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海宝一代”精神特质的实证性分析

第四章政策性建议的提出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海宝一代”精神特质的实证性分析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一、 创立“志愿者服务人才”培养基地,增强公益服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一) 探索志愿者培养基地与社会实践结合的新模式

  从奥运志愿者的“鸟巢一代”,再到世博志愿者的“海宝一代”,这无疑都是中国志愿者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的新模式,这种模式较好地把握了时代机遇,把中国志愿者的发展培养推向了新的高潮,这对高校志愿者的培养以及志愿者培养的基地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将“海宝一代”志愿者们所体现的精神特质在高校志愿者培养基地建设中传承下去,如何将培养基地和今后的社会实践更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需要高校不断探索和发展的。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建立志愿者培养基地和社会实践的新模式:

  一是要继承发扬“海宝一代”专业服务性强的特点。通过“海宝一代”展现的精神特质,我们可以看出,在志愿者服务过程中,强调分门别类,因材适用,专业发展。高校投入的世博志愿者的队伍本身都有各自相关的专业特长,这些专业特长能够很好地为志愿工作服务。比如医学专业的志愿者们可以加入到世博医疗队伍中,管理专业的志愿者们能够投入到志愿者队伍的管理工作中,此外诸如世博新闻中心的志愿者们也在很大程度来自相关专业的高校学生。由此可见,在今后志愿者培养过程中,志愿者的专业服务性将和社会实践结合得更加紧密,各个高校也亟须建立专业服务性强的志愿者培养基地,以使志愿者活动为学校和社会建立起一个沟通合作的桥梁。

  二是要继承发扬“海宝一代”具有的地域优势的特点。世博志愿者来自五湖四海乃至世界各地,但是其主力军还是申城本土志愿者,尤其是申城各高校青年学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这些世博志愿者的身上有着让人感动的坚持,有着让人折服的韧性,更体现着主人翁的精神。他们通过志愿服务的舞台使“胸怀祖国,不负使命”的信念,“万众一心,顽强拼搏”的作风,“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风格,“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品质,“自信从容,博采众长”的风范得以体现。这些无疑都与上海特殊的地域优势密切相关。因此在志愿者培养基地和社会实践结合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利用地方优势,充分发挥志愿者们的主人翁精神。当然,我们所说的地方优势,也可以是一个区,甚至是一个街道、一个居委会这样的小范围,只有将志愿者服务从小处落实,才能最终将志愿者的大精神洒落在每个角落。

  三是要继承发扬“海宝一代”长效机制影响的特点。世博总有一天会落幕,但是“海宝一代”的精神永远不会落幕,这种对于社会志愿精神的引领,对于志愿者自身素质的提升,都意义深远。相信这些志愿者会将这段成长的经历所获,将日益成长的志愿者精神带到今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带到以后的志愿活动中去。因此,高校志愿者培养基地建设和社会实践结合的过程中,一定要构建长效机制,要避虚就实,将志愿者的社会实践活动落实到实处,而非仅仅作为一次世博志愿活动。这样,就必须将志愿者的成长发展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一些能够有助于“海宝一代”树立公民意识、集体道德观念等社会实践活动都是不可或缺的教育方式。通过这种校内外结合的经常性运行模式,能够加快高校学生、高校志愿者社会化的进程,为他们志愿活动的专业化发展奠定基础。

  (二) 培养基地注重“志愿文化”的探索与建立工作

  随着“小白菜”成了“海宝一代”世博志愿者的代名词,随着复旦大学的世博吉祥物“团团徽章”系列得到热捧。本届世博会也继“微笑奥运”后将志愿者文化推向了另一高潮。

  中国社科院的沈杰认为,志愿行动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赖于心理基础、文化动力和制度保障这三个方面共同支撑。通过世博志愿者,我们不难看出志愿文化对于志愿者服务活动的推动和影响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就像企业文化是企业制度、规程的最高表现形式一样,志愿文化也是志愿服务最为精华和核心的内容。“海宝一代”的精神特质是志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宝一代”的志愿活动也是在志愿文化的影响下进行的。“海宝一代”特有的志愿文化成为“海宝一代”志愿活动长期开展的重要保障。

