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故事从家开始

三兄弟

故事从家开始 李维榕 3817 2021-04-06 08:33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故事从家开始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三兄弟

  我已经见过这三兄弟好几次,这次是在外留学的老二回来了,他们的母亲便提出让三兄弟都来参加家庭的会谈。

  母亲渴望与儿子亲近,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三兄弟都是成人,我想,还是先见见这几个青年人吧。

  老二才二十多岁,正在英国一所顶尖学校念博士,好有见地的一个青年人,说话十分爽快。才一坐下就说:“我读过你描写我家庭的文章,怎么没有提到我的一份?”

  那么,他的一份是什么?

  他说:“我与父亲无法交谈,他总是觉得自己是对的,太过独裁主义了。”

  三兄弟都说,父亲是不会改变的!

  我当时没有回答,但心里却想,每个人都会改变的,如果他们认为父亲不能变,那必然是因为他们也看不到自己的改变!

  但是他们一时间并不想谈及父母,话题都集中在同胞关系上。

  老大是个十分敏感的青年人,他投诉这次三兄弟出门,两个弟弟到最后才告诉他要搭巴士,而他一直以为是乘地铁。弦外之音,是两个弟弟把他甩了。

  老二也埋怨老大无心家务,生活乱七八糟,都是由他来收拾乱摊子。原来两兄弟住在父母拥有的另一套房子里,只有小弟继续与父母同住。

  但是小弟也说与二哥比较谈得来,他也不赞同老大的生活方式,三人争论一番后,两兄弟都异口同声地说:“大哥与父亲一样,没有人能改变得了他!”

  三兄弟,三种不同的表达。不久就发觉,他们同时代表了家中三个不同的位置:老大总是首当其冲地与父亲碰撞,但是其实他与父亲最为接近;老二觉得自己置身事外,却是最能体谅母亲;老三认为自己站在中间,虽然成功地挂上“请勿打扰”的告示,心中却明显地护着两老。

  三个青年人难得地坐在一起坦诚交谈,处处针锋相对,也处处流露兄弟之情。两个弟弟是精力充沛,不停地向老大挑战,他的生活方式、他的裹足不前、他的依赖父母,全部离不开弟弟的观察。尤其是老二,趁机一一数落着大哥。老大当然并不赞同,他虽然承认自己实在背上了些包袱,但是他觉得自己已经尽力突破,只是仍然没有搞清自己想要什么。

  这是一个熟识的现象,很多家庭的长子,都会莫名其妙地承担了家中情绪的焦虑,过分地投入家庭的矛盾中,无法抽身。

  老大已经患了数年的忧郁症状,现在仍然要靠精神药物维持,同胞对他的挑战本来是最好的特效药,因为他们没有把他当作病人看待,只是老二对他的咄咄逼人,让他只顾还击,根本无法接受。

  我笑老二说:“你老说你的父亲过分权威,怎么你没有发觉自己对老大说话的口气,全部与父亲一样?你想他怎听得入耳?”

  我又说:“你从英国回来,可有与兄弟分享你在外面的经历?喜欢英国的酒吧文化吗?有交女朋友吗?你过的是海阔天高的日子,回来却向你那离不了家的长兄诸多教训,我知道你是关怀他,但是你可有更有效的方法去帮他?”

  我也挑战老三说:“上次我们见面,你答应过要以你的活力去拉老大一把,你做到了吗?”

  我对他们说:“你们知道吗?就是因为老大首当其冲,卡在父母的铁三角中,你们才有机会找到自己的自由,这一点,你们都是欠了他的。”

  我希望他们“还债”的方式,就是成功地把老大拉回青年人的世界去。

  与青年人谈话的好处,就是不用转弯抹角,好像一场球赛,有时需要冲锋陷阵,有时需要直截了当、抢着投篮,没有忌讳,大家就有机会畅所欲言。

  我知道老大和老三都有自己的博客(Blog)。我看过老三的,所以问老大,能不能把他的文章传给我分享。

  老三抢着回答:“他一年前就没有继续发表了。”焦急之处,可见他其实多么紧张他的兄长。

  老大真的转来他的文章,与老三的文字一样,很有自己的风格,还带有一点灵气。最有趣的,是其中有好几篇都是父亲写给儿子的书信。这些书信文字简洁,充满着父亲对儿子的真诚与亲情。我不知道这真是父亲写给他的信,还是他自己的创作,为自己塑造的一个理想父亲的形象?

  我见过他的父亲,一个心灵严重受伤的男人,他说话时总是流露着一辈子的伤痕,十分苦涩,这也许就是让人难以接近的地方。也是因为妻子对他的关注,才开始家庭治疗的工作。如果这些信真的出自父亲的手笔,那么我们都低估了父亲的能力。一个可以和儿子讨论卡夫卡小说的父亲,怎会让家人觉得如此难以亲近?真是扑朔迷离。

  我想,儿子收到父亲如此真挚的书信,又怎能够轻易地放下父亲?但是如果这只是儿子的创作,那么,父子的情意结将更是层次复杂,更显示父亲对他的重要。

  怪不得老二与老三都说:“老大最放不开父母。”也怪不得他们说:“老大与父亲最最相似!”

  其实,父亲对儿子们的影响,是如此微妙且深远,各自有其独特的火花。老大博客中的父亲是如此完美,老二却表明对父亲难以接纳,老三则习惯了在中间调停,太过烦恼时便躲回房中,但是并不等于他真的放弃。

  他们不知道,父亲是会改变的。

  像很多上一代的权威男人,父亲习惯了一家之主的训导语气,渐渐地却发觉妻儿都闻声而逃。但是明知此路不通,一时间又找不到另一个表达方式,只有一边咆哮,一边找机会接近儿女。这时候,儿女的拒绝,才是父亲的死穴。

  像这父亲,当时送老二出国,回来就因为儿子的冷落而忧郁了很久,至今仍耿耿于怀。

  不变的是儿子。他们从小希望获得父亲的认可,不知道自己长大了,形势已经有所转变,现在是父亲渴望孩子的接受,孩子一个好脸色,一句好话,就让父亲的心冰消瓦解。在中国家庭,儿子的话远比妻子的重要!

  可惜的是,很多孩子都不知道这个道理,他们仍然怀着孩提时代的心态,完全低估了自己的能力。

  偏偏是一个人要成长得畅意,对处理与上一代的千丝万缕,总得要有点成功感。安顿了父母,才可心安理得地走自己的路。

  我很喜欢这三个青年人,更感谢他们容许我走入他们的空间。我也希望与他们分享一个小秘密:父母是可以改变的,当孩子知道自己长大了,就有能力改变父母,因为此时此刻,父母最需要的,是他们成人的意见。

  因为,孩子,才是父母的军师。

  临别,我很高兴看到三兄弟向彼此伸手。三只握在一起的手,足以改变他们的世界。 故事从家开始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