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别干预子女的择偶与婚姻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唤醒内在的力量:老年人自处心理手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第二章 如何破解代际纠纷
两代人的成长背景、知识结构与面临的选择差异很大,代际纠纷在众多家庭不断上演。儿女当然会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与父母不可能完全一致。珍惜与孩子在一起的时光,放他们去创造与构想自己的未来,好坏让他们自己来扛。如果老人有潜在的控制欲,不会不被儿女觉察。自己不幸福,儿女心情也不会舒畅。
子女长大之后,我们还总想帮孩子解决难题,替孩子做出决定,当他们拒绝接受时,以“爱”的名义强迫子女接受,这就很容易构成冲突。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父母把自己放在全知全能的心理位置上,觉得孩子“这不行,那不行”,处处想自己代劳。把自己当成了一个拯救者,潜意识里一直把子女当成孩子,不尊重子女的自我价值。有界限意识的父母不会以爱的名义控制子女,而是设法征求子女的意见,了解他们的内心活动。只有这样才能从感情上真正与子女沟通,不然子女对父母会缺乏情感上的尊重与信任。
一、别干预子女的择偶与婚姻
干预子女的择偶与婚姻几乎是中国父母普遍的自觉不自觉的行为,因为这关乎子女的终生幸福,没有几家父母不操心过问的。而由于父母的干预,造成很多的代际纠纷。如何破解,倒成了问题。
只要留意,就会在网上看到太多关于不要轻易恋爱、结婚,不必贸然要孩子,不然会很惨的议论。还有不少讲述不婚一族潇洒走世界的精彩故事。而不少为人父母的却总想告诉自己的子女,结婚生子也会过上充实而幸福的生活。他们知道自己一天天老去,希望子女不要蹉跎了岁月。
看多了人生,就会明白人活着是需要精神支撑的。不结婚,不生孩子,可以免去不少麻烦,但是也会有新的烦恼。人活在各种关系中,有需要自己的人,有需要担当的事,才能活得踏实;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和使命,才是生存下去的动力。缺少亲密关系,容易失掉幸福感。因此,父母总想干预子女的择偶与婚姻。
父母有提醒的责任
选定终身伴侣往往要在年轻,并没有多少阅历的时候做出决定。人可以为爱而不惜代价,可以愿赌服输,但是头脑要清醒。做父母的阅人无数,得尽到提醒的责任,但这种建议只能是软性干预,假如方式不当,会造成强烈的冲突,是产生代际纠纷的重要原因。
任何一个看似自由的选择,都意味着得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许多年轻人并未感觉找对象的迫切性,觉得被催促很不爽。他们觉得如果没有被丘比特的神箭射中,就没必要着急。他们不认为建立亲密关系有那么迫切。而做父母的明白,一旦人的基本物质需求被满足之后,财富就帮不上什么忙了,真正决定日子过得幸福与否的是有没有一份与他人的亲密关系。而家庭关系是最为重要的亲密关系。有科学家提出,结婚的最佳时机是20多岁到32岁,超过这一个年龄段,离婚率每十年增加5%。如果人到了这个年龄段感觉还不迫切,错过了,有可能会为此付出代价。人还是应该到了什么年龄就办什么事儿,无论是否有生理需求,精神需求能不能自我满足。青春不再时,单身女性就没优势了,爱情的规则也不由她定了。
由于有这些念头,母亲退休之后,她给自己找了一个事做,就是到处张罗着给我找对象。我母亲好脾气,从小不太限制我,总是让我自由发展。我想看什么书就看什么,甚至要上哪所小学都由我自己选择,她并不干预。
十分任性而无拘无束的我终于长大。万没想到的是,平时十分放纵我的老母亲却一改面目,突然十二分地干预起我的婚事来,让我颇为意外与不满。我母亲长得娇小漂亮,而我则生得五大三粗,黑不溜秋,一脸疙瘩,一副假小子样,一点儿不招异性的青睐。老母颇为我担心,生怕我嫁不出去,于是满世界地为我张罗,弄得我颇为败兴。我觉得不结婚有什么了不起,我没有那么强烈的愿望,又不是案板上的肉,干吗要这么吆喝?!
