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增强“四力”专题解读

一篇“10万+”的“冰花男孩”是怎么刷屏的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增强“四力”专题解读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一篇“10万+”的“冰花男孩”是怎么刷屏的

  杨文明

  客户端一小时点击量超过50万次,微信瞬间“10万+”,2018年1月9日,我和人民网云南频道编辑徐前合写的《云南昭通“冰花”男孩冒冰霜上学 网友鼓励:努力读书改变命运》成了刷屏之作。

  截至1月11日11时,稿件在人民日报客户端点击量高达868.5万次,人民日报法人微博阅读量达到近5000万;新华社、央视、中新社等中央主流媒体转载或者跟进报道,为孩子的乐观坚强点赞;腾讯网、网易网等商业网站客户端也在头条做了推送。

  网友点赞、社会捐赠、当地政府召开会议专题研究,与以往刷屏稿件往往是负面舆情不同,“冰花”男孩这篇小稿在报道传播过程中始终以正能量为主。昭通市长郭大进同志更是专门致电分社,对传播暖新闻、传递正能量表示感谢。从传播效果和社会效果来说,小稿“不小”,值得探讨。

  刷屏之作,是“抢”出来的

  抢的是线索。最初发现“冰花”男孩,是在云南分社记者的微信朋友圈。分社采编人员每到一地,都会主动和当地干部交换微信,各州市、主要行业部门的微信群,大家更是长期“潜伏”。正是因为长期的积累,让这条线索没有逃出分社视线。

  抢的是事实。拿到线索后,分社记者同时做了三件事:联系昭通宣传部核实,和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沟通报题,致电人民网云南频道值班编辑徐前参与对接采访、将这个选题作为当天最优先工作。我当时正在候机,徐前的加入无疑让人民日报抢新闻多了一重保障。当时多家媒体关注此事,昭通市委宣传部门专门建了微信群,别家媒体只有一人,人民日报却是双保险。当地宣传部门在群内刚公布学校校长电话,徐前就第一时间打了过去,其他媒体致电校长时无奈全部占线,人民日报在核实新闻事实的过程中占得先机。

  抢的是发布。在采写对接过程中,云南分社社长张帆始终关注稿件进展,拿到初稿后第一时间修改稿件,稿件同步推送到网、端、微后瞬间刷屏。不仅是“冰花”男孩,此前只要是在场媒体同步拿到突发事件通稿,人民日报客户端从未让首发权旁落。

  刷屏之作,是“导”出来的

  新媒体时效以秒计算,但不管是写作还是传播都不能不考虑时、度、效。从报题到发稿,都要确保事实准确、全面,提前研判舆论导向。

  抢新闻更要注意新闻事实。熟悉昭通的人都知道,这里舆情复杂常有反转。因此,在采访中我们除了核实基本新闻事实,更特别写到“冰花”的形成是由于上学路上气温骤降,而非孩子调皮玩闹。稿件发出后也有网友质疑冰霜的真实性,而记者前不久在昭通乌蒙山区采访时见识过当地风霜,心中有底。后来《科技日报》专门采访气象专家介绍成因,才算真的放心。

  写稿子也要考虑社会效果。稿件中特别交代图片中不太容易展现的孩子做鬼脸、有营养餐等细节,更引用网友正能量评论,看似无意、却是有心。做鬼脸是为展现孩子苦中作乐,营养餐为避免让人觉得政府不作为,正能量评论则为避免被“带节奏”。从后期网友评论及踊跃捐赠的情况来看,舆情基本按照预判发展,传播效果和社会效果实现有机统一。

  刷屏之作,更是“融”出来的

  稿件刷屏,依靠的是人民日报这个优质平台。随便打开人民日报任何一个新媒体平台,“10万+”如今已是常态,人民日报媒体融合机制长期运行积累的海量用户,为稿件刷屏创造了有利条件。“冰花”男孩,是报社融合报道机制在地方分社的一次生动实践。

  建立机制,全员融入。除了抓好大报稿件写作,云南分社对融合报道更是用力颇多:每年至少策划两次较大规模的融合报道,每周业务研讨都专门讨论融合报道选题;通过一次次直播、视频制作、突发事件报道,分社任何一位记者和人民网云南频道任何一位采编人员一个电话就能无缝对接建立临时团队。事实上,由于发稿后记者就开始了在德宏州的采访,徐前的提前介入为后期直接采访孩子本人、捐赠等信息创造了条件,整个事件报道的全过程分社始终没有缺席。

  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云南分社在客户端首页首发稿件30余篇,这其中固然和云南突发事件较多有关,也跟分社要求主动融入、积极为两微两端供稿直接相关。

  在融合报道实践中,越来越感觉到:判断一篇新闻报道是否适合新媒体,受众用户关注不关注、社会传播效果如何是一个重要标准。在报送“冰花”男孩选题线索之初,分社就判断此事会大热,原因在于选题特别符合用户意识:二三十岁的新媒体用户当年上学路上也很辛苦,关注“冰花”男孩的现在,实际上也会让用户联想起自己的当年,容易转化成阅读;虽辛苦但不屈服,照片背后的精神品质让城市父母有强烈的代入感,容易提高转发量。

