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故事从家开始

胡言乱语的乐趣

故事从家开始 李维榕 3955 2021-04-06 08:33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故事从家开始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胡言乱语的乐趣

  我很喜欢这个一家四口的家庭,与他们谈话,让人觉得十分痛快。

  没有见他们一段日子,那男人一见面就拉着我的手,十分高兴地说:“见到你太好了。”

  我笑着回答:“嗯,别太兴奋,我有老公的呀!”

  第一次见这家庭时,他们可绝非这般活泼,甚至让我吓了一大跳。当时母亲是那样的苦涩,与父亲的无奈,刚成正比。我要求他们商讨一些夫妇尚未达到一致的地方,谁知不谈还好,一谈起来,妻子就不停口地数落男人: 没有一宗他做得对的事,是个完全失职的丈夫,一个绝对不负责任的父亲!

  这个家庭有两个孩子,一姐一弟,都是青少年。姐姐无端端两腿失灵,不能走路,有好几年都出不了家门。弟弟也被诊断为多动症,要靠药物控制。

  听着母亲对父亲的激烈攻击,姐弟都忍不住泪流满面,这是一个愁云满布的家庭。

  父亲戴了助听器,大部分时间都听不到妻子的声音。我后来发觉他是选择性的耳聋,特别听不到妻子说话。

  这次会面,两个孩子都很为父亲抱不平,觉得是母亲把他压迫得不能喘气。男人发觉孩子站在他的一方,突然听到了所有的话。

  他说:“我知道妻子对我好,为我受了很多苦,为了怕冲突,总是避开不与她争,久而久之,就没有话可说了。”

  他认为妻子行为过于极端,生起气来可以不顾一切。他指出:“她老是带儿子去见心理医生。其实,真正要见心理医生的应是她自己。”

  母亲却说:“在家中完全没有可以交谈的人,快要把我逼疯了,只有找儿子去谈!”

  儿子也说:“我老是对她说,你不要再谈了,我的头要爆炸了。但是她总不能停止。”

  像很多无法沟通的夫妇,母亲很自然地就撇开丈夫,常年与儿子结伴。看到如此合不拢的一对痴男怨女,我开始了解这两姐弟为什么会憋出一身毛病。

  好在姐姐已经渐渐地走出困局,开始走起路来,并且找到一份半职工作,努力地恢复正常人生活。弟弟却代替了姐姐的病人角色,非靠精神药物不能平息情绪上的起落。

  本来以为姐弟各自患了不明其解的身心症,现在有机会看到整个家庭的互动,对二人病征就有不同的领会。

  从家庭系统去看个人行为,很多孩子在极端担心父母的时候,都会急出各种心理病来。而且很多表征问题是不停地变动的。从母亲的投诉,我们起初以为父亲实在不济事;从儿子的表达,我们又以为母子之间存着严重的矛盾。但是这都是表面的层次,很快就发觉丈夫并非不关注家庭,只是无法过得妻子的一关;儿子并非反叛母亲,他只是离不开母亲才不断叫喊罢了;女儿虽然不大说话,但是她脸上明显地带着一股焦虑。

  为了拯救孩子,夫妻同意好好地整理彼此间的分歧。好在这家人有个很关注他们的儿科医生,她不只是给孩子开药,还根据在家庭评估后共同订立的目标,把病人从父母的铁三角中拉出来,让他们投入青年人的世界,而不只是专注于父母关系的不和。

  治疗目的是清楚了,四个人都要有所改变。但是这路程可走得一点也不容易。家中任何人有所改变,其他人就会把他打回原形。儿子埋怨母亲不改变,母亲埋怨丈夫不改变,丈夫的耳朵也就愈来愈听不清楚了。

  有趣的是,他们的问题虽然好像没有大改变,但是他们互动的形式与表达,却由原来那股罩在愁云惨雾的无奈中,变得处处逼人。连那本来沉默不言的父亲,也绝不后人,只是因为他实在不如其他家人快捷,怪不得这次一见到我就急着找救兵。

  我问他说:“你答应了要做你老婆的伴,好让儿子可以抽身,做他自己青年人的事,怎么又跑掉了?”

  这次儿子代他回答:“是因为妈妈愈来愈厉害,老爸不是她的对手,追她不上。”

  他又说:“爸爸工作不稳定,妈妈总怪他不拿钱回家。终日对我说钱呀!钱呀!一边炒菜一边说没钱。我本来希望升学,现在想想,还是出去做事好了,不能不帮补家庭!”

  父亲一听到儿子说不想升学,急得直着眼睛向他望。一提起钱来,全家人都紧张起来,原来夫妻间的矛盾,好像都纠缠在金钱上。贫贱夫妻百事哀,两个孩子立刻加入为父母周旋。

  连不大表态的女儿,也忙着不是为老妈解释,就是为老爸说话,但那实在不是一件容易讨好的工作。儿女愈插手,父母就愈不用彼此回应。经过一番张罗,儿子终于承认,读书还容易,最困难的,就是要为母亲担忧,那才是让他离不开药物的理由。

  很多人不知道,孩子对母亲的痴缠,可以如此难分难解。他还说,担心的其实不止母亲,同时也有父亲。难怪当父亲诉说自己耳朵不灵、谋事困难的苦恼时,妻子还没有反应,儿子的眼角就闪着泪光。

  我看过很多为父母关系不和而忧心的孩子,却还没有遇上对父母如此上心的青年人。

  这才明白,母亲埋怨丈夫不能养家,其实那只是个借口。因为常年以来,她的满足感是从儿子身上而来,现在要她放下儿子,与丈夫做伴,两人在步伐上、兴趣上,都格格不入。一个快、一个慢,让她很难觉得痛快。

  因此她最享受的仍然是一家四口聚在一堂,娓娓而谈,谈什么内容都没有所谓。怪不得丈夫及儿女都在数落她的不是,她也毫不在乎。

  母亲其实是个充满活力的人,只是在家中没有让她发挥之处,满腔精力就会化为怨气。原来她也设法突破,走去唱大戏,有趣的是丈夫与儿女都怪她不顾家庭,千方百计把她留在家中。可见不单父母抓着孩子,孩子一样抓着父母不放手。

  她说:“其实最希望做一只猫,依附在丈夫身旁。”儿子却说:“可惜父亲是一只老鼠,在猫前毫无办法。”

  于是,我与姐弟二人商量,谁来请缨当父亲的军师,让父亲学会治猫之术。姐弟乘机把本来对父母的那一股爱莫能助,化为淋漓尽致。尤其是儿子,出尽九牛二虎之力,教他怎样对付母亲。丈夫找到支持,十分开心地依着儿子的话对妻子说:“你别再欺负我,我要发恶了!”

  妻子也故意摆出一副不可欺的样子,说:“你敢!”

  姐弟又忙着给那快要泄气的父亲打气。

  一家人闹作一团,笑语连篇。不一定能解决什么,却自有一番家庭乐趣。胡言乱语,有时比大堆道理来得痛快。

  我知道这姐弟二人,在认为父母婚姻不和时,是绝对不肯抽身的。既然不能不理父母,就让他们尽量发挥,找个有趣的方法去做帮手,总比憋出一身毛病来得妥当。

  儿子在结论时,深情款款地向父母说:“你们知道我心中有多疼爱你们吗?你们为什么不能活得好一点?”

  有趣的是,这对夫妻并非活得很不好,他们只是活得不够恩爱,而对于一些绝对忠心的孩子来说,父母活得孤单,就是他们最大的心结。 故事从家开始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