有一天,一位我颇为欣赏的小伙子来家做客。他和我一起坐而论道,侃得那叫一个尽兴。此人算得一表人才,英俊潇洒不说,还满腹经纶。况且我们还真有点儿缘分,我的毕业论文与他的硕士论文竟然同题,于是我怦然心动,然而在一旁的老母可不干了。她拿出一副最恶劣的态度,致使那个小伙子无法再在我家坐下去,逃之夭夭。我愤怒得快爆炸了,责问老母为何如此?老母告之:不要昏头,你和他不成,就是成了,最后也得离婚。到现在我都不知道她的话对否,但是成熟与有阅历之后,我方知过于有棱角,个性超强,婚姻磨合的难度系数便超大。
母亲呢,在她把张罗当成工作之后,她为自己物色了一个女婿,也就真成了我的丈夫。他是学理工科的,不善言辞:有个熟人和我开玩笑说,我们家的话全让我一个人说了。他生性颇为木讷,并不具有太强的性格魅力。说真的,那时答应嫁给他,多半是冲着母亲,毕竟我们母女相依为命。
然而,岁月的流逝却让我慢慢明白了母亲的聪慧。看到、听到、遇到太多的婚变、太多的婚外情、太多的被丈夫冷落的妻子,我才明白母亲把相伴终生看得很重,是有其道理的。她不想看自己的女儿遭遇婚变。尽管我父亲是抱病身亡,但是一个女性的楚楚独行,那番人生滋味,她不想让我再尝。
母亲认为爱是一种人生的点缀。她不想让我一时迷失于爱,而认不清自己。我告诉她,我很欣赏《情爱论》中这样的观点:所爱的人一定要具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必须具备善于观察的能力、丰富的想象力、细腻的感情。没有这些品质的水乳交融,最热烈的爱情也注定要毁灭。母亲告诉我,别傻了,爱情是人生的奢侈品,有几个人能享受得到书上说的那份灵与肉完美融合升华而成的爱情?她认为我不具备获得如此高超的生命感受的资格。她让我踏踏实实过日子。
我有时忍不住讥讽她:你过得好吗?你心里踏实吗?干吗叫我踏踏实实。老母总是淡淡地笑笑。她认为人的需求是多层次的,不要梦想一步登天。她说她帮我选择了一份稳定。的确,我的婚姻中找不出多少让人心跳脸红的场景,但是母亲给我物色的他,一直在默默地承担着父亲与丈夫的责任。我们之间不乏亲情,我的确觉得后方稳定。
母亲的意思是认认真真地生活,不要做非分之想。今天,我也做了一个女孩儿的母亲,因为我有一个稳定的后方,所以我未像我母干预我一样去干预女儿,不然我是不是也会和我老母同样?但是我还是把母亲的话告诉了她,因为这其中有激情背后应该冷静思考的深意。
一个人情窦初开时,就打算找个生活伴侣而不是灵魂伴侣的,并不多见。年少之时,爱的人往往是和自己精神契合、志趣相投的人,希望彼此间有说不完的话,你爱的,他也爱;你喜欢的,他也喜欢;你讨厌的,他也讨厌;你不以为然的,他也不以为然。一想到生活伴侣,便认为是为了生活才走到一起。其实一个人没有成熟到了解自己的灵魂,又何曾认得清对方的灵魂呢?一般人往往是通过肉体去爱一个人的灵魂,假使无法爱上一个人的肉体,那他灵魂有多美都与你无关。
灵魂契合不易,生活和谐更难。你所崇拜的大家,可能娶的是一个照顾他生活的女人,而不是同样才华横溢的女性。有的人在照顾了一个深深仰慕的灵魂伴侣之后,便彻底受不了了,因为他除了打扫自己的灵魂之外,好像其他什么都不会。生活伴侣有那么不堪吗?最后能够走在一起的,往往净是生活伴侣。
真正的灵魂伴侣也许是对你影响最深的那个人,但未必真能留在你的生活里。他就像是一个落在地球的外星人,不过是茫茫人海中的一个过客。而多数人的一生,终究还是各自跟一个地球人一起生活。这些道理,年轻时不懂,母亲心里明白,她不想让女儿过着一种日子,心里却幻想着另外一种日子。她努力证明,有的人认为只有和爱的人一起的日子才算是过日子;有的人无论和谁一起都过自己喜欢的日子。其实你的日子怎么过,你的灵魂就怎么过。
