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节日里的诗歌盛宴——中国传统节日诗词选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题解】
王维(701?—761),字摩诘,号摩诘居士,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唐代著名诗人,有“诗佛”之称,与孟浩然合称“王孟”。自幼聪颖过人,博学善文,少年得志。唐玄宗开元九年(721)擢进士第,中状元,授太乐丞。安史之乱后,半官半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创作这首诗时,年少的诗人正在长安、洛阳一带游学,时时怀乡思亲,每至节日良辰,思念倍增。山东即华山东,诗人家乡蒲州位于华山东面,故此称所怀之人为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髙处,遍插茱萸少一人①。
(录自《全唐诗》卷128,中华书局1960年版)
【注释】
①茱萸:香草名,又名越椒、艾子,香气辛烈,可入药。古人重阳节插戴茱萸,以求避灾克邪。
【评析】
思乡是文学创作的母题之一。“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可谓思乡怀远的千古名句,今人节日感怀时,此句引用率极高。“独”字说明诗人远离家人,独居长安的境况,也表达出孑然无亲的孤独心情,其后“异乡”与“异客”,强化了“独”的处境与情感。“异客”是诗人自称,道出了诗人内心深处无可名状的漂泊感。“每逢佳节倍思亲”,承上写重阳节诗人的心理状态,启下以“思亲”导引出“山东兄弟”。然而诗人并未叙说自己思念“山东兄弟”的愁苦与烦闷,而是另辟蹊径,由怀人转而写怀己,遥想此刻远在故乡的兄弟们登高望远、佩戴茱萸祈福,却发现少了诗人。这首诗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真意所发,至情流露,《唐诗直解》评价此诗:“诗不深苦,情自蔼然,叙得真率,不用雕琢。”
【相关链接】
唐代重阳被官方定为节日,而且假期不止一天,可提前于九月八日或推迟至九月十日,所以假期可能有两天或三天。《辇下岁时记》(作者佚名)记载:“都城重九后一日宴赏,号‘小重阳’。”李白《九月十日即事》一诗也写过连续两天的重阳宴饮:“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唐时重阳节俗延续自前朝,唐前文献中已经有了重阳习俗的明确记录,如赏菊、饮菊花酒、食蓬饵(糕饼)、户外宴饮、登高、佩戴茱萸等。这些习俗在唐代仍旧保留着,孙思邈的《千金月令》就有唐人在重阳游赏宴请、登高远眺、饮菊花酒的记录。除了菊花酒,《千金月令》里还提到了茱萸入酒,“酒必采茱萸、甘菊以泛之,既醉而还”。晋代时,人们认为茱萸可以驱邪辟灾、抵御初寒,所以又被称为“辟邪翁”。唐后,茱萸增添了装饰美容的功用。如徐铉《茱萸诗》写道:“芳排红结小,香透夹衣轻。”而王维的“遍插茱萸少一人”,“茱萸”又具有寄托离情的象征意味。 节日里的诗歌盛宴——中国传统节日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