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故事从家开始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孩子会聆听
与侄儿六岁大的儿子玩了一天,然后一家人到酒楼吃饭,正吃得兴起,小孩子突然静下来,满面忧愁。原来他突然想起忘了一项功课。
孩子走到母亲身旁,看看母亲怎么反应。母亲却继续与大人谈话,没有理他。孩子又走到父亲身旁,父亲只用手抱他一下,没有问他功课。
孩子回到自己座位,捧着脑袋自己思量。
我问他说:“你的老师凶吗?”
他答:“老师不凶!”
我又问:“既然老师不凶,你为什么如此发愁?”
他很诧异地反问我说:“我本来以为功课都做完了,现在漏了一份,就不算齐整,多么别扭,老师不凶又怎样?”
孩子的话,让我十分惭愧,原以为孩子是怕老师才做功课,其实他是过不了自己那一关。
这让我想起一部叫《黑豹事件》的电影。剧中人带着一套象棋出差,后来发现在酒店遗失了一枚黑豹棋子,便发了一个电报给酒店店主,要求他去找,结果惹出一场风波,被误以为是间谍。后来真相大白,有人问剧中人:“一盒棋子只值一块半,发个电报却要花两块钱,你为什么不买一盒新象棋算了?干嘛要发出这一份惹麻烦的电报?”
那人回答:“好好的一盒象棋少了一枚,不找回来怪别扭的!”
为了不想觉得别扭,有些人会做些常人不能理解的事。那是一种赤子之心,一种对自己的执著。
从侄儿孩子的反应看来,这种心态在小孩子身上是很自然的,但是能否保持到成年,却是一个有趣的问题。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可能消失了。
近代社会建构主义(Social Constructivism)的理论,认为人的思想及价值观,都是被社会塑造而成形的。那是一种潜移默化、一点一滴的塑造。当我问小孩子既然老师不凶为什么他那么发愁,也就是不知不觉地在孩子的心中,放下一粒种子,培植一种观念:老师凶不凶,是我做不做功课的理由。
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知道要接收多少外来的信息。有用的、没用的,甚至有毒的,孩子要有很大的分析能力,才可以抵挡得住。
百老汇有一出音乐剧,叫作《在森林里》(Into the Woods )。其中有一句发人深省的歌词:“我们要小心说话,孩子会聆听!”
问题是,无论怎么小心,大人的话,总是会传到孩子心中,大人内心的焦虑、不安、苦涩、偏差及小心眼,也会一起传播。
怪不得很多人都说:孩子生下来都是画画天才,但是长大了,受了太多社会的教化,就再也画不出童真,而毕加索的艺术,就是一把年纪仍然画得出儿童的画。
我的一项临床研究,就是观察孩子对父母关系的反应。发觉十岁以下的孩子,他们的反应都是比较直率,毫无修饰,却是观察入微,父母的一举一动逃不开他们的眼。但是十岁以上的孩子,却往往口不对心,面对父母的冲突,虽然身体上记录到明确的生理反应,例如心跳加速或汗液增加,嘴里却往往否认,什么事都说“没有关系”或“没有留意”。
为什么孩子与青年人会有这样大的分别?其中一个解释就是:孩子的情怀仍然是直接的,他们对大人仍带有一定的信赖,觉得有话可以直说,表达也就不必转弯抹角。但是到了青少年阶段,大人再也不是他们心中的理想人物,大人的毛病他们更是一览无余。所谓反叛时期,不过是因为把父母的行为及价值观都看透了,再也不肯让大人牵着鼻子走。而且愈离不开父母的青年人,就愈会与父母作对,那是寻求挣脱的一种现象。
加拿大一位著名的儿童作家Alice Munro有一篇文章,描述一个青年人在祖母葬礼上,怎样观察着家人的互动: 父母亲怎样在哀伤之余,仍不忘向对方放冷箭;大人们怎样利用各种借口来自我膨胀;亲属中怎样百般做作,隐恶扬善;以至诗班歌颂时,男人的大肚皮,女人的双下巴,都尽被收入青年人的眼底。
这篇文章好像有些残酷,但是青年人的眼光就是如此敏锐,不然他们无法与父母分离,建立属于自己的世界,即使当他们自己成为社会中坚分子之后,也会变得像他们本来反叛的父母一模一样。
孩子是一张白纸,字都是别人写上的。怪不得青年人费尽心思想把别人写上的笔迹删除。
孩子也是一面镜子,他们身上反映的正是周边环境中的重要人物及大社会的缩影。
像那六岁的孩子,为什么他可以捧着脑袋,自己思量?正是因为他的父母给予他足够的思量空间,没有过分为他张罗,孩子自然学到一个理念:功课是他自己分内事,需要自己解决。那些让父母牵肠挂肚的孩子,往往是背后有一对精神紧张的父母——他们大都行动快捷,说话流畅,问题是,他们愈能干,孩子就愈反应迟钝,孩子愈不起劲,父母又愈更努力,结果功课成为父母分内的事,孩子只是陪衬而已。
过分亲子,是一种时代病。
临床工作中,绝大部分的儿童问题,都是基于他们与父母关系过于紧密,缺乏适当的成长空间所导致。其中很多所谓孩子的过度活跃症,我们往往会发觉父亲或母亲比孩子更为活跃,奇怪的是,吃药的是孩子,而不是大人。
当然,有父母会反问:“难道我们真的放手,孩子就会不再依赖?”
问题可不是那么简单,如果孩子与父母都习惯了与对方周旋,即使有一方放手,另一方也绝不会罢休。当父母真的要放下孩子时,孩子一定会变本加厉,把父母抱得更紧。同样地,当孩子想独立,父母的满腔情也会无处可依,让他们欲罢不能。
父母与子女的亲情,原是天下最值得珍惜的一回事,谁会相信亲情有时也会成为一种捆绑,让人不能动弹?
我看父母亲与孩子的纠缠,往往是基于对孩子的分内事与自己的分内事混淆不清,界线不明。
孩子的分内事是要做好功课,发展自己的知识和创意。父母亲的分内事,是要做一对合拍的夫妇,让孩子不必为他们的关系而操心,即使婚姻触了礁,也要设法做个开心快活人。因为孩子最大的心结,就是父母是否活得和谐适意。
人人做好自己的分内事,那就天下太平了。 故事从家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