把握变化了的时代特点
对父母而言,儿女的婚事几乎成了他们最为重要的头等大事。这时如果与儿女的意愿有分歧,是非常闹心的。父母的做法会让儿女觉得父母干预太多;而做父母的则觉得孩子不识自己的良苦用心,结果两败俱伤。要紧的是两代人对变化了的时代特点需要心中有数,顺应时代的变化。
现在不结婚的姑娘很多,“剩女”这词竟成了教育部2007年8月公布的171个汉语新词之一。成为“剩女”的有多种,有家教不良,迟迟不能“断奶”的。这些姑娘只要没结婚,哪怕三四十岁,还跟父母住在一起,被父母照顾得无微不至,她们在家庭中的身份永远是“女儿”,而非一个独立的单身女性。她们在法律上是单身,但是在生活方式上不是。而另一些人则很优秀,有稳定的收入、体面的工作、优雅舒适的生活,只是在择偶上迟迟定不下来。她们追求高层次、有质量的婚恋,有自己的标准,希望找到出类拔萃的另一半。做家长的此时不但需要给予理解,同时不妨给出具体建议。
有位父亲说,他女儿是现代都市新女性,拥有高学历、高收入、高智商,长相无可挑剔,择偶标准要求也比较高,尚未找到理想的归宿。国庆和中秋连休,是个结婚的好日子,他们夫妻连连参加了好几场亲戚朋友的孩子的婚礼,心里着实是有一点酸楚。女儿已经过了三张儿,按说他们也该抱外孙了,可是怎么就成“剩女”了呢?实在想不通。这词好损!那些已婚的闺中密友,比她聪明的没她漂亮,比她漂亮的没她聪明,她们才该被剩。做父母的真着急,生怕她降低标准的速度赶不上自身贬值的速度。母亲总在不停地托人给她说对象,可她怎么也看不上,见面次数越多越麻木。
女儿告诉父母说,她“宁缺毋滥”,父母怕她拖到无花空折枝。且不说这个社会还是以家庭为基本活动单元,单身会备感孤独,就是社会的无形期待也会变成对女儿的压力。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可供选择的单身男性会越来越少。当别人得知她未婚后,可能会投之以异样眼光,这些都会使她尴尬。“宁缺毋滥”要有相当的担当。父母不忍女儿拖到将就凑合,想让她避免将就婚姻的婚后不幸。但是他们清楚,成为“剩女”是女儿“自选”的,她希望按照自己内心的渴求去选择。遗憾之处在于中国人一般只有家庭生活加职业生活,缺乏多样化的社会生活,社交贫乏。生活圈子过小,会影响择偶愿望的实现。
社会的急剧变化,个性张扬、生活精致化和注重自我感觉都会直接影响儿女一代的择偶。越独立,越自我,就越不想迎合他人。太快的变化容易使人对自己、对他人的要求变得苛刻,越来越难以接受那些与自己不一致的东西,总会觉得还有更好的,会打动自己的男人等在那里,最后反而少有选择机会。
现代社会的总趋势是单身人数增加。人口普查的数据表明,我国的单身户,在京沪两地就有百万之众,婚姻不是必须选择的生活方式。作为家长,得尊重下一代的个人选择。但是要提醒儿女,别轻易把不婚当作人生的一个选项,代价你未必支付得起。为自己活着,比为别人而活要轻松。要承担孩子的未来、伴侣的幸福,有家庭的责任,就会活得沉重。如果一旦把这些沉重的东西都卸载了,甚至父母归天,不必承担责任了,是否活得过于轻飘。
有个变化了的事实是悄悄发生的,父母应该明示女儿。不少男生不再愿意花时间去追女生了,除非姑娘十分出众。十多年前,各种纯洁、唯美的爱情故事遍及校园、职场各个角落,而现在,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功成名就的创业故事。在社会稳定的时代,人们把才情和精力放在对人性的挖掘之上。而现在短短十几年,社会变化日新月异,要求人们不断去适应这种变化,于是“效率”成了社会运转的核心。不少男人感觉竞争激烈,生存压力很大,不想花太多精力、时间,耐心地去了解或者去追求一个女性。