  一是抓好“海宝一代”综合素质培养,确保志愿文化所需的成长土壤。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们只有在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较高层次的需求才会有足够的内力驱动行为。作为由最高层次需求驱动的行为,应该必须首先具有较强的幸福感和自信,才能真正投入到志愿行动当中。因此,高校首先要确保“海宝一代”能够通过高校学习不断提升自我,获得自身所需的幸福和自信,在志愿者们全身心投入到志愿行动中去后,才能让志愿文化在他们身上得到继承和发展。

  二是“海宝一代”形成的志愿文化成为基础教学的重要内容。将“海宝一代”的志愿文化纳入高校基础教学体系,就像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课,这种特殊志愿文化的成长也需要一个长期熏陶培养的过程,因此上海高校可以通过开设“海宝一代”志愿文化相关教育课程,进一步总结和凝练其精神特质,使青年学生,特别是“80后”、“90后”学生深入了解志愿文化的内涵,让志愿文化在“海宝一代”身上入脑入心,生根发芽。

  三是适时推出“海宝一代”特色鲜明的品牌活动。志愿文化和志愿活动相辅相成、互相作用,因此志愿文化的传承和拓展要用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志愿活动来承载、表达。鉴于此,在志愿活动的顶层设计上,需要综合把握是否有利于“海宝一代”鲜明形象的塑造,是否有利于志愿文化的推动和发展,是否有利于“海宝一代”志愿精神的延续和拓展。高校可以通过一些长期规划的志愿活动来增强志愿活动的号召力,体现志愿文化的具体内涵。

  (三) 搭建培养基地的网络化平台,拓展志愿活动空间

  如今,网络信息发展迅速,“海宝一代”较好地运用了网络平台,将他们的做志愿者的经历、心得,对服务世博的切身体验,反映到网络空间,如“中国2010上海世博会3日游攻略”,这种体现“海宝一代”丰富创新力的网络红文,借助网络信息平台的推介效应,拓展志愿活动空间。此外,对于志愿者的网上选拔、考核、培训也充分体现了网络化平台和“海宝一代”的密切关系。因此,对于高校的志愿者培养基地来说,建立一个志愿者培养交流的网络平台必不可少,它将大大拓展培养空间。开放式的网络平台需要具备以下功效:

  一是加强志愿者的交流。如“海宝一代”的博客、个人空间等都具备留言、对话等交流功能,志愿者培训基地的网络平台首先要加强志愿者与培训者以及志愿者与志愿者之间的交流,通过这些交流,能够及时掌握“海宝一代”的主观意向和心理活动,能够促进志愿者之间的情感交流。“海宝一代”在志愿服务过程中的情绪反应均能在网络平台上得以宣示,类似“晴雨表”功能的网络平台可以给世博管理者提供有效的管理信息,及时进行引导和干预。

  二是加大志愿活动的宣传。利用网络平台的信息发布功能,能够通过多种媒体方式发布志愿者活动信息,通过网络平台,也能够迅速广泛地传播信息。同时志愿者们也可以通过转载等方式在学生群体中起到连锁反应。

  三是志愿者的网络考核。高校志愿者培训基地对于“海宝一代”的培训可以完全通过网络平台得以实现,在网络平台中可以提供相关志愿服务的信息以及所需的知识、技能,志愿者可以自行进行考核来检验自己的志愿服务条件是否符合标准。

  四是志愿活动网络化管理。随着志愿服务地域范围的拓展,“海宝一代”的网络化管理也将不断完善。网络的辐射效应可使管理者通过网络了解“海宝一代”志愿活动的最新进程,针对活动作出及时管理和反馈。

