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故事从家开始

找寻自己的故事

故事从家开始 李维榕 3674 2021-04-06 08:33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故事从家开始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找寻自己的故事

  主诊医生用了很长的时间来形容这个病人,她只有十七岁,正在念高中,但是脾气古怪,对人十分苛求。因为被好朋友背叛了,便不肯上学,觉得人生灰暗,甚至数度企图自杀。

  精神科医师给她的诊断是: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BPD),边缘性人格障碍。

  BPD本来是被视为精神分裂(psychosis)的边缘。患者情绪起落,时而忧郁、时而愤怒,常有自杀的念头,尤以女性居多。

  这少女的病征真的是与BPD相似。据说她自小跟着祖母长大,几岁大才被接回父母亲家中。她心中总是觉得不被父母接纳,老认为父母偏爱那小她五岁的妹妹。

  表面看来,这少女是依附过程(attachment process)出了岔子的典型例子: 基于种种原因,孩子在成长中与父母的关系无法建立一种安全感,以至于日后总是诚惶诚恐,无法对人信任。

  我与这一家四口会谈时,这少女也是一开始就说:“父母偏心,造成自己妒忌妹妹。”

  但是如果你留心观察,很快就会察觉故事并非如此简单。

  少女口中埋怨妹妹,实际上姊妹二人却十分合拍,中间虽然相隔五年,但是说起话来甚有默契,而且句句话都是针对着老爸。

  父亲看来是个没有火气的男人,脸上老是挂着一丝无可奈何的笑意,对着两个女儿毫无权威可言,无论他说什么都被她们否决。

  奇怪的是,他不断向她们解说,如果家中多添一个弟弟,该是多好的一件事。

  他反复地说着,几乎是在对女儿恳求。而两个女儿都是严词以对,不是骂他胡说八道、大男人主义,就是说他食古不化、妙想天开。

  原来,父亲真的是渴望有个儿子,因为老婆已过了生育年龄,他便想找别的女人为他生儿子,这件事在家族中已是一个公开的秘密。但是这个要求早被妻子拒绝了,为什么他至今仍然不断对女儿提出?最有趣的是,父亲要生儿子,怎么需要哀求女儿?

  人人都说这父亲重男轻女,没有儿子便心有不甘。但若果真如此,他何必要受女儿的气,被她们骂得狗血淋漓?

  两个女儿对父亲是毫不留情。大女儿更是咄咄逼人,把自己满脑子的不如意,都推在父亲身上。甚至连父亲制止她跳楼自杀,都让她怒气冲天。

  她说:“那次我要跳楼,你来阻止,不由分说地就打我一巴掌。你为什么要打我?你凭什么来打我?”

  父亲低声为自己辩护,他说:“我是被你弄急了,一时不知道如何是好,才打了你。”

  大女儿并不接受他的解释。小妹也绝不落后,帮着姐姐数落父亲,当然也加上了她自己的一份不满。一宗宗父亲的无理、父亲的蛮横;父亲不是好父亲、父亲不是好丈夫,两姊妹轮流提出质问,理直气壮。

  我初见年幼的小妹时,还以为她只是陪着家人前来,没想到她是如此口齿伶俐。

  在两个女儿的围攻下,父亲显明地不是对手。母亲坐在丈夫身旁,却完全没有出手相助。只有在女儿闹得过分时,才不经意地说着:“算了,算了,别吵了!”

  奇怪的是她并不是叫女儿不要责备父亲,她只是叫女儿算了,意思是这错的实在是父亲!

  原来这家中三个女性都是站在同一阵线,反而是那个背负恶名的男人,其实被拒之门外,毫无招架之力。

  探索之下,才知道两个女儿都认为母亲是天下的大好人,父亲却是大恶人,让母亲受了很多委屈。只是母亲心中的那口气自己没有发作——一个旧式女性的忍受,却有两个新时代的女儿为她出气。

  家人说:“大女儿从小就十分听话,都是逆来顺受,对母亲尤其贴心。”很多小时不在母亲身边成长的孩子,一旦回到母亲身边,除了初时会因为恐惧再被抛弃而使性子外,往往都会死心塌地跟着母亲不肯离开。这少女也是一样,她口中老嚷着做人没有意义,不想活下去,但是,从她攻击父亲的语气听来,她生活的最大意义,就是数落父亲的不是,为母亲打抱不平。怪不得母亲根本不用向丈夫动气,跟前就有两个最得力的助手。

  一个乖孩子,染上一个喜怒无常的情绪病,无疑是添上一项威力无比的武器。BPD的好处,就是发起疯来让人难以抵挡。家人无计可施,只好乖乖地被这个病牵着鼻子走。

  我们谈了很久,其实大部分时间都是与两个孩子交谈,她们的父母虽然在场,但是一直都是处于被动状态。

  两个女儿对父亲严词问责,对其他人却是十分有礼貌。在那一个多小时的谈话里,大女儿一点都不像一个精神病患者。她的思维缜密,谈吐有条有理,甚有逻辑。只是喜欢说些大孩子的负气话罢了。

  看到小妹跟她一般仇视父亲,她甚至劝导她说:“你如果继续这样,好几年后也会步上我的后尘!”

  小妹吓了一跳,说:“我没有那么严重吧?”因为她实在担心姐姐继续发病。

  姊妹情深,一点也不像少女开始时所说的同胞相争,反而是两个爱护家庭的孩子,他们都为母亲担忧,设法把父亲乖乖地拴在家中,不让他出轨。

  只是这个代价太大,尤其是姐姐,十七岁是个可贵的少女时期,注意力理应放在自己的分内事上,只是她的眼睛老盯着父母,一脑子父母的事,却完全没有自己的事。

  我把她拉到墙前一幅风景画前面,轻轻地对她说:“你喜欢这幅画吗?多美丽的花,多好的阳光!在你这个年龄,眼睛应该是望向外面的世界,怎么你只看到父母?”

  她若有所思地看着眼前的画,我不知道她能否成功地把父母亲遗留在后面。

  这是我在深圳见到的一个家庭。这次出门,又一次见到很多放不下父母的孩子。很多人都以为BPD是属于个人的病,并且发病原因不详。但是从家庭关系的角度,我所见到的很多病人都知道自己的心结究竟捆缚在哪里,只是因为个中千丝万缕,很难说得清楚而已。

  我对这少女说:“我能把你的故事写下来吗?”她很高兴地回答:“我会感到十分荣幸。”

  我却想,她应该找寻自己的故事。

  因为她的故事,长久地隐蔽在父母的故事中,完全迷失了 故事从家开始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