有的人觉得谈感情很累,各取所需更直接。各自摆出自己的条件和需求,合则交往,不合则转头而去,不行就重新各自物色下一个对象,婚姻明码标价。这种被量化的择偶方式,让不少对罗曼蒂克心存向往的姑娘不适应。向往和热衷浪漫没错,这本来就是人的天性,只不过这种本性被现实遮蔽,加上中国文化潜意识的教化让女孩子矜持,仅仅把愿望放在心里。
如果女儿认定需要婚姻,需要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不想将来孤独终老,不如接受速配,接受明码标价的相亲方式。无论是网恋,还是介绍,都不必持守心中至高无上的爱情,用一堆可衡量的指标可能更有命中率。
把找对象当作生命体验的过程
告诉子女别把相亲当苦役,把这当作生命体验的过程。不要害怕遇到失望,因为你不是和任意一个相亲对象结婚,而是和其中最适合自己的那个人结婚,误找误撞是常态。想百里挑一,至少先得有一百可挑选。
有位知书达理、饱读诗书的老人,她女儿快30岁了,尚且待字闺中。别人告诉她,现在的年轻人非常反感父母逼婚,她可别因为这事招儿女反感。而她的回答十分坚决,她说她就是要催促,因为女儿这时还意识不到青春苦短,不太可能有迫切感。作为母亲,自己的责任是让她明白。当然得尽量做得策略一些,不去伤害她的自尊。
作为母亲明白,人的性成熟十多岁就开始了,30岁已不年轻。女儿现在不可能意识得到,大龄单身女性从30岁到40岁会经历从不焦虑到焦虑的过程。如果40岁了还单着,那时父母已入老境,或撒手人寰,闺密有各自的家庭,各忙各的,与单身的她找不到话题交集,那时寂寞就成为无言。在中国的国情之下,那时就真可能剩下了。她不想因为女儿现在意识不到,就放任她。
母亲告诉女儿,相亲的方式是先看条件后找感觉。不认识的人到一起,目的性很强。小伙子要挑选心仪的人,姑娘希望找与自己对等的,不愿下嫁。如果对相亲反感,拖下去,到后来可能无亲可相。母亲劝女儿不必太过敏感,不要觉得自己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在直接讲条件的婚姻市场多寻觅一下,哪怕同时也被挑剔的目光横扫。学历与收入不是魅力的必然标识,不必拿着劲儿,要让人能亲近,才可能与别人建立亲密关系。切不可在最容易被身边人爱上的年龄轻言否定;在有亲可相的时候,因方式过于直接而拒绝;到情愿采取任何方式时,男性的寻觅目光可能已经越过了你,直扫青春与活力,而不在意矜持与否。
确实有一些活得神采奕奕的单身女性,她们不但有一份体面的工作,会布置一个优雅的家,还爱旅行,爱健身,甚至懂好几国语言。这些人可能不需要相亲,她们自身魅力十足。假如你不曾自带几分姿色,情商又不高,还不具有自信开朗的性格,可是能够主动示好,就容易被人喜欢。不然你想结婚,就别拒绝相亲。
爱情不是阳光,未必普照众生。天上不掉馅饼,不论那是事业,还是爱情,都需自己上心。想嫁给好男人,最好抓紧去找,从各处把那个适合你的人找出来,珍惜彼此。
有个姑娘,她的工作比较封闭,于是决定考虑相亲,父母不在身边,就接受朋友和长辈介绍,相亲网站也试了。每次相亲,她都当作一次社会实践,不断反省。即使相亲未果,自己有所领悟,也心情不差。她把相亲看成是自己做过的最大规模的社会调查。相了五十多次亲,终于成婚。
