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对母女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李维榕家庭心理治疗系列·解剖原生家庭真实案例(套装8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三对母女
在台湾一口气见了三对母女,都是有关孩子成长过程中必须与母体分离的苦恼。
第一对母女,女儿十七岁,已经上了大学,却无法上课,待在家里,与母亲为伴。据说母亲患了精神分裂,女儿也得了精神焦虑。这是一家四口,原来少女还有一个与她年龄十分接近的姐姐。
姐姐是充满阳光,一个很健康的少女;妹妹却是阴霾满布,忧心忡忡。我不明白姐妹两人怎么有如此大分别。仔细观察,发觉坐在姐姐身旁的父亲,也是乐观开朗,而坐在妹妹身旁的母亲,却是落寞寡言。妺妹说她自己很内向,不善说话,有点儿像母亲,因此在学校社交生活很不如意。但是我觉得她在家人面前一点也不内向,反而是词锋犀利,总是替母亲说话,而且特别针对父亲,好像有点怪他没有把妻子照顾好。
母亲默默地看着丈夫与两个女儿占据了全部说话的空间,有点隐形。经过百般鼓励,长时间的挣扎,她终于解释说:“我天生迟钝,反应总是比别人慢。在家里,与家人一起看电视,看他们笑得很开心,我却总是格格不入,不知道他们在笑些什么。本来开了一个早餐店,为客人准备早餐。但是我不懂得与客人交际,生意很差,最后只好结束营业,接着我就发病了!”
母亲平铺直述,但是她那难得的表达,却让人听起来感到十分沉重。一个孤独的女人,虽然有个完整家庭,自己却总是像个外人。她的心事,其实极少向人透露,她那个健谈的丈夫,对妻子的表达好像提不起任何兴趣,倒是小女儿,十分怜爱地望着母亲,面色凝重。
这才发觉,妹妹一直与母亲同床,与其说是因为孩子有严重的焦虑,需要母亲照顾,不如说是妺妺在保护着母亲,与她形影不离。一个本来正常成长的少女,对母亲是如此依附,不离不弃,甚至与母亲一同发病,把自己完全投入母亲的情怀。这听来好像有点不可思议,其实说怪不怪。当母亲存有心结,很多对母亲特别敏感的孩子,都会莫名其妙地与母亲连成一体,成为连体婴,不可分离。母亲的感觉,成为孩子的感觉;母亲的经验,成为孩子的经验。
这家庭的咨询师也认为基于夫妻的疏离,才造成女儿与母亲过分紧密,因此提议夫妻两人最好晚上一起散步,增加感情,他们也真的照着去做。
我问他们:“是一边散步、一边交谈,还是一个在前面走,一个在后面拼命跟着?”
姐姐笑着代答:“是一个在前、一个在后,就像今天来这里一样,爸爸在前面走,妺妺就拉着妈妈在后面拼命追着。”
那跟不上节奏的妈妈其实并不孤单,她有一个为了陪伴她而放弃长大的女儿!
第二对母女,母亲十分出色。她容貌清秀,举止轻盈,是个出色的舞蹈演员。女儿也是十七岁,仔细看起来,容貌也是长得不错;只是长发凌乱,把半个面孔盖住,身体笨重,与母亲的优雅恰成反比。这少女也是被诊断为精神分裂,言谈上对母亲十分抗拒,认为母亲被“恶魔”霸占了,不肯回家;却又不时向母亲撒娇,像个小女孩似的要求母亲摸摸她的脑袋或额头。孩子的父亲也在场,他说家中这两位女士是他的至爱,但是却明显地没法留得住妻子。父女两人守在沉寂的家中,无尽地等待,妻子大半时候都在表演的路上,她说:“最吸引我的是台下的掌声。”
如果不是女儿生病了,她也不会留在家里。一个十分腼腆的丈夫,一个毫无活力的女儿,母亲无法拒绝那正在向她招手的多彩舞台。这母女让我想起Ingmar Bergman一部叫作Autumn Sonata 的电影。影片中的母亲是出色的钢琴演奏家,终日在巡回演出;丈夫与女儿望穿秋水,等着她回家的日子。只是母亲的心,永远属于那遥远的天空。长期的等待,让女儿变得孤僻;一方面想接近母亲,一方面又无法接近,母亲愈是光辉灿烂,女儿就愈是笨拙无光,母亲的情感都投入她的艺术,无法容忍女儿的平凡。两个亲密而又绝对陌生的女性,终于只有分离。
第三对母女,那个十分悲哀的母亲,投诉着她一生的不幸。她年轻时充满梦想,独个儿跑到欧洲学音乐,后来还嫁了一个异国人。但是她说她无法融入异国的生活,那曾经让她无限沉醉的古国,结果成为伤心地。
她带着刚出生的女儿回到台湾,与上一代的相处也是矛盾重重。多年来与女儿相依为命,女儿本来十分乖巧,真的是母亲的贴心小棉袄。但是女儿现在十八岁了,有自己的生活和主意,不能事事认同母亲,母亲的世界就面临崩溃。
她说:“我也知道女儿终会长大,但是怎能如此无情,完全置我不顾?她不知道我为她牺牲了多少?她不知道没有她,我还有什么活下去的理由?她怎能这般自私?”
母亲一连串的控诉,女儿百词莫辩,她说,只希望母亲能够恢复出国前的热忱。其实她从未见过母亲出国前的样子,那是远在她出生前的事。
我对母亲说,当年她选择到欧洲留学,必然有很大的抱负,但是她并不想再谈过去的事。我问她现时的生活状况,她说,没有女儿,毫无生活可言。我问她喜欢哪一类音乐,能否在音乐中找到慰藉?她说,现在音乐对她只是工作,没有其他作用,她的心意全部放在女儿身上。
母亲并没有骗人,她真的是除了谈女儿,对别的话题只感到十分不耐烦。正因如此,她不知道自己的悲哀具有多大的杀伤力,让人无法喘气,怪不得女儿只想舍命而逃。
母亲说:“我心中只有痛、痛、痛,每一块肌肉都在痛!”
女儿说:“她呼出来的每一口气也是痛!”
三对母女,三个不同的故事,母女之间要保留适当的距离和空间,原来一点也不容易。有的女儿宁愿变成精神病人,也不肯舍弃母亲,或者为了陪伴母亲,与母亲一同发病;而当女儿成功地离家时,母亲又会因而崩溃,让女儿正在迈开的脚步不得不停留下来。一个孩子要成长,是需要在情感上离家的,但是,离家难,有时真的难于上青天! 李维榕家庭心理治疗系列·解剖原生家庭真实案例(套装8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