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唤醒内在的力量:老年人自处心理手册

四、让“无龄感”成为老年生活的常态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唤醒内在的力量:老年人自处心理手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四、让“无龄感”成为老年生活的常态

  “无龄感”并非一味地不服老,而是指一种心理状态和生活态度。“无龄感”能让人不为年龄所束缚,在生活中始终保持活力,对事物充满好奇,并勇于尝试,去追求活得精彩,不留遗憾。“无龄感”生活方式应该成为老年生活的常态。

  人老了,会有种种身心的衰退,但是退休之后,用什么样的心态活着,大不一样。每个人皆有三种年龄:出生年龄、生理年龄及心理年龄,一个是人的实际年龄,一个指健康状况,另一个是说心态。

  每个人的心理素质不同,造成了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的差异。如果一个人始终乐观向上,积极热情地生活,那他的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会相对年轻许多。如果人能不为年龄所累,保持青春般的生活态度,秉持对美好的追求,任何时候都可以活得不累,活得有情趣,什么时候都能体会到人生的乐趣。人如果忘记年龄,无论什么时候都还想继续探索、继续发现,即使年龄很大了,也依旧充满活力。

  有“无龄感”是人最好的心理状态。有“无龄感”之人总是在不断地积极尝试,饱阅人世,对一切事物依然保持足够的好奇。忘记岁月沧桑,像孩子一样憧憬未来,努力实现自己的愿望。具有“无龄感”的老人内心并没有太多的担忧和畏惧。无论这个世界变化多快,他们都努力不被时代抛下,设法了解新事物,让自己获得自尊。

  年龄与能力的关系并不直接,每个人都有相当的能动性。最近阿里巴巴发布了一则“资深产品体验师”招聘启事,条件是年龄60岁以上,学历不限,背景不限,居委会大妈、广场舞KOL优先,有网购经验,能当知心大姐,热衷公益,年薪35万至40万元。招聘说明,假如你是一个具有洞察力、号召力、沟通能力的老人,比缺乏经验的年轻人还更胜任某些工作。

  落伍和年龄并没有直接关系,年轻人如果心如死灰、生无可恋,也是生不如死,还不如耄耋老人能充满好奇心,朝气蓬勃地对待生活。做个能接纳新事物的快乐之人,无论多少岁,生命都有价值。关键在于是否有勇气打破陈规,提升自己。缺少“无龄感”,会让老人的身价变成一条箭头朝下的下划线。而要是不断进取,热爱生活,精力充沛地活好每一天,就会活成“无龄感”之人。

  有一位做了一辈子老师的96岁的犹太老太,她三十年前就退休了,但是退休后一直还在工作,教人打桥牌。她在成人教育中心、在家、在社区活动处,到处都开班,还经常出去参加娱乐性比赛,与各地牌友聚会。她看上去60多岁,淡定从容。独自一人旅行,还要转机,去68岁儿子所在的地方过圣诞节,那里还有她的四个重孙。

  她独自租了海边的房子,请孙子们来玩。她自己开车,去年还买了辆新车。她有手机、iPhone、ipad,打牌很方便。她也去养老院免费教人打桥牌。她谈到为什么很多老人迅速退化,就因为他们什么都不必自己做。有人把饭送到他们眼前,为他们收拾房间,娱乐节目随时调好,甚至给他们洗澡。不需要动脑子、动手,什么都不需要。人不锻炼就会退化,人一旦失去了对自己的生活的掌控便会烦躁、郁闷,于是便会抱怨。

  她和儿女之间有清晰的边界。到儿子那里,从来不住在儿子家。她认定婆婆和媳妇在一个屋檐下不能超过一顿晚饭的时间。她不想让儿子夹在中间作难。儿媳应该是儿子最重要的女人。她说:“我往往会忘记自己的年纪,因为几乎从来不会去想。有时候会觉得还是25岁,去店里买衣服,穿上身,才发现看上去不像25岁。好吧,那是衣服的问题,不是我的问题。”这位老太太觉得自己在军队的那几年里得到了训练,有规律的生活已经融进了她的血液之中,这种自律让她一生受用。

  不但女性应该做“无龄感”之人,男性更应该有这种追求。按日本作家渡边淳一的说法,男女平均寿命有七年的差距。多国的统计数字证明,女人比男人平均多活三五年。最新研究显示,男女平均寿命的性别差距正逐渐缩小,再过二十五年就有可能消失。但是目前差距确实存在。

  男性比女性更容易选择自杀,比如美国,男性每年因心理问题而自杀身亡的人数是女性的三四倍。“社会期待”这东西其实有些骇人,如果男性想要长寿,最好能降低自己的耻感,愿意像孩子一样袒露自己脆弱的一面,才会比较容易保持心理健康。