  二、 设立“志愿服务创新”孵化器,鼓励“海宝一代”增进创新意识

  (一) 建立志愿服务实践基地,营造创新的文化氛围

  “海宝一代”在世博志愿服务中表现出的创新能力是有目共睹的,这些“80后”“90后”的新生代青年,凭借着独立自主的精神以及创新的思维和能力,留下了诸如“志愿者工作手册”、展馆平面示意图等作品,很好地展现了其特有的创新精神。因此,高校应当作为“志愿服务创新”的孵化器,营造创新的文化氛围,将这一创新精神理念不断传承光大。

  一是要加强创新学习,为“志愿服务创新”注入新鲜血液。在不断学习总结和凝练创新的基础上,高校志愿服务建设也要善于总结“海宝一代”在世博志愿服务中所体现出来的创新精神,并进行广泛的学习交流。此外,志愿服务实践基地也要针对创新学习开展专题研讨,通过讲座授课、小组讨论、课题研究等多种形式进行学习总结和经验交流,将创新理念贯穿在志愿服务系统培养中。

  二是要开展创新活动,为“志愿服务创新”提供创新载体。高校可以结合志愿服务开展创新竞赛等活动,通过一系列创新活动达到促进志愿服务创新的目的。只有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将创新运用到实践之中才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创新的价值,才能使“海宝一代”更好地理解创新的内涵,领会其创新精神实质。

  三是要树立创新典型,为“志愿服务创新”加大宣传影响。在志愿者培训过程中,高校可以通过挖典型、树典型的方法,将志愿服务实践过程中创新精神体现突出的个人或者团体作为榜样,供其他培训者个人或团体学习,这样能够明确创新培训方向,能够以典型带动影响群体,起到宣传的作用。

  四是要开创创新评选,为志愿服务创新提升孵化动力。创新评选实际就是建立奖励机制,通过采取一定的奖励措施,提高高校志愿者创新的积极性,这样可以大幅提升高校志愿服务基地对于高校志愿者的孵化功效。

  (二) 拓展志愿服务渠道,探索志愿服务项目的创新

  志愿服务项目的单一集中会束缚志愿活动的长远发展,而“海宝一代”的世博志愿无疑是为志愿服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让志愿服务的项目上了一定规模,同时也具有相当的时效性,这是各高校在志愿服务创新中都可以借鉴学习的。当然,创新是长期经验积累的结果,需要从多个方面逐步达到创新的效果,针对志愿服务项目的创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从志愿服务项目多样性着手。这里的多样性指项目内容形式的多样性,我们高校不能满足于传统的志愿服务,一定要多角度多方位地考虑志愿服务的实施,已有的志愿服务项目可以横向延伸,纵向拓展。在保证志愿服务质量的前提下提出新的实施方法,而没有的志愿服务项目可以作为新的尝试,可以涉及社会公益的方方面面。比如我们不光可以慰问照顾孤老,对于社会群体中的一些弱势群体同样可以作为我们的志愿服务项目,像上海交通大学的爱天使乐团针对自闭症儿童的关爱就是很好的志愿服务项目,希望高校能够培养出更多这样的团队,开展多样的志愿服务项目。

  二是从志愿服务项目时效性着手。无论是“鸟巢一代”,还是“海宝一代”,这些志愿服务项目都很好地切合了时效性,又比如非典、汶川地震的志愿服务,比如“心系舟曲”的志愿服务,这些都很好地体现了志愿服务项目的时效性。因此各高校一定要将志愿服务创新和社会动态相结合,志愿服务紧跟社会发展和国家需要,掌握志愿服务的实时动态,保证志愿活动的时效性。

  三是从志愿服务项目经常性着手。目前志愿服务还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缺乏经常性的服务机制和管理机制,而这正与志愿服务的专业化发展相悖。志愿服务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急于求成。否则就没有经验的累积,没有深入的了解,更谈不上创新。因此为促使志愿服务项目创新,各高校必须建立起经常性的志愿服务规划,只有从长期工作中推进,才能取得实效,才能推动创新。

