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故事从家开始

离家

故事从家开始 李维榕 3218 2021-04-06 08:33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故事从家开始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离家

  母亲声泪俱下,十分激动地投诉女儿对她的管制。她说,女儿不让她与任何外人联系,包括她自己的母亲。连外婆或其他家人来电,女儿都要拔掉电话线。

  女儿又天天洗厕所、刷浴缸,忙个不停。谁也不许如厕,怕家人把洁具弄脏。父亲说:“好像家中出了一个魔怪,把每个人都折磨得透不过气来。”忍无可忍时,便与女儿大打出手。只是父母亲愈还击,女儿愈强横,最后站得硬的还是女儿,父母亲万分无奈,只有摇头叹息,毫无招架之力。

  如此神通广大的女魔头究竟是何许人物?

  那坐在一旁神色悲切的女儿只有十七岁。她身材瘦削,除了面色苍白,看来与一般同龄少女没有分别。

  只是与她交谈并不容易,因为她的注意力全部放在父母身上,尤其是母亲。

  问她为什么不让外祖母接触母亲,她也说不出所以然来,只是当父母在旁忍不住唉声叹气时,她立即就有反应。不是怒目而视,就是恶言相对。

  乍眼看去,她好像真的是看管着父母的一举一动,让他们不得安宁。但是细心看来,却是父母的一声叹息、一个小动作,都牵动着她的全部情绪。

  如果单从这少女的行为着手,明显地她是患有严重的强迫症状——不停打扫房子、不停洗手,一种失控的惊惶,让她重复又重复一些让人莫名其妙的动作。

  但是如果你留心观察,就会发觉她的控制,并非是没有对象的。所有行动都好像是针对父母:断绝所有外来的接触,把自己及一家人都封闭起来,与世隔绝。

  可以说这少女在精神上出了问题,也可以说这少女在情怀上,仍然停留在幼童阶段,死缠着母亲不肯放手。

  家庭治疗的理论,往往以心理发展的尺度来量度个人行为。所有偏差问题都可以说是基于个人心态停留在某个发展阶段。例如,这少女身体发育是十七岁,但从她与母亲纠缠的形式看来,她的情绪显然是滞留在婴儿时段,只想独占母亲。

  这个理论的好处,就是把人的行为问题正常化:“不肯长大”远比精神病让人容易接受,父母亲也较为容易处理。

  同时,当父母亲与孩子纠缠时,由于如此近距离,让他们无法明察这是一个纠缠不清的现象。父亲其实也留意到母女之间的难分难解,只是他被女儿的不可理喻气得失去理智,只会冲上去动武,而不能有效地及时把妻子拉走。

  因此在治疗的访谈时,让父母看到他们与孩子的互动形式,是十分重要的。

  当问题的定义从“家中出了个小魔头”转化为“母女的纠缠不清”,处理方法也就大不相同。

  少女一直在留意着我与她父母的谈话,在一旁不停地抗议。我请她站起来,背向父母,对她说:“在你这个年龄,应该是面向外面的世界,为什么你却把全部精力都放在父母身上?你想那是几岁孩子的行为?”

  她竟然甚有主见地回应我说:“三岁!”

  话说得很清楚,但是当母亲在背后稍有移动,她就禁不住回头往后看。两人像一个连体婴,呼吸在同一频道。

  这般奇怪的母女关系是怎样产生的?

  我想先要从依附理论(Attachment Theory)说起。孩子生下来,就与母体互相依附,接收彼此的讯息,这本来是一个最自然的现象。但是万一母亲在情绪上存有焦虑,孩子就会感到不安全。因此,如果父母关系不和,孩子就自然地加入他们的矛盾,铁三角就是这样形成的。

  要了解这些孩子的依附行为,就得了解母亲的坎坷。

  像这少女的父母,本来都是大机构的高层主管,后来公司倒闭,父母同时失业。父亲没法找到同样待遇的工作,唯有当司机去,母亲回家带孩子,大半生的管理经验无从用起。她衣着鲜明,应对得体,却满肚子的不甘心,一腔怀才不遇、无处舒展的苦恼。

  而女儿,好像有意无意地去为母亲消愁,渐渐地演变成学也不上,闭起门来天天与母亲周旋。

  这少女的行为看似极端,其实这种母女连体的家庭关系却并不少见,只是程度上的分别而已。好在经过这次谈话,少女真的开始反思,访谈结束时,在服务意见问卷上回应: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问题是因为离不开母亲,真的要开始为自己的前途着想了。

  最近见到另一对母女,也是同一个现象,初时人人都以为母女之间有很大的矛盾,让她们水火不容。但是经过一段观察,发觉情况刚好相反,其实女儿只想紧抱着母亲,而母亲也承认十分享受这母女相依。母亲的钱包中仍藏着女儿婴儿时的照片,可悲的是女儿也宣称:最开心的是婴儿时代,她决定不要长大!

  一个人的成长并非绝对容易,过程中往往产生很多岔子。家庭治疗大师Jay Haley早期写的一本书,名为《离家》(Leaving Home ),就提出许多青年人基于种种原因而走不出家庭的例子。

  要离开母亲,尤其是悲哀中的母亲,对很多青年人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而要求母亲放下子女,尤其全部心意都系在子女身上的母亲,也是天下间最残忍的一回事。

  很多父亲都看得出妻子与子女的过分依赖是个问题,老是怪责妻子不肯放手。他们不明白,唯一让妻子放下孩子的方法,就是让自己成为妻子的良伴。就算取代不了,也要在妻子心中夺回一点位置,别让孩子坐大。因为,青年人习惯了母亲怀中的舒适,就更加无法应付外面的风雨。不但长不大,反而愈长愈小。

  中国人的家庭结构,本该是父母子女位置分明。只是太多时候,孩子成为母亲的伴,而父亲反而成了外人,让很多忠心的孩子都走不出家门。 故事从家开始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