  (作者系人民日报社云南分社记者)

  附:

  网友鼓励:努力读书改变命运

  云南昭通“冰花”男孩冒冰霜上学

  人民网昭通(2018年)1月9日电 (杨文明、徐前)1月9日,云南昭通一名头顶风霜上学的孩子照片在网上引起广泛关注,照片中的孩子站在教室中,头发和眉毛已经被风霜沾成雪白,脸蛋通红,穿着并不厚实的衣服,身后的同学看着他的“冰花”造型大笑。经过记者核实,“冰花”男孩系鲁甸县新街镇转山包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因当天气温较低,家离学校太远,走路来上学沾染冰霜导致。

  据了解,照片中的小孩是鲁甸县新街镇转山包小学三年级的学生,照片是班级老师在1月8日8:50左右拍的,拍完发给校长付恒流传到了网上,引起了众多网友的关注。付校长表示,出于保护孩子的考虑不透露孩子姓名,照片中孩子的家离学校4.5公里,平时都是走路一个多小时来上学。

  “当天早上的气温是零下九度,也是期末考试的第一天。气温是在半个小时内降下来的,他家离学校较远因此到教室后头发都沾满了冰霜。小孩子比较可爱,到班级后做了个怪怪的鬼脸,引起了班级同学的大笑。”付校长说。

  据了解,照片男孩所在班级有17个人,当天上午期末考试考的是语文,照片男孩的语文成绩一般,数学比较好,在班级成绩是中等水平。付校长告诉记者,学校曾经走访过照片男孩的家庭,父母都在外地务工,家里有兄弟姐妹几人,都是留守儿童。“学生一般不在家吃早餐,学校会给孩子提供早餐,一般是一个面包或者饼干。中午学校会有专门的营养午餐提供。”

  目前,鲁甸县新街镇转山包小学班级教室内尚无取暖设备,付校长告诉记者,学校一直在争取。网友纷纷留言鼓励这位“冰花”男孩,@Hedgehog-茜说:“孩子,你吃的苦将会照亮你未来的路。”@ qwedfgvbn123098表示,努力读书改变命运。

  (徐前系人民网云南频道记者)

  “冰花男孩”,这个冬天不太冷

  杨文明 徐前

  当冰花渐渐爬上松枝,云南省鲁甸县又到了冬季。

  去年年初,因为一张上学路上“冰花男孩”的照片,鲁甸县新街镇转山包小学的小满走红网络,迎来了不少人生第一次:坐飞机、去北京、进大学、上电视……回到转山包小学,小满时不时和同学分享自己的北京之行,他的理想依然没变:长大了当警察、抓坏人。

  淳朴的小满并没有被命运中突如其来的变化影响太多,成绩仍然名列前茅,担任班里的劳动委员,和同学们的关系也很好。“谢谢好心人帮助我们,我会好好学习,靠自己走出去,才能报答他们。”说这话时,小满脸上很认真。

  “担心小满见过外面世界和山里形成巨大的反差,回来后老师对他引导特别多。”转山包小学副校长付恒说,社会的关心让学生们感受到世界的美好,精神面貌改变很大,走出大山成了不少孩子明确的目标。“种下了梦想的种子,未来可期!”

  去年小满所在的转山包小学教室都装上了大功率的供暖设备,一部分是社会捐赠,一部分是政府采购。过去一年,公益机构向学校捐助了很多物资,加上政府采购,学校有了自己的实验室、美术室和计算机室,课堂也用上了电子教材。

  从前土墙、泥巴路,去年6月,小满一家搬了新房,门口就是水泥路,从家到学校步行只要10分钟,可他依然选择了住校。“学生宿舍被子都是加厚的,全部由学校提供,宿舍还专门准备了防冻疮的药品。”转山包是昭通的深度贫困地区,学校的住宿条件比很多学生家里的条件好很多,一度有家长询问学校,能否让孩子周末也住校。

  一放寒假,小满就规划好了假期的日常。上午和妹妹一起写作业,下午帮妈妈和奶奶干活喂猪,空闲时和小伙伴打篮球。

  年节将至,小满的父亲王刚奎从中建三局的工地上回到老家置办年货。在工地上,王刚奎电焊、砌砖,有活时每天收入两百,一个月下来三四千。

  搬新家、通水泥路、教育条件改善……这些改变还发生在更大的空间里。2018年以来,鲁甸县15个贫困村出列,4559户17857人脱贫,贫困发生率比2017年年底下降4.91个百分点。

  新街镇镇长唐亚东感叹,近两年脱贫攻坚的总投入已远超建镇以来此前的总投入。“走好路,上好学,‘冰花男孩’们未来的生活会越来越好的!争取2019年脱贫出列。”

  太阳越爬越高,阳光洒在小满和伙伴们脸上。

  (原载《人民日报》2019年1月7日) 增强“四力”专题解读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