  四是从志愿服务项目层次性着手。志愿服务项目既要有重点地扎实推进,也要有时效性的亦步亦趋,因此开展志愿服务,一定要分清主要活动和次要活动,做到有主有次,才能形成全面开花的局面。

  (三) 加强高校党团组织对志愿服务创新的引导功能

  “海宝一代”大部分是共青团员和中国共产党员,因此高校党团组织承担着志愿服务创新的主体引导作用,如何加强高校党团组织对志愿者服务创新的引导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充分利用党团资源,为志愿者服务创新提供良好条件。高校党团活动是高校学生活动的主题,高校党团为高校培养了大量的人才,这些活动和人才都可以投入到志愿服务的队伍中,为志愿服务创新做出贡献,同时高校党团也可以对志愿服务创新所需的财力提供支持帮助。

  其二,将党团建在志愿服务队上,以党的创新理论作为引领。将党团建在志愿服务队上,能够发挥学生党团员的先锋模范、战斗堡垒作用,能够充分将科学发展观、党的创新理论深入到志愿服务队伍中,同时再配以完善的创新考核制度,通过奖励等机制激发志愿服务队员的创新热情。

  其三,将志愿者服务创新作为党团建设的重要工作。将志愿者服务创新的具体落实方法纳入到高校对于党团的建设工作中,有规划地开展相关工作,使志愿服务作为重要内容,使创新理念贯穿始终。

  三、 建立志愿服务同伴教育机制,提高公益服务意识的内在品质

  (一) 坚持言传与身教相结合,注重同伴自身素养的提升

  世博志愿者“海宝一代”的表现已经有目共睹,其中涌现出来的典型也不胜枚举,无论是体现平凡的感动,还是体现成长的艰辛,抑或是体现智慧的创造,一个个典型,一个个事迹,都让高校同龄人内心深深触动,同伴教育的学习效果也远比课堂上来得直接,来得深刻。在高校志愿服务同伴教育机制的建立中,言传身教必不可少。如何言传,如何身教,又如何坚持两者的有机结合呢?

  我们以为,言传不仅指的是言语上的讲解,还可以是一种采取多种途径宣传典型事例的方式。高校可以收集志愿服务中涌现出的典型集体或典型事例、典型人物等,通过各种途径,在同龄人间交流,增加对志愿服务工作的认同,使“海宝一代”的志愿服务经历成为经典示范,以达到提升同龄人自身素养的目的。身教是指在实践活动中挖掘典型,在活动的过程中进行示范性的工作交流,在同龄人中树立起榜样,帮助大家明确努力的目标方向。要做到两者的有机结合,则就需要我们在自己完成志愿服务的同时,时刻关心同伴以及自身的素养提升,带动自己身边的同伴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取得共同进步。

  (二) 坚持思想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注重内在品质提升

  众所周知,本次世博志愿者的工作相当繁重,对于80后、90后无疑是一个巨大挑战。“小白菜”们早出晚归,工作非常辛苦,往往会站到脚无法挪动,为游客指路的“小白菜”经常是口干舌燥,有时心理上也会不堪重负。“海宝一代”尤其注重自我价值的体现和社会的认同,当自己的辛勤工作得不到游客的理解时,这种心理上的失落感、委屈感在所难免。而这些情况不只在世博志愿者中,在高校其他的志愿服务中也时有出现。因此,可以通过志愿者同伴教育机制,以思想教育和心理教育相结合的方法提升志愿者的内在品质。具体可有以下三种:

