚过来的降将郭药师熟门熟路地带着五千精兵偷袭燕京,都已经打上城楼了,刘光世应该带着他的部下作为后援接应,发起第二波攻势。但不知怎么的,这位刘公子却没有及时赶到,以至于攻上城楼的五千精兵成了孤军作战,在辽军的大举反扑下被杀个一干二净,郭药师只身一人靠根粗绳子缒下城墙逃命回来。后来,这位郭药师看到宋军这么不可靠,干脆又跳槽投奔金国,并且带着金军一路南下,成了灭亡北宋的急先锋。在这个事情上,刘光世当然是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的,所以,尽管有老爹罩着,他还是受到了降职处分。这件事,也给刘光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心里明白:离开了西北的西北军是怎样一种战斗状态。

  在靖康之变的开封保卫战中,刘家父子负责守卫开封北门,金兵破城后,刘延庆和刘光世的哥哥突围后又被金兵追杀,好在这支部队还在刘光世的带领下,成为南宋初期的武装部队基干力量。这个时候,刘光世倒是打了几个漂亮的胜仗,消灭了几支令宋高宗头疼的土匪武装,并且与张俊、韩世忠等人联手平定了一场针对宋高宗的军事政变,应该说,这会儿,刘大帅还是意气风发的,他也牛皮哄哄地向皇帝吹嘘说:“我一定竭尽全力报效国家,希望能够青史留名,后世书写历史的人白纸黑字地写上:我刘光世功劳第一!”但宋高宗听了,却只是不冷不热地说了一句:“不能光靠说,还得靠行动。”——刘光世在心里打了一个咯噔:他知道他这样的“老人”只是新朝需要借助的一块招牌,一朝天子一朝臣,他怎么也不可能成为新皇帝的心腹。

  既然如此,那还要什么行动呢?保全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公元1129年,南宋高宗建炎三年,已经厌倦了四处流浪的生活,下定决心要在扬州开辟抗战根据地的赵构为了能有一个安定和谐的发展环境,派遣刘光世率部阻击一路尾追南下的金军。可是在开赴前线的过程中,雄赳赳气昂昂的“刘家军”还没看到敌人的影子,自己就先散了伙,结果害得正在后方乘凉的赵构又是一路狂逃,最后逃到了海上,而且还因受惊吓落了个性生活不能自理的后遗症。

  后来,中兴四大将各自划分战区,刘光世被分配在淮西一线,驻守九江,防御金兵渡江。结果,金国大军一开到江边,还没有开始渡江,刘大帅在对岸看到金兵热火朝天的样子,干脆就放弃阵地一路狂奔地逃跑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刘光世似乎是害上了“恐金症”,在数十年对金战争的军事生涯中,绝大多数时间内会“逢金不胜”,最严重的时候甚至根本没有与金军见面。

  刘光世的道行其实并不浅,到了后期,他的为官之道就是三个字——不作为。混,其实也是一种生活,不作为有时候也需要智慧。一位官员的不作为,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没有作为的主动性和工作能力;二是有工作能力,但因为有顾忌所以不主动作为。刘光世应该是属于后者。他能够跻身中兴四大将行列,当然是因为他的家庭历史背景、他的资历还有他手下这支军队。但问题也正是出在这支军队上,这支军队既是他的本钱,也成了他沉重的历史包袱。

  刘光世的淮西军其实就是他父亲西北军的老底子,西北早已沦陷,将士们的妻儿老小也都全部跟着军队辗转南北。所以,淮西军的战斗人员只有四五万人,但一旦开拔,人口的移动总量往往超过十几万。拖家带口的,这仗还怎么打?这样一支军队的战斗力当然也可想而知了。淮西军的传统是遇到战事,立即拔军而走,决不和敌人较真。要知道,从刘延庆、刘光世父子经略西北、对抗西夏一直到北宋亡国、宋金对峙,他们处于战争状态中已经整整四十年了。这意味着战士的一生都要在战争中度过。他们在战争中娶妻、生子,妻子孩子也只能跟着军队南征北战,淮西军之所以形成了一个“优良”的逃跑习惯,最大的原因就是战士家属的拖累。