  一般男性在遇到压力时,碍于面子,很少会去宣泄和与人交流,上了年纪就更不愿意轻易示弱,甚至拒绝去寻求专业心理辅导。如果遇上退休之后夫妻不合、与儿女关系紧张,抑或丧偶,长期硬撑会憋出病来。如果忘掉年龄,怎么舒服就怎么来,哪有乐儿就上哪儿去,肯定不会崩溃。

  不少男性,生活方式常常不那么科学,也不那么健康。比如,有些老头儿喜欢抽烟、酗酒、久坐不动等,甚至生病了也不愿去医院,自己默默硬撑着。何必拿出一副硬汉做派?那些不介意自己年龄,对生活满足感较强的男性更容易长寿。学着做一名具有“无龄感”的人,不去在乎“社会期待”,丢弃过度自尊。

  要想做“无龄感”之人,有几点需要避免:

  其一,有怨气。觉得所有人都亏欠你,索取无度,那会变成一个怨气十足的老人,自己会不开心。

  其二,贪念。对生命的执着与对财富贪婪都是贪念。恐惧死亡,贪婪地认为应该得到照顾,家人稍有不足就斥责。

  其三,百无聊赖。老年人最怕挨时光。切不可在晚年失掉了诗意和美感,失去追求的生命很快就会枯萎。

  如果能实现自定的目标,无论大小,哪怕学会一首自己喜欢的歌、拍摄一张满意的照片、画一帧画、写一幅字、剪一个花样,抑或动手做一个小东西,都会让人非常快乐。获得他人的认可,也会带来身心的愉悦。退休之后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开心地活着,这才是做“无龄感”之人的好的开端。

  有些做法不妨试一下:

  首先,每天有事可做。有事做,是让自己退休日子不会太难过的第一要则。即使明明没事,也要想尽方法找出一些事。特别是要每天都安排一些固定的事情等着自己去做。

  其次,让日子过得有变化。天天都过一成不变的日子,无论怎么过,久了都会有让人有发疯的感觉。人生如戏,别管演什么角色,都应尽力演好。可是同一个角色扮得久了,再尽职的演员也会腻的,得设法让生活有所变化。

  另外,找点儿精神寄托。每个人都得有点儿寄托,如果没有,就设法找一个;不喜欢了,可以再换一个。寄托有大有小、有远有近,随时都可以依现况增减、调整,总之要自己设定,自己追求。

  有一位看似普通的老大爷,他竟然在75岁环游世界,87岁考大学,98岁硕士毕业,105岁还能生活自给自足!他叫赵慕鹤,36岁参加徐蚌战役,39岁到台湾,66岁退休。75岁时,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像年轻人一样环游世界。存款不多、语言不通,别人都觉得他在瞎折腾,但是他却觉得顾虑太多,这辈子就去不成了。他豁出去了,“大不了死在外面”。有了这样的念头,他带着3万多存款,用了五个月时间,一个人上路了。他并不觉得自己与年轻人有何不同,一样住青旅、睡车站。他从不倚老卖老,享受别人馈赠的同时,也尽力回报他人。就这样,他独自游遍了欧洲。

  他觉得只要自己还活着,就要让每天都充满价值。87岁的他居然决定跟孙子一起考大学。第一年没考上,他不服输,第二年再来。他甚至常常复习到凌晨两点,最终爷孙俩一起考上大学。他用四年时间修满128个学分,圆满完成了学业。91岁大学毕业,96岁时又与朋友的儿子相约考硕士。最终成为台湾南华大学哲学研究所年纪最大的硕士生。硕士三年,他从不缺课逃课,是名副其实的好学生。98岁,他以一篇关于中国书法“鸟虫体”研究的论文获得硕士学位,成为全球最老硕士,创造了又一个人生奇迹。

  105岁的他仍然独自居住在老公寓的四楼,每天去市场买菜,餐餐自理,亲手做包子、水饺,自己洗衣做饭,还到医院当义工。他坚持练书法,鸟虫体练了近百年。2009年高雄水灾,他卖掉自己的书法作品,捐款给受灾群众。2015年他到“清华大学”旁听中国文学史,精神头十足地打算再考个博士。他觉得人生中唯一的幸福,就是不断前进。他充分利用着生命当中的每一分钟,只要还活着就坚持做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大家,生命是一种勇气和姿态,无论多少岁开始都不晚。

  寻找乐趣是做“无龄感”之人的法宝。如果人没有目标,死亡就可能成为终极目标,那么隐藏在潜意识中的自毁机制就会悄然启动,让身体每况愈下。而有目标,就会有积极的心态,就会努力实现目标,会开动脑筋。勤于思考让脑血管经常处于舒展状态,从而保养了脑细胞,使大脑不过早衰老。老年人脑内葡萄糖利用率较低,但动起脑子可以促进脑的新陈代谢,延缓衰老,永葆青春。 唤醒内在的力量:老年人自处心理手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