  一是把握思想教育主线,贯穿心理教育。志愿者投身于志愿服务,绝大多数都有服务世博,奉献社会的正确动机,但是也有一些志愿者有着多元的想法,尤其在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有一部分志愿者会将服务世博的这段志愿服务经历作为今后踏上工作岗位的一个筹码,参与志愿服务只是为了简历履历中添加有力一笔,持类似动机的志愿者,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如遇到个人利益冲突时,很有可能会中途退出或消极参与,这将给整个志愿者队伍的稳定和合力作用的发挥带来隐患,甚至影响整个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针对这种情况,高校可以先利用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为先导,对“海宝一代”进行经常性教育,开展大范围的艰苦奋斗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法纪教育和人生观、世界观教育,使广大志愿者明确志愿服务的深刻内涵,端正动机。同时高校也可以辅以心理教育,针对志愿者不同的心理特点通过加强同伴间的交流进行辅导。

  二是通过心理教育,带动思想教育。充分了解掌握每一个志愿者的心理情况,是高校志愿服务建设中的必修课。建立同伴教育机制,可以对志愿者进行一对一、一对多的心理干预或心理辅导。只有疏通了志愿者心理的问题,解除了他们的心理障碍,才能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志愿服务中去。

  三是思想教育与政治教育交叉进行。针对“海宝一代”在志愿服务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加强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借鉴思想教育的集中授课、举办讲座和报告会、宣传辅导等方法对志愿者进行心理知识普及教育,也可以采取新闻舆论引导、典型激励等方式,引起志愿者对心理问题的重视,通过自我教育,提高自我调节能力。而心理健康教育的其他许多方法,如团体心理咨询、心理训练、适应环境训练、人际关系训练等方法,同样可应用于思想教育,从而增强思想教育的实效。

  (三) 坚持发展教育与激励教育相结合,注重机制的长效性

  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发展教育学研究,是发展研究在教育领域的延伸、深化,也是教育学科自身建设的内在需要,又是上述两种力量合乎逻辑的时代“交汇”。发展教育学的基本宗旨和思路是:研究教育的发展,以发展的观点研究教育,通过实践、研究、合作,建设发展教育学。要使发展教育学具备更强的解释力与实践力,就必须对教育事实与教育价值作全方位的分析与阐释。发展教育学的直接着眼点是教育实践与理论中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域。而对于志愿服务同伴教育机制的建立,各高校应当运用发展教育理论,着眼同伴教育实践与理论中出现的问题,通过这样一个平台来完善志愿服务同伴教育机制。

  此外,各高校还应当运用激励教育来达到目标。美国的心理学家詹姆士曾说,“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拿“海宝一代”来说,他们有强烈的自尊心,独立性强且又敏感,思想超前却又非常现实,他们在实现自我的心路历程中充满矛盾,而思想教育工作者又很难选择到一条快速且高效的方法帮助其实现自我和他人的价值。激励教育方法最适合他们的心理需要,可以有效地使之产生快乐的内心体验,从而增强自信心。通过志愿者积极性的调动,发挥志愿者的内在潜力,增加志愿者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自我学习能力,形成良好集体观念。在激励教育的过程中,要着重采取精神激励,其形式包括:榜样激励、前景激励、情感激励、归属激励、成功激励、肯定激励、竞争激励等。

  发展教育延续了志愿服务同伴教育机制的生命力,而激励教育则让这生命力变得经久不衰,只有发展教育与激励教育互相结合,相辅相成,才能让志愿服务同伴教育机制变得长效。

  四、 挖掘“海宝一代”精神特质,加强整体形象塑造和推介传播

  (一) 凝练“海宝一代”精神元素,塑造整体形象

  上海市教卫党委副书记、市教委副主任莫负春在“2010上海民生访谈”中说:“世博会184天,对青少年的影响是长远的,我希望世博会能够给未来社会留下一笔财富,能够塑造‘海宝一代’,让他们成为对国家、对民族有重大影响的青年人。”这是他对于“海宝一代”的期许,希望通过“海宝一代”的形象对上海各高校学生形象起到整体塑造的作用,推动上海教育的发展。事实证明,“80后”、“90后”的“海宝一代”在世博会上的表现不负众望,所体现出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国际精神、青年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也都证明了“海宝一代”将成为民族未来的希望。“海宝一代”成为高校教育整体形象塑造的最好素材。具体可通过以下几个方式:

