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故事从家开始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直升机父母
每年回到北美洲,都会发现一些新的流行名词,今年所流行的,就是“直升机父母”(Helicopter Parents)!
何谓直升机父母?就是那些不停观察着孩子所有活动的父母;他们像直升飞机一样,在你头顶盘旋,又随时准备降落,尤其喜欢在孩子就读的校园探索。
直升机父母,是老师们的大忌,他们的过分参与,往往造成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阻碍,让老师很难有效地处理学生的行为。因为无论遇到什么问题,老师要面对的并不只是学生,还有学生的家长。
这是一个奇怪的发展,北美洲一向极度重视家庭参与子女活动。曾几何时,家长的介入,变成一个让人头痛的新文化现象?
心理学家Neil Montgomery最近访问了三百名大专学生,发现那些来自直升机父母家庭的孩子,远比其他孩子焦虑、自我中心、难以接受新事物,并且缺乏冒险精神。
这项研究发表后,各大电视台及杂志都有大幅度的报道。一时间,父母的过分监管、过分保护、过分参与,成为阻碍孩子发展的讨论焦点。
其实直升机父母这个名词,早在一九六九年一本畅销书《在父母与青少年之间》(Between Parent and Teenager )中就曾经出现。书中一名年轻人,形容他的母亲在他头顶上转来转去,简直像直升飞机一样。
但是直到二十一世纪初,这个形容词才在《以爱与逻辑养育》(Parenting with Love and Logic )这本著作中成为专有名词。近年来,更成为攻击过度活跃的父母的一种标签。
北美洲有着崇尚亲子教育的传统,从教育制度到社区活动,父母的投入是备受鼓励的。只是物极必反。社会学家Margaret Nelson的一项研究发现,愈是中产阶级的家庭,愈是过分保护孩子,并且对孩子的一举一动,都作高度监管。这些父母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为孩子安排所有活动;孩子的生活,就是父母的生活。
有个母亲甚至假扮女儿去参加入学试,因为她不相信女儿有能力通过。
这些父母不知道,他们的过分投入,不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不知不觉地把儿女的能力废掉了。
Nelson的一本新书Parenting Out of Control (可译作《亲子亲成狂》),谈的就是这个状况。
如果你想知道自己是否属于直升机父母,可参考下列几个准则:
1.你有没有每天都打电话找你寄宿在校舍的孩子?
2.你有没有不断找学校职员交涉孩子在学校的活动?
3.你有没有为孩子准备功课或研究资料?
4.你有没有涉入孩子与同学间所发生的纠纷?
5.你有没有当孩子的私人秘书,为他安排约会或拨电话叫他起床?
6.你有没有多过一次为孩子的分数向校方诉不平?
7.你有没有为孩子选择课程?
8.如果孩子犯了错误,你是否感到十分不安?
当然,以上的例子都是针对大专院校的年轻人而定。其实,父母参与孩子生活的程度,往往是从小就养成的习惯,绝对不是突然发生的现象。而且什么是过度参与,也有各种文化因素的考虑。如果以上述的准则为标准,那么大部分中国父母都是超级直升机。
在美国攻读研究生的侄女对我说,已经是医学院博士生的她,仍然要不断提醒母亲,千万别带着香喷喷的中国饭菜到宿舍大门口高声喊着她的小名。她母亲也是饱学之士,只是不知何故,一想到女儿也许很久没有米饭下肚子,就会不顾一切。
而且即使母亲忍得住手,爷爷、奶奶、其他家中长辈也会推着她走。
如果单是为了孩子忧柴忧米还可,毕竟我们的文化是民以食为天。奇怪的是很多父母,陪着孩子远渡重洋,名副其实地是陪太子读书。尤其很多男人自己留在国内,却把妻子送去外国陪伴就学的孩子。这些只有“半只翼”的直升机,盘旋在异乡的国度,名义上是协助孩子,实在是成为孩子的负担——让他们更难融入陌生的环境。
很多学者指出,直升机父母其实是大社会文化的一种产品。因为长期以来,大社会的文化意识,都是促使父母参与孩子的教育和发展,任何把孩子独自留在家中不加监管的父母,都会备受社会的指责。连法律制度,也理所当然地偏帮特别投入孩子生活的父母。在争取抚养权的官司中,愈是积极投入的父母,就愈有机会获得胜算。
社会道德理念的一种潜移默化,结果就养成如此一条大恐龙!一种亲子也疯狂的现象!手提电话的普及,更为母亲和孩子之间创立了一条剪不断的“脐带”。
现在美国、英国及北欧一些国家,都在考虑改革教育制度,甚至以立法方式隔离这些直升机父母的参与。日本也有一些研究,称他们为“怪兽家长”,特别针对那些不可理喻的学生监护人。基于有女教师曾经不堪被“怪兽家长”疲劳轰炸而自杀的事件,大阪市前些年甚至制作了一份应对手册,为教师提供预防良方,可见教师们对这一类家长所产生的恐惧。
日本的例子也许有点极端,这种处理方法也许会造成校方与家长间的更大分歧。但是究竟家长的参与,怎样才算是适当?应以什么为标准?这实在并非一个容易定论的问题。
从家庭发展的理论看来,父母永远都会比子女所需迟一点放手,有些地方甚至一直都不能放手。我的母亲步入老年痴呆症途中,仍然以为我晚上出门会迷路,不知道天气转寒要加衣,总是一次又一次提醒。
学会在不须多嘴时不多嘴,是一项十分困难的学问,少一点道行都办不来。但是如果单是这样就造成孩子的种种问题,却怎样也说不通。
孩子的成长,有很大部分是学习怎样保护自己的空间,让父母不能随意闯入。这是一个父母与子女都要互相学习的过程。父母有政策,孩子也会有对策。
问题是,有些过于密切的家庭,这个过程没有发生,因为父母与子女成为一体,很自然地,孩子就会失去自我发展的成长机会。
为了针对这些过分紧张子女的家长,有些学者又提倡一种“慢动作父母”(Slow Parents)或“悠闲父母”(Idle Parents)的理念,返璞归真,让孩子自由发展,让父母与子女重新发展适当的个人空间。
只是无论哪一套理念,都有适得其反的危机,而且知易行难,很多父母都说,专家总是叫他们放手,谁不知道要放手,但怎样放法?这也往往是夫妇教子的一个大矛盾,男的总是叫女的不要过分执著,女的也总是怪男的不负责任。
可见即使是直升机父母,也有他们的分歧之处。
教育子女并非只凭理念,甚至不能单靠爱,那是一个千丝万缕的过程,只能祈求它有惊无险。但无论你多着急,都要接受一个事实:孩子虽然是你的骨与肉,但毕竟是另一个个体,一个要有自己思考及自我经验的生命。
怎样协助孩子成长?不单要有一起成长的父母,还要有个成熟的教育制度。否则公有公理,婆有婆理,夹在中间的仍是孩子。 故事从家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