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故事从家开始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但愿人长久
半年前来北京就见过这个家庭,一家三口,一个二十五岁的大学生和她的父母。当时少女被诊断为狂躁症,在精神病院过的时间比在学校多。
虽说是一家三口,但是我第一次只见到少女与她的父亲。父亲对女儿,明显地是万千宠爱集一身;女儿对父亲,却是万般不满,不停责骂。
父亲的眼睛,一直没有离开过女儿;女儿却完全不看父亲,只是她不必看他,也对他的一举一动了如指掌。
父女这种微妙的互动反应,显然是多年生活培养出来的一种形式。
父亲爱女儿,本来是天经地义,很多父亲都承认,抱着小女儿那种满足心态、那股甜蜜,恨不得把女儿吞下肚子去!但是当女儿慢慢长大,成为少女,父亲就要学着保持一定的距离,只能远远地欣赏,否则孩子在心理上就不能脱离父亲那迫切的盼望;父亲的爱,就会成为女儿的枷锁。
最近在上海也见到这么一个父亲,眼睛像苍蝇看到蜜糖一般,盯着女儿不放。那成年的女儿也像这个少女一样,对父亲产生很大的情绪反应,无法自我控制,她也是精神病院的常客。父母亲的眼神,对孩子实在具有千军万马的威力。
怎样才可以逃离父亲那深情的凝视?实在并不容易,双方都必须努力。
这次见面,女儿说她已经成功地作了很大的调整。第一,是尽量不让自己对父亲的行为作出反应;第二,是把自己的眼睛投向外面的世界。其实这两者是相通的,因为女儿的专注如果集中在父亲身上,就不能放眼青年人的世界。
少女说,她已经成功地重返校园,而且快要完成学业,还在大学毕业前就被一家公司提前聘用。在外面世界的成功,真的是让她自己的生活有了新的话题。
但是父亲的改变却并不显著,他的眼睛依然沉醉在女儿身上。好在女儿真的不再作出激烈的反应,可以较为理智地继续谈话。
她说:“你知道吗?我们家的铁三角,理论上应该是成正比的;爸妈各自占据在下端的两角,我在上面的顶尖。但是实际上却是一个倒三角形,爸妈在上端,我在下尖!”
我问:“你可以解释清楚吗?”
她答:“你不觉得吗?我的位置就是支撑着整个家庭,如果我一移位,他们就维持不了。”
我们一直集中在父女之间的紧密瓜葛,只看到女儿对父亲的强烈反应。现在她的情绪平定下来,原来让她最担心的,仍然是父母亲之间的疏离。
这次母亲也来了。只是她老是坐在一角,表情冷漠,好像对眼前的一切完全无动于衷。
女儿形容她的母亲是一座佛!一家三口,只见到父女在不停地抬杠,母亲好像不存在。
原来这一家人本来生活在内蒙古的一个城市,因为女儿考上了北京的大学,父亲也就随着搬来北京,照顾女儿。结果就造成一个父女难分难解的局面。直到女儿发病,母亲才从内蒙古搬来一起居住。
因为母亲完全不显眼,我们很容易也就不把她包括在言谈中。经女儿提起,才知道她是工程师出身,而女儿现在念的也是工程方面的专业。
治疗师常犯的问题之一,就是忽略了家中那无声的成员。因此,我这次就特别把重点放在母亲身上。
我问她说:“你认为丈夫需要如此关注女儿吗?”
她说:“不需要!”
女儿也说:“我相信妈妈是有一点妒忌爸爸对我的亲密。他老是把我当成小孩似的要抱我、亲我,谁也受不了!”
我说:“那么,你为什么不能像个成年人,好好地要求他说:‘爸爸,请你把眼睛望向自己的妻子!’”
女儿真的请父亲把面孔转向母亲。但是男人如在云雾中,他答:“我望着你,是因为你在说话!”
我们不约而同地对母亲说:“那么你也赶快说话吧!”
母亲第一次向着丈夫说:“我说话你会听吗?”
父亲整个身体都向着女儿,根本没有留意到妻子在向他说话。
女儿立刻又生气起来,责怪他说:“她刚刚就在跟你说话,你怎么没有听到?”
我们鼓励母亲不要就此放弃,她要提出抗议!
母亲幽幽地说:“说话是要有人听的,都没有人听,我就不说了。”
女儿赶忙对父亲说:“你听,你听,你听到了吗?”
我们就是这样反反复复地逼着父亲不得不改变位置。女儿像个舞台导演似的,把父亲连同椅子一起移向母亲。最后,还成功地让他拉着妻子的手,一同计划女儿离家后,夫妻怎样可以在“空巢”活得精彩。
我原本以为父亲长年不习惯接近妻子,一定会对女儿的引导作出很大反抗,而妻子既然已经被丈夫的忽略训练成佛,又怎能一时间重食人间烟火?没想到我们只要不放弃,不怕碰一鼻子灰,他们终于有能力面对彼此。
只见在丈夫的关注下,妻子那没有表情的面孔开始发出活力,由本来“无所谓”的一种冷漠变得羞人答答。原来所有妻子,都希望获得丈夫的重视。而丈夫,也许他开始发现,自己深情款款的眼光放在妻子身上,就很受用,放在女儿身上,就备受指责,结果还把女儿看出一身毛病来。他开始明白,无论你有多少爱,必须选对对象,否则只会阴差阳错。女儿经过一番努力,看到父母能够找回对方,终于松了一口气,真的开怀了!
有同学事后对我说,她在单面镜后观察着这个家庭的演变,忍不住流下泪来。不知道她为何有感而发。
我却在想,家庭是个必须随着孩子成长而不断演变的体制,要孩子活得好,夫妻就要活得好!只爱孩子,不爱孩子的爹或娘,是很难奏效的,除非是单亲家庭。
因为孩子的最大心愿,就是看到父母手牵着手一同偕老,他们才能安心地走上自己的路。
为了下一代,但愿人长久,让天下眷属都是有情人! 故事从家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