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媳之争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亲子”不如“远子”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婆媳之争
谈起婆媳问题,记得我曾经对一位从事心理分析的朋友说,我与家翁的关系很好,与婆婆的关系却是一般。
当时他回答:“当然啦,你抢了她的儿子,又抢了她的老伴,怎有可能与你有好关系?”婆媳关系,真的是建立在一个“抢”字上面吗?
根据北京妇女热线的一项研究,婆媳之间在家庭内的扮演位置,本身就具有利害冲突。例如,家中的一袋米,分给了媳妇就给不了婆婆,分给了婆婆就给不了媳妇——两个女人共用一个厨房,哪有不争之理?
这个“争资源”的理论,与心理分析那“争男人”的微妙心理,争的目标不同,其实也有一致的地方。因为物资是由人分配的,人站在你的一方,你才有插手物资的可能。从家庭角度看婆媳关系,婆媳之争,往往是争地盘、划界线。
一个夹在母亲与妻子之间的男人说:“对我来说,我妈是我家庭的一分子;对我老婆来说,我妈是个喜欢干涉我们家事的外人!”
母子关系与夫妻关系,在传统的旧家庭是同一个领域,全部划入一个圈子内;但是在现今核心家庭的主流,妻子都会要求夫妻关系是独立的,不受上一代的打扰。
男人身旁最重要的两个女人,各人手中都有一把尺、一支笔,量度及划定她们各自认为应得的属地。
最近与两位从事老人研究的学者谈天,她们对上一代的价值观、老人心态及需求都有很深切的了解;但是话题回到她们自己作为媳妇的位置,连最有耐性的老人专家都忘了对老人处境的同情,恨痒痒地投诉那“界线之争”。
究竟男人是“母亲的儿子”,还是“妻子的丈夫”?怎样去划定这“家”的界线?
在西方的国家辅导,多是把上一代划在界外,以夫妇关系为圈内主体,但是在崇尚三代同堂的中国家庭文化里,很多男人都难以如此当机立断。最棘手的是丈夫以为自己已经顺从了妻子,只是妻子并不领情。
有个男人说:“我其实是帮我太太的,只是她老埋怨我没有帮她。她不知道老人家是不能理喻的,我私下常对我妈提出指责,我太太却总是不肯罢休。”
这男人不知道,妻子最想要的,就是丈夫当面表态,那是面子问题,私下调停,只会火上加油,谁知道你暗下说了多少讨好你妈的话?
妻子要求丈夫与自己同一阵线,是最自然的一回事;母亲抓着儿子不放,也是天经地义。要打破这婆媳之争,除非其中有人可以突破。
电视剧《康熙帝国》里的孝庄祖母,是个理想的老人家。
她最难得之处,就是界限分明。
康熙为儿子的事苦恼,求教祖母,孝庄的回答是:“我已经带大了两个孩子,你儿子的事自己解决好了。”
而且,她说,国事难管,家事更难管,能不管就不管,自己专心养花就好了。
这几句话很简单,却点出一个很多祖母都不能明白的道理:不能管偏要管,是大多数老母亲的通病。
知易行难,要做到不多管闲事,起码须具有两个技巧:一是不多话,二是要拥有自己个人的空间。
孝庄说话干净利落,明察秋毫,却是点到即止,不是所有心中想法都要变成话语的,但是要做到不该说不用说就不说的境地,必会把很多人活生生地憋死,因为那是很高深的道行。
也许能够不乱说话,是因为她会对花说话,孝庄把大部分精神都放在花卉上——天天对着美丽的花草,心中必然豁达,口中也就说不出丑话。怪不得很多老人研究者都认为,有生活情趣是养生之道。
最难得的是,老婆子到终仍是如此爱美,看到花,看到年轻的媳妇,都会情不自禁地说着:“真好看,真美!”
身经百战,却仍可以保持着如此赤子之心,比起她那临老终日唉唉怨怨的康熙孙子,一副唠叨糟老头子模样,孝庄的形象更是让人感到难得。
这位老祖母只是二月河笔下转化的一个电视角色,但是起码为老人家们塑造了一个具有智慧的典型,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借鉴。
当然,如果媳妇们都以孝庄作为婆婆的标准,家中将是更无宁日,因为相信达到这个指标的长者实在不多。相比之下,自己的婆婆更是见拙。
两虎相斗,我并不认为问题出在上一代,只是如果有位智慧随年岁增长的长者做你婆婆,我们无知的下一代就少有发难攻击的借口。 “亲子”不如“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