她内心并未因曾经的诸多不成功而沮丧,她想得清楚。如果想找个百里挑一的,那至少得先找满百。为了找工作,为了参加高考,还曾做了不少准备,为找一生的伴侣,自然得付出努力。她觉得用于找男朋友的时间还不到学习的百分之一,有必要付出。她心态极好。
她觉得不必把相亲看得苦大仇深。如果认定两个人一起互帮互助的生活比一个人过要幸福,就拿出热情去寻找与尝试。找工作还得面试呢,更何况是找对象?事实上,熟识的、能心动的早在一起了。一定不能宅着,得主动四处寻找。得多出去参加活动,反正自己玩也是玩,一群人在一起还热闹点。她找了一些多是年轻、单身、高学历的人组成的群,加入了进去。
像这个姑娘一样怀着人类学兴趣去相亲,即便不成,心情也不会太糟。就算遇见个奇葩,也不会气得要死,琢磨出奇葩奇在何处,也算一种挑战。告诉儿女不必刚见面就考察对方适不适合做自己的另一半,别把尺度定这么高。两个不认识的人能聊到一起,就可以考虑再相见。有人擅长跟陌生人聊天,有人不擅长,得给对方时间让他表现自己。交友时别上来就要求得太多,要对方具有多少多少优点。交往一段,真不合适再否决。刚接触时,只要觉得人善良、有担当,就继续联络。
当然也有得立刻否定的,比如跟前女友关系还藕断丝连、过于妈宝之类的人。如果对方缺点明显少于自己,那应该是配得上自己的人。遇到只想找个人完成结婚的任务的,也别马上起腻,先搞清他为什么这么着急。是家里催得急,还是缺乏恋爱经验,或是怕付出了得不到回报,还是嘴笨,想问清女方对他印象如何,结果没说明白。如果两个人的节奏差异过大,就不必彼此耽误。
建议儿女,一般相亲的两人学历大体相当,那就可以从兴趣、爱好、经历、工作开聊,这样就不会尴尬。假如有人上来就问了些奇葩问题,如果不是恶意,仅仅因为情商低,原谅就是。为了避免互相查户口,可以自己引出些聊天话题。如果尊重对方,对方会等同对待。如果你更愿意看到对方的优点,那么对方也会愿意看到你的优点。只要识人多了,就会明白多数人是值得信任的。
而假如自己不做努力,只是一味等待,还排斥相亲,就太消极了。如果相亲过程中,不但自己保持健康心态,还能充分照顾对方的自尊,那会让相亲变成人生的积极体验。就像前面提到的那个姑娘,她有张好人卡,如果她与对方不适合,她会告诉这个人,不是他不好,他有这样那样的优点,只是他们之间不合适。她不是瞎编,一条条都是她真切观察后得来的。她这样做,就算两个人不能在一起,至少可以帮他以后相亲更有自信。
相亲没有结果很正常,拒绝别人,也得准备被人拒绝。喜不喜欢和跟不跟你谈恋爱是两码事。有人把相亲看得很无聊,其实没有人是无聊的,关键是善不善于挖掘对方的闪光点。相亲遇到的人什么行业的都可能有,怀有好奇心,就会长见识。如果碰到对人普遍地信任,凡事把人往好处想,对事情的解读总是选最善意的那种,就有可能遇到了良人,千万别错失。
给儿女一些切实的建议
碰不上心上人就不找,遇不上对了眼的不凑合。有这种心态的人有可能会错过青春的佳期。结婚的确不是人生之必须,但不结婚却必须有实力、有魅力、本身不乏吸引力、不缺异性的青睐。无论如何,缔结婚约是目前以家为本位的中国社会里幸福指数比较高的生活方式。效益最大化是这个时代的特征。人需要归属感,家是能让人容易找到这种感觉的地方。父母催婚背后是时间焦虑,怎样能找到合适的另一半,与其催促,父母不如给些切实的建议。
张大姐让她的女儿从小上各种补习班,女儿不但语文、数学、外语好,还参加体操、游泳培训,学钢琴、学画画,甚至连演讲、书法都不放过。女儿似乎也很对得起这些付出,学习就没太让父母操过心。上高中时英语居然免修,直接参加期末考试。这么一个省心的孩子,什么都挺好,怎么就不能成个家呢?