  如果从严治军,像岳家军那样是决不允许带家属的,但问题是,刘光世的队伍不是像岳家军那样新组建的,而是有着沉重的历史包袱,这是一支历史最悠久的队伍,他从西北把他们带到淮西,整整四十年,这四十年怎么可能不让将士们娶妻生子,又怎么忍心把将士们的家属丢在一边呢?一旦将士们的家属落在了敌人的手中,那么,这支军队也就不复存在了。因为,将士们会逃到敌占区去,加入“伪军”,以便能够继续和家人待在一起。因为有这样的顾忌,所以,他也只能睁一眼闭一眼了。将士们倒也愿意跟着他,吃喝不愁,保命挣钱,兵荒马乱的年代谁不愿意跟这样的领导混?所以,有不少的流寇、叛军也乐于投奔他,他的军队就成为当时人数最多的军队,而他的人气指数居然也成了“中兴四大将”中的老大。

  刘光世是一个“攘外必先安内”思想的忠实践行者。他待自己的手下和身边人好呀!拖着这么庞大的一支军队,金军来了他就跑,金军退了他再回来,敌进我退,敌撤我回,用这种毫无营养的方式与金军展开军事斗争。为了照顾更加庞大的家属队伍,稳定他的大后方,刘光世也积极做买卖搞经营,捞钱的本领丝毫不逊色于张俊,到他退休的时候,他已经积聚起上亿的资产,坐拥肥田三万亩。他还为自己的三个小妾讨封赏,让这三个小妾都成了诰命夫人。小妾都可以被封为诰命夫人,这是从南宋才开始有的,而南宋这样的做法又是从刘光世开始的。

  刘光世深知人性的弱点,他甚至在战场上也会巧妙地利用这种人性的弱点。在金兵高奏凯歌,一路攻城略地的同时,刘光世敏锐地认识到,行囊中满载珍宝的金军中,肯定已经有绝大多数士兵开始患上思乡病。他们最大的心愿应当是满载而归,衣锦还乡,用战争中抢来的战利品购置一点资产,享受一下美好人生。看清了形势的刘光世于是从战争的最根本处入手,决心让金兵自我分解!他铸造了一大批金、银、铜钱。所有钱币上,统统印上了“招纳信宝”的字样。每次俘获了金兵,刘光世都不杀,反而让他们拿一些这种钱:“带回去,给你们同伴看看。有谁想开小差回家的,到了江边,见了把守渡口的宋兵,只要拿出这种钱做凭证。宋兵见了,就会通通放行!”这个消息一传十、十传百,不胫而走。一时间,上宋营取钱后逃走的金兵络绎不绝。金国部队终于军心涣散,不战而溃。整个战役,刘光世在几乎没有付出人员伤亡的情况下,成功地实现了国家战略意图。你可以用“不战而屈人之兵”来称赞他,但你也应该看到,那些开小差的金兵其实跟刘光世他们是一个想法,大家彼此彼此,不自觉地就建立起了“反战联盟”。

  但是,反战也好,逃跑也好,毕竟在当时的形势下是“非主流”的观念,刘光世也受到了朝野上下包括其他三位大将的一致批评。宋高宗也给他下了死命令,不许他再打游击了,甚至出现了“军法从事”的字样。刘光世自己感觉混得没劲,混不下去了,便主动打报告要求离职。在古代,臣子给皇帝打报告叫“上表”,在宋代,上表成了典型的君臣之间的文字游戏,一件事能马上办但绝不马上办,要文书往来几次才觉得过瘾。比如大臣的辞职,至少要写三封辞职信,皇帝才会勉强同意,这才符合君臣之礼,如果写一封信就被批准,那对辞职者来说是很丢面子的事。宋高宗恰恰没有给刘光世这个面子,很爽快地答应了他的请求,让他回家安享晚年过退休生活,而他那支部队,正好改组重建,实现资源优化。

  根据当时统帅部的文件,刘光世的淮西军共有官兵52312人,战马3019匹。高宗原本是想让岳飞去整编淮西军的,岳飞为此也摩拳擦掌信心满满,但在宰相张浚的坚决反对下,宋高宗又撤销了这一决定。结果,不仅造成了高宗与岳飞的矛盾,还使淮西军陷入混乱之中。离开了刘光世的淮西军就没有人“HOLD”得住了,刘光世担心的事情也终于发生了:淮西军的大将郦琼带着四万人马集体哗变,投降了伪齐的刘豫政权,继续去过他们的“反战”生活了。 大宋王朝的生动面孔【富媒体版】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