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登玄武山旅眺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节日里的诗歌盛宴——中国传统节日诗词选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九月九日登玄武山旅眺
卢照邻
【题解】
卢照邻,生卒年不详,字升之,号幽忧子,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唐代著名诗人。出身望族,自幼博学善文,文采斐然。唐高宗龙朔三年(663),任益州新都县尉,流连蜀地。离蜀后,寓居洛阳。为人旷达,诗酒风流,与杨炯、王勃、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
玄武山位于今四川中江县与三台县之间。据宋计有功《唐诗纪事》所载,唐高宗总章三年(670)九月初九,诗人偕王勃、邵大震二人同登玄武山,并以登高旅眺为题分别赋诗。这首诗写诗人与友人异乡共度重阳的情景,抒发其浓郁的思乡之情。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①。
他乡共酌金花酒②,万里同悲鸿雁天。
(录自《全唐诗》卷42,中华书局1960年版)
【注释】
①积:汇聚。《礼记·月令》:“仲秋命有司,趣民多积聚。” ②金花酒:即菊花酒。菊花色黄,故称“金花”。
【评析】
这首诗开篇点明题旨,九月九日登山眺望,或许诗人正望向家乡的方向。“归心”句,情感直接切入,归乡的念头、归乡的愿望积聚成眼前的风景。诗人连用两个“归”字,一来与“九月九日”构成对仗,一来以反复的方式加强语气和情感。“他乡”,强调诗人异乡人的身份。登高饮菊花酒是古人重阳节俗之一,此句重在叙事,但正因有了“共酌”这一动作,才有了下文的“同悲”之情感。诗人和友人与各自的故乡身隔万里,节日里只能一同望着天上的鸿雁悲伤不已。古诗词中“鸿雁”常被用作信使的意象,人们往往借用鸿雁表达对远人的怀念,或对归家的渴望。这首诗是诗人与两位友人重阳节聚会赋诗、相互酬唱之作,虽为同题,但风格不同,情感各异。与邵诗的淡然、王诗的“厌苦”相比,此诗的情感更为悲切,表达也更为直接。
【相关链接】
重阳登高习俗,大致始于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吴均的《续齐谐记》记载了一则与重阳登高有关的故事:东汉年间,一个叫桓景的人跟着仙人费长房游学多年。长房对他说:“九月九日,你家有灾厄,你宜急去,让家中每个人都作一绛囊,囊中装满茱萸系在手臂上,并且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消。”桓景听其言,带全家登山避祸,直到晚上才归家,见到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得知后告诉桓景,是鸡、犬、牛、羊代全家受了灾。故事虽荒诞不经,但广为流传。自此,每逢重阳,人们登高饮酒,佩戴茱萸囊以避灾免难。 节日里的诗歌盛宴——中国传统节日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