  一是资源整合,塑造特色鲜明的整体形象。“海宝一代”的精神元素独具特色,高校要充分收集这些独特的精神元素,并对其进行提炼整合,将“海宝一代”的精神品质整合成为一个可推广的形象。

  二是统筹兼顾,塑造需求导向的整体形象。高校是“海宝一代”的培养基地。在培养“海宝一代”的整体形象塑造过程中,也应当考虑各高校实际情况,根据高校和学生的特点和实际,合理地塑造整体形象。

  三是整齐划一,塑造翔实有力的整体形象。在“海宝一代”的整体形象塑造过程中,需要对形象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定位。传播方式、宣传手段等不统一,会导致整体形象塑造也达不到效果。

  (二) 广泛动员宣传舆论资源平台,形成推介之势

  各高校在“海宝一代”精神特质的推介传播过程中,应当采用多渠道多方法的宣传方式,广泛合理地运用宣传舆论资源平台,发挥各个宣传平台的特色,形成一定的宣传推介攻势。主要可以从五个方面开展:

  一是网页网站宣传。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高校相关主页网站和校外网站等处开展“海宝一代”专题栏目,通过网络平台对全校师生以及社会大众进行广泛宣传。

  二是刊物媒介宣传。各高校可以利用校报、校刊,或者学校开办的有影响力的刊物,在学校内部进行宣传,也可以利用校外的媒介资源对“海宝一代”进行社会化的宣传,同时也可以出版相关书籍等。

  三是报告讲座宣传。针对“海宝一代”精神特质开展报告讲座,结合政治教育、思想辅导类课程进行全校范围的宣传,也可以结合学校党校学习班进行开展,讲座可以分专题分系列,围绕讲座可以展开讨论活动。

  四是影视展览宣传。可以将“海宝一代”精神特质制作成影视短片进行宣传,选择典型、拍摄成系列故事。另外也可以通过照片展览等方式宣传“海宝一代”,展示“海宝一代”的精神特质。

  五是新媒体宣传。在当代传播中,新媒体是影响最广、最深的传播媒介之一,特别是针对“80后”、“90后”的大学生,新媒体也是他们接触最普遍的媒介。利用新媒体对“海宝一代”精神特质进行宣传也是不可或缺的途径之一。

  (三) 升华“海宝一代”精神特质,营造传播之力

  无论是形象塑造,推广宣传,短期的效果往往不难获得,但是这样的效果能够持续多久,是否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将取决于我们的宣传定位。只有当“海宝一代”精神特质在宣传过程中得到升华,营造影响才能更为深远。因此,我们对“海宝一代”精神特质进行下面几种的定位升华:

  一是让“海宝一代”精神成为一种责任。“80后”、“90后”的大学生有强烈的自我价值认识,而责任则是衡量一个高校学生的重要标尺。“海宝一代”精神本身就具有责任意识强的特点,如果将具备“海宝一代”精神再作为考验责任意识的一个准则的话,这种责任双向推动将使得“海宝一代”精神良性循环地发展下去。

  二是让“海宝一代”精神成为一种习惯。习惯是人们不假思索就反复进行的自动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程序。“海宝一代”自身所具备的优良的精神已经形成一种习惯,这种习惯化的“优秀”将成为一种本能反应,在今后的志愿服务中必然具有更顽强的生命力。

  三是让“海宝一代”精神成为一种信仰。人生在世,往往需有信念的支撑,这种信念在关键时候所表现出来的强大力量是令人震惊的。高校应当培养学生具有“海宝一代”精神特质这种信条,才能将“海宝一代”精神的能量发挥到最大。

