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故事从家开始

看母亲脸色的孩子

故事从家开始 李维榕 3209 2021-04-06 08:33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故事从家开始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看母亲脸色的孩子

  照道理,孩子长大了,不知不觉地就会离开父母。慢慢地,父母就会面对空巢的现实,重新调整儿女不在身旁的日子。这是一个自然的现象,随着孩子成长,家庭也会成长。

  有趣的是,这个所谓自然的现象,往往都会出岔子。

  最常见的,就是儿女放不下父母,父母也放不下孩子,彼此以各种理由或方法不断缚住对方。结果是儿女身上出现各种类型的毛病,尤其是身心症,让他们有充分借口不必离家。

  如果父母长久以来心中存有焦虑,孩子就更难把他们放下。中国人常说“看脸色”,原来脸色真的是很重要的。我们知道,有些表情对婚姻十分不利,例如:藐视、悲哀,及拒人千里的样貌,往往是婚姻破裂的征兆。对成人都有如此威力,而孩子天天对着父母,怎有不被影响的可能?

  一个母亲告诉我,她每天去接儿子放学,孩子都会很着急地看她脸色。她说:“如果我心情愉快,孩子也就安心地去做自己的事,如果我有什么心事,孩子就会问:‘妈妈!你今天脸色很不好?’”

  母亲的脸色,就是如此成为孩子的情绪表,决定了孩子的安全感。

  长期忧虑或悲哀的母亲,孩子的眼睛就会离不开她的面孔。我们叫这些孩子作Parents' Watcher——父母的观察者,这些孩子经常为父母担心,他们最容易出毛病。很多拒学的孩子,都有这种眼睛老是往家里看的习惯,不能发展家庭以外的兴趣。

  表面看来,这些孩子在行为上对母亲反叛,甚至专门与老妈作对。一个父亲对妻子与儿子温习功课,曾经作过生动的描述:“名义上是温习功课,实际上是打仗。一个愈急,一个愈不急。一句话写了又删掉,删掉了再写;拉牛上树,叫骂声不停。周而复始,让人不堪入目。”

  温习功课往往是个战场,都说是孩子难教,事实上,那是母子互相拉扯。角色混淆,不知道是孩子在做功课,还是母亲在做功课。

  因为离不开,才需要反叛。反叛是青少年必须经历的过程,不然放不下父母。当然,反叛也要叛得有技巧,如果只是与父母怄气,就会愈怄愈痴缠,结果更是难分难解。

  你现在明白为什么青年人那么喜欢戴着耳机,听那震耳欲聋的音乐了。因为他们必须隔开成人世界的喧闹,尤其是父母亲的声音。

  有个十五岁的青年人,很多人都以为他患有精神病,吃了很多的精神药物。直到他了解自己的情绪失控,与母亲的情绪失控,有着很深远的牵连,才知道需要与母亲建立一定的界线。

  但是,他很快就发觉,自己与母亲的情绪长久以来已经难分彼此,此时要分割,真是剪不断、理还乱。

  他说:“母亲怨没钱,我就不敢用钱,因为在每一张钞票上都看到母亲的面孔。”

  最有趣的是,他不想再靠药物来维持情绪,但是每次与母亲发生瓜葛,就非得吃药不可。那就是说:要戒药,就得“戒”母亲。

  他也说,从小他的眼睛就是习惯了看母亲的脸色,母亲的心态,他了如指掌。他的耳朵,也习惯了接收母亲的声音。即使隔了几层墙壁,也能接收到对方的气息。

  一个由孩童时代养成的习惯,让他无从抵挡。即使当母亲自寻出路,走去唱粵曲,他也不由自主地大肆反对。

  据他解释,母亲唱戏唱到大半夜,两个大喇叭对着他床头的那道墙,一波波声浪穿过墙壁向他耳膜轰炸。

  多么有趣,青年人的耳膜理应是让自己选择的音响振动,而涌入这个青年人耳膜的,竟然仍是来自母亲的戏曲声。

  我笑他说:“为什么不把床头搬到另一个角落?为什么不送母亲一对耳机,或者为自己配一对耳塞?甚至鼓励邻居去报警,投诉母亲扰人清梦?”

  这青年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可以有所选择。反而是母亲幽默地回应:“儿子就是我的邻居!”

  其实儿子不单是她的邻居,还是她的同伴,是她长期以来的支持、她的安慰。

  不是这青年人不知道自己可以选择,而是他无法在那长期扮演的角色中抽身。

  母子的关系,其实不是两个人的关系,而是父母子三个人的共舞。

  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就知道不能只从母子着手。那个老是埋怨妻子与儿子不停角力的男人,才是关键人物。在这重要时刻,丈夫如果及时向妻子伸手,夫妻走开一会儿,吃碗云吞面去,让孩子自己收拾残局,是最好的方法。

  问题是,在这关键时刻,男人大都只感到烦不胜烦,避之大吉。即使会帮着去骂孩子,心中其实也是派老婆的不是,要陪伴的话也宁愿陪伴孩子,结果让母亲更加感到孤独无援。

  心中不痛快的母亲,自然就没有好脸色,孩子一看到那一股苦涩,自然地又会继续与母亲周旋。

  家庭的关系就是那样地藤连瓜、瓜连藤。母子、母女都是同一道理。

  这个现象,在父母及孩子三个人的鼎立关系中是最常发生的,也是家庭治疗的一个重要理论。家人如果知道这个道理,自己也能为这三人系统解码。方程式就是缩短夫妻的距离,拉长母亲与孩子的距离。让父母站在同一阵线,而不是母子相连,父亲反而落后在一方。父父、子子、君君、臣臣,各尽其位,角色分明,天下就会太平。

  道理其实很简单,只是知易行难。

  父亲如果想解救孩子,就得每天看着妻子的脸色,遇到天雨阴霾时,就要为妻子打气,那么孩子就自由了。 故事从家开始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