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明代士大夫的精神世界

一、引 言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明代士大夫的精神世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一、引 言

  明朝人夏鍭曾说:“学者有三证,必有一要。三证,取予、去就、死生。一要,诚善是也。”取与予,其实就是义与利之关系。孟子云:“取伤廉,予伤惠。”伤廉者名恶,伤惠者义彰。这不但是趋利的商人必须面临的问题,更是那些儒家士人所必须解决好的问题。对于一个“廉贾”来说,最为重要的是免除一切恶名。唯有如此,即使小有过错,也会被人“诵义不衰”,而商人仍可获得好名声。就此而论,取予可以操毁誉之心。“不取则人将德我,不予则人将仇我。宁务树德,无务树仇”。显然,取予又可操怨德之心。

  所谓的“去就”,其实就是出处、仕隐,是学者必须面对的三个艰难选择之一。早在《论语·卫灵公篇》中,孔子论及君子蘧伯玉时,就曾有言:“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其意是说,人德尚未有成,则其进退出处之间,就很难适当其可。就蘧伯玉其人观之,当邦家有道,正好是君子道长之时,他就居位行志,出而见用于世;一等邦家无道,已是君子道消之时,他就从容引去,卷而怀之。随时进退,才真正称得上圣贤之大道。由此可见,出处仕隐,堪称士人一生行为抉择的大端。进而言之,按照儒家传统的观念,君子之道无他,唯有出处仕隐而已。按照清朝人袁枚的说法,这就是:“出则有陶冶人才之任,于天下人无所不当见;处则安于藏用,于天下人无所当见。”

  传统中国的习俗,喜欢把士人区分为下面两类:一类是“青云之士”,即民间通俗所谓的仕宦富贵之人;另一类则是岩穴之士,亦即砥行立名的隐士。这无疑已经为社会史的史实所证实。儒家士人群体的最高追求,还是出仕行道,而非退处隐居。即使如此,社会现实的不公平,终究导致一部分士人宁可选择退处隐居,而不愿出仕,随之也就在士大夫群体中分化出了特殊的士人群体,这就是“处士”与“徵士”。

  根据明朝人李开先的解释,处士应该是“有德而隐曰处,无位而文曰士。”可见,处士应该包括两个层面的内涵:一方面,他们是隐居者,是有德之人;另一方面,他们尽管无位,却是有“文”,是知识的占有者。同是徵士,其名相同,而其实则有辨。若是细加分辨,徵士可以分为下面四类:一类如管宁、陶潜等人,“守君臣之义,远篡逆之党,非无当世之心,而洁己以自靖”;一类如严光、周党等人,“矫厉亢爽,耻为物下,道非可隐,而自旌其志”;一类如林逋、魏野等人,“闲适自安,萧清自喜,知不足以经世,而怡然委顺”;一类如种放等人,“处有余之地,可以优游,全身保名而得其所便”。从根本上说,徵士就是处士,属于同类而异名,或者说名称之侧重点有所差异而已。处士偏重于士人退处隐居的一面,而他们退处隐居的目的,其实还是为了等待有朝一日被朝廷征召。而处士一旦被朝廷征召,却又能做到不屈从,则又被世人称为“徵士”。两者所别,仅在于此。 明代士大夫的精神世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