  五、 加强与兄弟高校学习交流,共同绽放“海宝一代”精神光芒

  (一) 加大与兄弟高校资源整合,“海宝一代”百家齐放

  滴水成河,聚沙成塔,众人拾柴火焰高,光凭一家高校单独的努力可以取得一定成绩,但是如果各个高校共同努力推进,“海宝一代”的影响力则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各高校要加大与兄弟高校资源的整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进行网络资源的整合共享。之前我们已经讨论过了网络平台对于“海宝一代”精神传播和志愿服务建设的重要作用,因此,网络资源的整合必然能够起到相当大的效果。在高校各自网络平台的基础上,可以添加其他兄弟高校的相关链接,将志愿服务信息、“海宝一代”宣传信息高效共享,提高信息的利用率,协助高校间工作的开展。

  二是进行新闻媒介的资源整合。各高校不光可以刊登自己学校的内容,也可以及时报道兄弟学校的内容,让广大学生扩展自己的视野,加大学习的范围,进一步扩大“海宝一代”所产生的影响力。

  三是进行学习资源的共享。可以学习兄弟高校好的学习材料,兄弟学校一些好的学习讲座等也可邀请来自己学校举行,这样丰富的学习资源必然对学习“海宝一代”的精神产生巨大的帮助。

  四是进行人力资源的共享。可以参加兄弟高校的志愿服务项目,提供一定的人力资源,既保障了志愿服务活动的顺利开展,同时也是一个相当好的学习途径。

  (二) 增进与兄弟高校讨论交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每一个高校对于“海宝一代”精神的理解以及志愿服务建设上都不可避免地存在局限性,如何打破局限?只有通过与兄弟高校间的不断交流讨论、集思广益,才能开拓新的思路。因此,各高校应该定期从以下几个方面增进与兄弟高校的交流讨论,以便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一是在兄弟高校之间相互交流学习成果。各高校应当将自己的学习成果与兄弟高校及时分享,开展成果交流展示会,同时也从兄弟高校的学习成果中找到自身的不足,及时改进。

  二是在兄弟高校之间相互交流实践经验。每个高校参与的实践活动和组办的志愿服务项目各不相同,因此取得的经验也是各异的,为了更广泛地开展活动、更有目的有效率地开展活动,借鉴兄弟高校的实践经验是必须的。

  三是在兄弟高校之间相互交流发展规划。每个高校一方面需要结合自身情况,在“海宝一代”精神引领下开展自身的思政教育工作,制定行动方案;另一方面也需要和兄弟高校加强交流讨论,以便及时发现自身发展规划路线上的不足,及时加以纠正。

  (三) 加强与兄弟高校项目合作,齐头并进加大影响

  随着社会实践的阵地拓展,志愿服务项目的繁杂程度也日渐增加,像奥运、世博就是对高校志愿服务提出了新的考验。为了保障志愿服务任务出色完成,各高校在常规实践中可以不断规划大型的志愿服务项目。兄弟高校间的项目合作将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为此,各高校可以和兄弟高校通过以下几点合作,来发展自我,扩大影响:

  一是与兄弟高校间在志愿服务内容上加以合作。在项目内容上可以由自己高校牵头,邀请其他兄弟高校加入,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的渠道可以考虑和兄弟高校共同合作。

  二是与兄弟高校间在志愿服务形式上加以合作。针对某个社会实践项目,可以与兄弟高校共同合作承担不同的分工,各自的侧重点可以各有不同,比如有些可以完成前期的调查任务,有些可以完成宣传任务,有些提供人力支持,有些主要负责技术支持等等。这种合作方式可以提高志愿服务的效率,在以后遇到重大项目时候,也可以使志愿服务者迅速进入状态。

  三是与兄弟高校在管理机制上的合作。各高校可以和兄弟学校联手,制定一定的合作制度,在合作过程中制定不同的管理机制,确保合作的长效性和可操作性。 “海宝一代”精神特质的实证性分析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