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家庭生病了

夹在父母中间的女儿

家庭生病了 李维榕 2453 2021-04-06 08:33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家庭生病了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夹在父母中间的女儿

  前一阵子,我忙得六亲不认,本来已决定了完全不接新的个案。但是这对夫妇还是出现在面前,带着一个胖嘟嘟的女儿,看来已经三四十岁了,只是一举一动,说什么、不说什么,都仍需由母亲在旁指点。这情境我十分熟悉,在不同文化的母女互动中,我都见过无数次,英美早期的文艺及舞台剧作,也有不同版本。

  有趣的是,这对父母的最大担忧,就是女儿没有独立的能力。明眼人都看得出,如此备受保护的孩子,如何有照顾自己的能力!

  但是你怎样对如此忧心的父母说,你们女儿的问题,其实与你们息息相关?就是说了,这些话也不会带来任何好处,一样于事无补;况且,事情的前因后果也必然不是眼见的这般简单。

  这家庭是我的一位小学同学转介的,老远从英国飞来香港,这也是我不能推搪的原因。我心想,这是一个留学家庭,谈吐得体、经验丰富,怎会养出如此不争气的女儿?女儿有精神病,是他们找不到合理解释的唯一解释:由于家族中的叔辈也有同样的病例,因此,他们便把女儿的一切问题都纳入遗传因素。

  父母这种态度,其实也很正常:一般家庭都习惯地把问题放在个人身上,很少人知道这世上其实绝少有个人的问题,所有问题都与人有关。家庭既然对我们那般重要,那么,我们的问题也不可能与家庭无关,只是我们不一定知道关联在哪里。

  因此,要了解个人行为,就要了解家庭状况。我看这女儿,说起话来其实十分有见解,中、英语也很流利,只是与父母谈话时,却像个六岁的小女孩,全无自信,要么就对父母的数落大发脾气,要么就任随他们说,自己则游魂去了。虽然她表示自己漠不关心,但每次母亲说到泪下,她的眼睛也会挂着泪水;每次父亲在母亲面前因理亏而变得沉默,她也忍不住为他抗议。

  这家庭原来还有两名子女,都已成家,分别住在不同国家。只有这个小女儿忠心耿耿地一直伴在两老身旁。表面上她是过于依赖,骨子里却同时满足了父母精神寄托的需要。

  后来我见到这家庭的长女才知道,原来父母之间存有太多解决不了的矛盾;母亲的急进、父亲的消极抗议,不断地为整个家庭塑造危机感。她说,好在自己自小跟祖母长大,家庭气氛对她的影响不如其他同胞大,但并不等于没有影响。在会谈中,当她鼓起勇气第一次向父母说出心声:自己多年藏在心底的痛,眼看母亲步向祖母婚姻失败的后尘,自己也可能重复上两代的悲剧……突然,她发现,原来妹妹是她们同胞中的牺牲者,因为她的留下,才让其他人走得开。

  母亲说,自己本来是很乐天的少女,对婚姻及家庭充满憧憬,只是一次又一次丈夫的不忠、长久的不能配合,让她心中积聚着无法解开的苦涩。她的面孔是那样的悲哀,几乎让我想用手轻轻地为她抹平脸上积聚已久的涩纹。

  她的丈夫其实并非缺乏关爱别人的能力,但长期无法接近妻子,只好用全部心血去宠爱女儿,怪不得父女间存着一股联盟的意识,结果当然是让妻子更加不满。

  一段长期缺乏满足感的婚姻,是如此严重地困扰着家中每一个成员。现在丈夫患了心脏病,再也不能在外面鬼混,只能乖乖地顺从妻子,但是并不等于两人可以心平气和地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其他孩子都离家了,只有小女儿,仍然像个小孩一般在中间把他们的手拴在一起。

  从家庭关系看个人行为,你会发觉一个人的问题,往往会牵动整个家庭的脉搏。而家庭治疗,只不过是一种针灸作用,在主要穴道下针,让血脉流通。

  明白了这个道理,这夫妇决定让小女儿留在香港,跟随姐姐生活。只是,长期生活在父母的铁三角中,小女儿怎样适应成年人的独立生活,又是另一番挣扎。但起码证实了她并非患有精神病,只是需要长大。

  临别,母亲说:“我把一切精力放在花园上,人人都赞赏我的花园修葺得十全十美。”怪不得有人说,每个打扫得一尘不染的房子后面,都有一个无所寄托的主妇。

  我笑她说:“你知道吗?近代女性,包括我自己在内,往往也是拿着一把大剪刀,追着身旁的人修葺他们。”

  我们都笑了。

  笑,是最好的心理治疗。苦涩,却是人际关系的大忌。

  我说的其实不只是一个家庭,而是近代中国家庭的一种类型。可能是你的家,也可能是我的家,它并非不正常,只是在不同阶段及不同层次上,受了伤、生了病,不得不用药,甚至要开刀,才能够让这个体制中的每个人都活得好。 家庭生病了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