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故事从家开始

随死症状

故事从家开始 李维榕 3505 2021-04-06 08:33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故事从家开始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随死症状

  母亲抱着子女自杀的悲剧,实在让人难以接受,很多人都想为这些无辜的孩子抱不平。但是这些孩子的心态究竟是怎样的,却往往不是外人所能明白。

  很多父母把孩子当作自己的一部分,有些要寻求短见的母亲,会认为带着幼小儿女上路,是最自然的一回事。自己走了,怎能把“骨血”留在人间。最让人想不到的是有一些孩子,也同样不能放下父母,他们竟然觉得如果母亲要走,自己也必须陪同,怎能让她一个人孤独地自己走入死荫幽谷?

  我手头上的临床资料,涉及好几个青少年,平时都是沉默寡言、不善表达。只有在家庭的会谈中,听到母亲自杀不遂,对生命的种种控诉时,这些孩子在情不自禁之下才透露出心底的秘密。

  有些父母喜欢用死来威胁孩子,动不动就说:“你再不听话,我就死给你看。”

  有一位母亲,真的自杀死了,留下字条说,“是被孩子气死的”。结果孩子也不得善终,其中一人,数年后也用母亲同样的方法,上吊自尽。

  我常用这个例子,警惕一些过于冲动而口不择言的父母,希望他们加添一点理智,减少一分激烈。毕竟无论有天大的不幸,父母的天职仍是要保护孩子。令我惊讶的是,一次当我向一位服毒获救的母亲提起这个例子时,她那十五岁的儿子听后,挣扎了很久,终于对那依旧忿忿不平地投诉生不如死的母亲说:“我不会像那个孩子,过了几年才死。我当时就想,如果你救不回来,我要用什么方法,才可以陪你一起上路,总不能让你一个人走。”

  不能让母亲一个人走,原来对于一些孩子是那么重要,那么天经地义!

  另一个案例,也是一个十多岁的孩子,母亲也许嫌生活过于平淡,不时对女儿说:“女呀,女呀,我不想活了,不如你陪我去死吧!”

  女儿答:“好吧,你想怎样死?”

  母女二人相约寻死,就像约去买菜一般平常。二人走上居所后面一个山坡,打算一同往下跳,后来想想,山坡并不很高,万一死不去,反而摔断了双脚,岂不更糟?

  于是母女暂时放下自杀念头,回家去了。

  家中还有一个十一岁的小弟,他说,那天知道母亲与姐姐要去寻死,让他上课时一直在担心,直到返家看见二人回来了,才放下心来。只是不知道她们下一次又会打什么主意。

  母亲说,这一切都是为了要报复丈夫对她的视若无睹,但是苦了的却偏偏是自己的子女。母亲不知道,她的死报复不了对她不关心的人,却会牺牲那些真正关心她的人。

  希腊神话中的Medea,为了报复丈夫的移情,就是亲自手刃了自己的一双小儿女。夺取了两个像天使般洁净的小生命,母亲自己也是痛不欲生。孩子成了代罪羔羊,只不过是为一段完结了的婚姻作祭品。

  奇怪的是,即使母亲并没有要求,有些儿女也是这样毫无保留地打算伴着母亲上死路。

  案例中还有一母二女,丈夫说无法忍受妻子,离家走了。母亲跟着割腕自尽,在医院抢救之时,一个女儿也跟着服下大量药物,被送入同一医院。

  另一个女儿,奔走在母亲与妹妹不同楼层的病房间,她说:“当时只有一个念头,就是怎样才可以跟上她们。”

  她甚至考虑是否该到医院顶楼跳下。

  这些例子中的子女都只有十多岁,生命如此宝贵,他们却只想随着母亲走入黄泉,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我与拍档吴敏伦教授谈起这个现象,他称之为“随死症状”(Death Follower Symptom)。我们也开始仔细地研究这一组案例。

  这些孩子的家庭背景,大部分都有一个格格不入的父亲,一个对婚姻不满的母亲,父母的远距离,形成了母亲与孩子的难分难解。

  这些孩子从小就与母亲为伴,有些甚至长年来与母亲同床,可见他们与母亲的不离不舍,是长期气息相通所养成的习惯。

  我所提出的案例都是青少年,主要是基于他们在家庭会谈中所作出的表白。这些表白都是出乎我们意料的,我们也只是在家人叙述时,才偶然间积累了好几个例子,让我们有机会进一步去了解这个现象,我们相信,这现象在小孩子当中也必然存在,只是他们没有用语言表达出来而已。

  案例中还有个六岁的小男孩,母亲基于婚姻关系的不稳定,数度自杀。这孩子伴着母亲,寸步不肯离开。父亲说:“每次妻子自杀,都是儿子比我还早发觉。上次与儿子从外面进屋时,看见桌子上留了一张纸条,儿子就不由分说一口气冲到窗前,焦急地往下望……”

  我问孩子:“你以为妈妈想跳楼吗?”

  他答:“不是,是以为她已经死了。”

  长期地为母亲的安危着急,孩子无法不像一块湿海绵似的依附着母亲。有时甚至惹得母亲十分烦厌,母亲一直埋怨男人对她不忠,却没有留心身旁那个对她最最忠心的小男人。

  可以想象,如果母亲真的成功地走了,这小男孩也会理所当然地陪她上路。

  有些自杀统计数字指出,当一个家庭中有人自杀时,往往会在同一家庭出现另一人的自杀事件。这些数据没有提供详细内容,我们相信这与我们所提及的“随死症状”有很大关连。

  孩子与父母的紧密关联,在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中,有很详尽的报道。孩子天生地就是需要与母体或代替母体的象征建立密切关系的。在这过程中,双方会是气息相通,心意相连。而他们最大的恐惧就是被对方抛离。如果这段关系是让人感到安全的,即是被抛弃的危机感不强,孩子就会慢慢与母亲分体,较为独立地发展自己的空间。

  遇上母亲寻死,孩子的震惊可想而知,他们的危机感愈高,心理上不安全的感觉就愈大,就会不顾一切去追随,最近报载一个母亲抱着孩子跳楼,女儿留下一幅母女同时流着眼泪的图画。母亲自有她伤心之处,但是一个四岁孩子的眼泪,却明显地是为母亲而流的。

  愿所有爱孩子的母亲都知道,我们给予孩子的最大祝福,就是不要让自己的痛,成为孩子的痛;不要让自己的苦,成为孩子的苦,为孩子留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 故事从家开始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