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血僵尸的后代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亲子”不如“远子”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吸血僵尸的后代
在美国,估计有一万个青年人,自称是吸血僵尸的后代。
他们过着昼伏夜行的生活,互相饮血,有的甚至选择睡在棺木内。
要了解这些青年为什么会有如此怪诞的信念,我们就要先从吸血僵尸引人入胜的故事开始。吸血僵尸,这个永远不死的贵族,并非一般吓人的僵尸。
这个英国作家Bram Stoker笔下的人物,半人半怪,锁着千年的寂寞,一个世纪以来都是一个令人费解的谜。
这神奇人物,一向是电影及舞台上的宠儿,以各种姿态出现。
印象最深的,是法国女演员Katherine Deneuve在影片《欲望》(The Hunger)中所扮演的女僵尸,在那古典优雅、罗帐烛光的法式宫殿背景中,却是一片血淋淋,令人惨不忍睹。
她永远是那般高贵华丽。她优雅地对另一个还过不惯僵尸生活的女伴说:“这并没有特别之处,不过是一个不同的现实而已。”
最近看午夜场,看到早期Christopher Lee所主演的Count Dracula & His Vampire Bride ,披着黑斗篷,张开口来,雪白的犬齿滴着鲜红的血,恐怖之余,却也带着一份飘逸。
小时看《天师捉鬼》,不明白为何一脸纯情的少女,一经被咬,便神魂颠倒,背叛所有亲信,千方百计地打开窗门,迎接那毁灭之神。
那种性的挑拨、欲的放纵,是Dracula的魔力。
我最喜爱的Dracula,是德国导演F.W. Murnau塑造的那个黑白片中的瘦削老人Nosferatu,只剩下骨头与指甲,喃喃呢呢地独白不休,诉说那千年不死的落寞。虽是最不性感的吸血僵尸,却有千军万马之力,把你心底每一角落的渴望,和盘托出。
但是《吸血迷情》(Interview with the Vampire) 那部影片,才是青年人情之所钟。那影片中的吸血僵尸,是个不被人了解的青年。他满腔情怀,一肚子的秘密,无法在正常的世界立足,却拥有无穷魔力,任何人在他的触抚下,都会成为他的信徒。
这是所有青年人的梦想!
当然,并非所有青年人都会成为吸血僵尸的跟随者。但是有些青年人,真的把幻觉演变成现实。
有一部美国纪录片,就是访问了佛罗里达州几个自以为是吸血僵尸后代的青年。其中一个十六岁的男学生,以vampir 自称,他在学校结识了一个十四岁的女生,连同另外两个同学结成一党,深夜在坟场集合,举行他们独特的魔鬼仪式。
他们把手腕割破,积血成杯,然后互相对饮,为自己制造了一个超越时空的境界。
后来那个女同学跟随家人由佛罗里达州搬到新奥尔良,一直不能忘怀那些旧友。那自称吸血僵尸后代的青年,带着另外二人,决定前往新奥尔良,带那女同学一起逃走。
但是要带走那女同学,就必须过她父母这一关,于是他把女同学引走,自己却与另一男同学进屋把这女孩的父母杀掉。
他先把正躺在沙发上看电视的女孩父亲枪杀,当母亲从厨房出来查问发生什么事时,他就当面向她开了两枪。两个男生然后把这家人的房车开走,与两个女同学会合,扬长而去。四人后来被捕,在审判时才揭露出这段惊人的内幕。
有趣的是,不单是那十六岁的青年自以为是吸血僵尸的后裔,连他的母亲,都是儿子的信徒,跟着一班青年人胡天胡地阴阳颠倒。她在法庭上为儿子求情时,不断强调,儿子是因为受了破碎家庭的影响,才会误入歧途。但她没有解释,为什么她自己也不能自拔,沉迷在一个超现实的生活方式里,不但没有拯救儿子,还要跟着他走入歧途。
我们每看见青年人出事,很容易就归咎于家庭背景。那自封吸血僵尸的青年确实与父亲十分疏离,生活在佛罗里达州那保守的社会中,显得格格不入,突然异想天开,认为自己有神来之力,走入吸血僵尸的世界,竟然招来一班随从,包括母亲在内。所有这些在现实生活中不得意的边缘人,都在那群体共创的新天地里,另创他们生活的意义与规则。
那青年人后来被判死刑,却一直延迟执行。
那个父母被杀的少女,却一直否认自己有参与预谋,只说与女友外出,回家时才知道父母双亡,因为害怕面对后果,才决定与大伙儿一起逃亡。
结果她虽然逃过死刑,却与其他人一起入狱。在狱中接受访问时,这少女口齿伶俐,一直坚持自己无辜,但是承认误入歧途,是因为深被吸血僵尸的原始传说所吸引。
访问员问她,怎么可以忍受那割腕饮血的痛楚。
她说,在午夜墓地及同辈互相影响的气氛下,互相饮血是最自然的一回事,甚至觉得那是一种亲密行为。
她又说:“也许是我们心中的痛楚太深,割开手臂,眼看鲜血涌出,心中痛楚好像化成肉体的痛楚,那是一种释然的感觉!”
这女孩样貌清秀,谈吐成熟,除了在左边眉毛上镶了一只金属耳环外,根本与其他同龄少女没有分别。最妙的是,她本来家庭完整,双亲对她管教有方,就是为了不想她交上损友,才举家搬迁,结果惹来灭门之祸。
这桩事件在新奥尔良的博物馆有特别记载,成为当地历史的一部分。
而他们的故事,只是吸血僵尸后代的一个小节。还有很多生活在黑暗角落的美国青年,继续活在这个传说中。
要了解这一代的青年人,也许我们应该接受一个事实:就是我们无法了解他们! “亲子”不如“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