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故事从家开始

为港孩伸冤

故事从家开始 李维榕 3209 2021-04-06 08:33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故事从家开始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为港孩伸冤

  港孩,是一个有趣的名词!先有港女,后有港男,现在又有港孩,究竟香港孩子是怎么一回事?

  把人分门别类,也许是港人的习惯。但人是活在关系网络中的动物,人与人之间是互相关连和彼此依赖的。如果说港孩是一些备受保护、不知人间冷暖、自以为是的孩子,那么,必定有人在背后扯线,为他们布下天罗地网,让他们一步步就范,才会培养出如此让人费解的一代。

  这些得天独厚的孩子,从小就不用为任何事情烦恼,他们享受着这个经济繁盛的大社会环境,不必为任何需要张罗,不必思索——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唯一要做的事就是读书。但是即使是学校的事,也多是由父母代为解决。

  很多母亲都说,教孩子做功课是一项苦差。为什么是苦差?当然是因为费尽心机,而孩子却毫不起劲,像是拉牛上树,实在费劲!但是她们很少会停下来想想:做功课是孩子的事,如果母亲比孩子更卖力,那就是等于母亲在读书,而不是孩子在读书。

  严父慈母这个形容词,在港女港男的结合中再也不一定管用。不知何故,在教孩子功课方面,母亲往往比父亲更严格!这也是造成父母矛盾的一个导火线。母亲处理不了孩子,自然就会埋怨父亲不负责任,只顾与孩子玩耍;父亲却觉得做功课不是打仗,不用步步为营,怪责妻子过于执著。

  这样说,孩子应该与父亲较为密切,互相联盟。事实却偏偏相反,不被母亲认同的父亲,孩子也不会对他尊重。结果是孩子的问题,谁也管教不来。

  这些凌驾于父母头上的孩子,他们养尊处优,却往往无法发展自己的个人兴趣,反而把全部精力集中在父母身上,很容易被卷入父母的情绪。

  有个孩子形容他母亲的眼睛,像是两盏大光灯,老是跟着他射去。他无论做什么或不做什么,总是感觉到母亲的侦察。

  避不开母亲眼睛的孩子,一般都不知道是为自己读书,还是为母亲读书。发展不了自己的独立心态,就只有混沌一片,除了与父母纠缠,对外面的世界很难产生兴趣。

  孩子长大的过程中,需要很多自我发展的空间。儿童时期是一个从玩耍中学习的时期,对天地万物应有一种好奇。青少年阶段是个探险的阶段,他们需要冒险,要探索天下事,慢慢才学会对人对己负责。这个学习做人的过程,一旦被剥夺了,孩子就很难根据年龄需要而自然发展。

  如果真有“港孩”这一回事,那么我认为那都是一些落在他们真实年龄后面的孩子,无法成长。

  长不大的孩子,其实是十分痛苦的,四肢发展,心理上却是一个“侏儒”,比常人矮了一大截。

  无法适应外面世界的原因之一,是因为这些孩子在成长路上,大部分时间不是与父母亲纠缠,就是卷入了父母矛盾的旋涡,全部精力放在父母身上。这些孩子,往往成为父母的专家,对家庭内的人际问题了如指掌、观察入微;但是对自己的事或世界大事,就漠不关心。他们最容易演变成隐蔽青年。如此看来,激情的“八零后”并非坏事。

  孩子的精神健康,是每个先进社会都极度关注的项目。但是我们这个太注重孩子的文化,却往往把关注集中在“教”与“养”方面。

  并不是多花时间在孩子身上就能解决问题,怎样有效地利用共处的时间才是关键;也不是不断向孩子灌输上一代的价值观就能够成功,言传身教,才是基本因素。而且孩子不能缺乏自己尝试的机会,反叛是成长必须经过的里程,因为如果分不出两代的界线,就没有青出于蓝的机会,只能乖乖地被前人牵着鼻子走。

  有趣的是,大部分临床治疗的例子,都是一些脱离不了父母的孩子。离不了家,就会产生各式各样的行为问题,精神困扰,及千奇百怪的身心症。

  很多人以为这是孩子本质有问题,他们忘了孩子是家庭和大社会的产品。

  最近看到一对父母,为家中几个孩子不停争吵。尤其是长子,父亲说,等他一到成年就要把他赶走,急坏了那不断为孩子担忧的母亲。

  父亲觉得母亲宠坏了孩子,让自己无法有效地做父亲;母亲却觉得丈夫对孩子过于严厉,非得扑身保护孩子不可。父母彼此造成的僵局,孩子只是烦心,他们全部显得无精打采,让父亲看了更是怒气冲冲,而母亲愈加包庇。

  无论是逼着孩子读书的虎妈,还是渴望儿子顶天立地的虎爸,他们都忘了一个很简单的道理:父母之间如果没有一定的协调,无论单方面的方式如何厉害,都是行不通的。况且,这也不一定只是教子方式不一致的问题,夫妻间必定有更深层次的矛盾,才会发展成如此各自为政。

  偏偏是很多父母都说,彼此之间并无大问题,都是孩子让他们无计可施,才变成这样!

  你看,连最爱孩子的父母,都会把矛头指向孩子,而不是趁机自我反省。孩子如果出自暴力家庭,就更加是有理说不清了。

  记得看过一篇好像是法国文豪莫里哀的散文,描述一个小孩子坐在屋后等候他那做妓女的母亲见客后,出来井旁打水梳洗的心态,用孩子的第一人称书写。如此惊人的情景,近代人一定当是虐儿处理。但是那篇文章十分平和,充满童真,让我久久不忘。

  也让我想,究竟什么才是孩子需要的环境?

  我相信,无论家庭贵贱,必须要有一种和平心态、一种平常心。父母彼此之间有一定的互相尊重。家庭有共同时间,也有个人自己的空间。

  最重要的是,有矛盾不要紧,但是不能成为内伤!因为一个苦涩的家庭,必然不会长出快乐的孩子!

  一个苦涩的环境,人人都应该避之则吉,偏偏是困在这里面的孩子,总是无法抽身!在这个重视家庭的文化氛围下,我们更加要明白,港孩,不过是家庭和大社会的一面镜子。 故事从家开始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