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故事从家开始

离婚家庭的孩子

故事从家开始 李维榕 3778 2021-04-06 08:33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故事从家开始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离婚家庭的孩子

  离婚有时是无可避免的一回事,中国的离婚率已接近百分之四十。即是说,每十对夫妻,就有四对会分手。

  很多人都以为,离婚是新时代的产品,离婚法律也愈来愈简化,其实这并不完全正确。在封建时代,离婚比现时简单得多,一纸休书,就可以宣布婚姻无效。当然,以前的婚姻,都是以家族或政治体制为本。两情相许的结合,只是近代婚姻的理想。

  正因如此,当爱情消逝,婚姻就往往没有继续存在的理由。

  问题是,孩子的最大愿望,就是把父母的手拴在一起。而孩子的最大噩梦,就是看到父母分手。解得开夫妻的缘分,却不一定解得开孩子的心结。

  为了准备一个离婚家庭孩子的讲座,我整理了一些临床资料。发觉每个离婚家庭都不一样,但是却必须要有一段适应和过渡时期,那是绝对避免不了的。

  第一个案例,是一个十五岁的少女,说是患了精神分裂,情绪喜怒无常,成为医院常客。母亲到医院去探病,女儿却说:“你想我复原,就得把我爸爸找回来。”

  原来女儿的爸爸已经别有所恋,夫妇二人早就分居,复合的可能性不高。奇怪的是,谁都不愿提出离婚。

  妻子说,她仍等着丈夫表态,丈夫却不想回答。曾经有位有心人,认为这样拖下去对谁都没有好处,迫着丈夫要作个决定。结果愈帮愈忙,让本来已经闹僵的关系,更是雪上加霜。

  我初时也不明白,人都分居多时了,情况已是十分明显,还需要怎样表态?见了这一家三口才明白,关键全在女儿。谁敢提出分手,就会成为女儿眼中的罪人。女儿已经闹到这一地步,父母都不敢去惹她生气。如此一来,女儿的病,紧紧地系住了两个已经分离的父母。只是他们的逃避,同时也维持了女儿的精神病。

  第二个案例,也是一对分离中的夫妇,他们明显地做了很多准备,知道无论如何,都要以最低的伤害去处理离婚问题。

  夫妇二人先作交谈,以理智的态度商讨各项安排。问题是,无论彼此怎样表现得冷静,面对婚姻破裂时那种内心的冲击,又怎能轻易掩盖得住?

  虽说目的是商量处理孩子的情绪,但是妻子仍然苦苦追查丈夫的移情。男子倒是毫不含糊,对她说:“那全是我自己的问题,你也不要继续寻根究底,那只会更加伤害你自己。”

  不肯表态,固然会让情况暧昧。但是如此斩钉截铁,是否就真的让事情变得明朗?

  只见妻子连苟延残喘的机会都没有,面对婚姻的死亡,想哼一声都不可能。她脸上那副失落的神情,让人心酸。当他们最后把女儿叫进来时,虽然夫妻两人都装得很轻松,跟定书本上的指引,对女儿说,爸爸妈妈因为大人自己的问题,不能再生活在一起,但是那不是你的错,我们仍然很爱你……

  话说得漂亮,但是那小女孩脸上的失望,与母亲表情无异。此时没有任何话可以为她解忧。她其实并不想听下去,只说:“我可以出去玩了吗?”

  面对婚姻的终结,与生命的死亡一样,必须容许一阵混乱、惶恐、哀痛、愤怒,与不知所措。在这时候,任何人都不必表现得大体优雅。任何让人不忍目睹的面貌,都是正常的。因为这是一段过渡时期。在这时候,我们唯一可做的就是尊重伤痛者的空间,给予适当的支持。最糟的就是诸多意见,乘机向人灌输家庭教育。

  也许经过这种伤痛,才有死而后生的机会,不做夫妻,仍须做父母,由于有共同的子女,离婚后的家庭仍是家庭。

  问题是,很多时候人是分开了,但是离婚所带来的恨,却历久不衰。而恨,有时比爱更能把人捆缚在一起。

  我有一个离婚后的案例,分手六年后,仍然恨意绵绵。母亲见到女儿,就想起婚姻的不幸,母女纠缠不清,爱恨难分。女儿总是觉得支离破碎,身体没有一处妥当,老在心肝脾胃找问题,向一家又一家医院问津。如果有医院不认为她有问题,她就找另一家去;母亲却认为女儿一切行为都是针对她而发。母亲的猜测是对的,女儿的确冲着她而来。问题是,母女二人相对,话题总是与前夫有关,那可恨的男人总是赶不走,老跟着她们。

  母亲说:“他带给我太大的伤害,离婚时,我决定一定要比他活得好,活得精彩。”

  我问:“六年了,你成功吗?”

  她答:“六年了,我不知道他活得好不好,我只知道自己活得很差!”

  好在并非所有离婚的例子都是如此惨淡。我见过一个三兄弟的家庭,孩子分别是七岁、九岁及十一岁。父母分居了,三个孩子闹得一团糟,别说忧郁的母亲束手无策,专家也完全无法管得住他们。

  大儿子尤其无法接受父母离异,我们好不容易让他坐下来与母亲好好谈话,谁知道他说的全部是要母亲好好打扮、要理好头发、不要“穿绿色袜子配球鞋”等等肺腑之言。原来他认为是母亲的装扮把父亲吓走了。

  因为这对父母完全不肯合作商讨孩子问题,三个孩子变成母亲的侦探,无论父亲躲到哪里,都有办法把他找出来。

  我们应孩子的要求,安排了一次他们与父亲的会面。三兄弟见到父亲,完全失控,大叫大跳,争着去拉父亲的手,吱吱喳喳说个不停口。

  我起初也被他们弄得头痛不已,只好坐后一点,由得他们去闹。这才发觉,那是父子间一种久别重逢的兴奋。一个小时的相聚,争着向父亲说近况,同时向父亲炫耀,他们是怎样一次又一次在父亲更改电话后,仍找到他的电话号码。孩子的要求原来是那么少,这才让人心碎。

  我就是这样跟进了这个家庭一阵子。

  过了好几年,母亲要求见我。三个孩子已经成为青年,母亲也摇身由当时的消沉变成生气勃勃,还拍了婚纱照给我看。他们找我,就是让我看看他们活得多好。

  我问大儿子:“当年你是那么不肯接受父母亲分手,现在还有这种想法吗?”

  他郑重地说:“想是还会想,但是知道他们不可能再走在一起,他们实在没有缘分。我爸爸是看相的,他说我们没有父子缘,所以更加珍惜!”

  母亲插话说:“他爸爸老是请他们吃好东西!”

  大儿子答:“吃了很多鲍参翅肚,还是不如妈妈煮的菜好吃。”

  儿子挽着母亲的手,让母亲笑得甜入心扉。

  可见,无论多恶劣的情况,都不是没有生机的。

  这些例子的教训是:该痛时就得让它痛,痛完了就得让它完结。而父母的伤痕痊愈得越好,孩子的心结也越容易放得下。 故事从家开始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