张大姐纳闷,这件事当妈的连问都不能问,一问女儿准烦。她和外人说话总是彬彬有礼,可有时对母亲说话就像火山喷发,不知哪来那么大脾气。这让妈妈很难过,要十分忍耐才不会和她吵起来。很快母亲就明白过来,身处情感空窗期的大龄单身女性,没有她爱的和爱她的,不知道到底该去嫁谁,坚持宁缺毋滥。可在心底,依然有几分躁动,几许不甘。情感空窗期变成不易突破的瓶颈期,情感处于空白,就会出现一些负面情绪,心绪变得不宁。她不追问了,而是给了女儿一些具体建议。
她告诉女儿,怎么找一个适合自己的男朋友,要从五个方面来看:
第一,看看俩人是否能聊得到一起。
人的一生不短,得和趣味相投的人在一起,谈得来是基本前提。谈得来的后面是两个人的认知、兴趣、眼界、思维逻辑等因素。知识储备量要是相差得太多,就接不上话茬儿。过日子,也得棋逢对手。兴趣爱好得有一些重合。人性的广度与深度保证了相处的质量。
人与人之间发生矛盾,多源自于角度各异,并无太多对错之分,缺乏足够的理解力,常导致话不投机。而爱看什么书、喜欢什么电影、对什么热点有兴趣,看似散漫无边,却能折射出为人处世的重要信号。透过这些,可以衡量对方与自己的匹配度。
第二,多了解彼此的成长背景。
强调“求同”而忽视“存异”,也不行,但不能把自己作为衡量标尺。得在大方向一致的基础上,允许并尊重另一半与自己有不同。只有理解对方的原生家庭与成长环境,看到不足与缺点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才可能宽容;唯有宽容,才可能达成一致,耐心与包容不可或缺。
第三,看看两个人的社交圈子能否相融。
一个人的社交圈子,与他的生活、思想、习性相关。如果你不喜欢他的朋友,其实是在下意识地排斥他、拒绝他。人以群分,婚姻不可能独自存在。嫁一个人,其实也是嫁给他的圈子和接受他的习惯。没有朋友圈交集,说明两个人有截然不同的价值追求和生活方式。这样的恋人彼此可能会吸引一阵子,但不容易相守一辈子。
第四,看看两个人的消费观是否一致。
一个人的消费观,是他价值观的最直接映射。在花钱问题上分歧太大的男女,日子会过得暴风骤雨。过日子的大部分事都与花钱有关,怎么消费关系生活质量,会牵动喜怒哀乐。
第五,看看两个人如何设计未来。
结婚使两个人的未来息息相关。相爱一场是用婚姻作舟,把两个人都渡到彼岸。两个人想去的地方,是不是在同一个方向?如果是某种程度上的梦想合伙人,两个人的奋斗目标一致,所求相差无几就行,绝不可南辕北辙。能够结伴而行的,是要去同一个地方,共赏这一路山水的人,当然也分担风雨。
告诉子女,五方面一致了,此人能深交。遇到“性”“爱”吻合都不错,遇到相知更应该特别重视。 唤醒内在的力量:老年人自处心理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