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家庭生病了

一堆旧肥皂

家庭生病了 李维榕 3768 2021-04-06 08:33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家庭生病了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一堆旧肥皂

  人在纽约,脚步就自然地走入现代艺术馆(MOMA)。

  走入陈列室大堂,迎面而来的是一阵熟悉又奇异的惊讶:几个破面盆堆砌在一起,有的写上双喜,或其他中文字,大都破烂不堪,甚至要用透明胶纸粘住。心想,这好像是“文革”早期的日用品,怎么都走到这世界先锋的艺术馆来?

  放眼一望,原来还有一堆又一堆其他杂物:破瓶子、破鞋子、旧报纸、旧日历……应有尽有,并且堆放得甚有条理地塞满整个大堂。从馆内每一层楼的露台,都可以看到这一摊旧物,以万分反传统的姿态,却又十分传统地展现在眼前。

  原来这展览名为:物尽其用(Waste Not ),是中国艺术家宋冬的创意。展出物品全归他母亲赵湘源所有。

  据称宋冬的母亲与大多数旧中国女性一般,总是舍不得把旧东西丟掉。宋冬的父亲去世后,她更是变本加厉,不论什么陈年旧物,都视为如珠如宝,连一条破绳子也卷得一丝不苟,寄望于将来仍有发挥用途的一天。

  当然,这种“储物狂”的心态,与现代这寸金寸土的大都市文化难免产生矛盾。宋冬在这方面与母亲不断发生磨擦。

  只是宋冬无论怎样坚持,母亲都置之不理。这堆旧物成为她的命根子、她的灵魂、她生存的全部意义,丟了任何一项,都会造成她的抑郁症。儿女的拒绝,只会让她更加不快乐,更加自我收藏。

  最后,宋冬终于领悟,既然说不过母亲,不如就把她这情结,推崇到艺术的境界。

  “物尽其用”最先在北京展出。据说全部摆设都是由老太太一手包办,儿子只是当她助手。母亲的沉迷,骤然成为母子间的一种默契,我想,这宋冬一定同时是位出色的家庭治疗师,如此创意地为一个僵局找到生机。

  由北京走到纽约,这个属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情怀,带领我们又一次地走入另一历史时空。

  在一大摊子的旧物中,我尤其注意到好几堆叠得整齐的旧肥皂,其中有已经用到快消失的,也有簇新尚未沾水的。在不远的墙壁上,写了赵湘源一段简短的介绍,题目是:“肥皂与洗衣服”。

  原来,在那物资短缺的年代,缺少肥皂,是个令人甚为头痛的问题。尤其家族中很多亲属都被送下乡劳改,留下大群孩子需要照顾,当然也大大地增加了需要涤洗的衣服。

  赵湘源一人当家,费尽思量,才让每一块肥皂发挥出最大用途。

  她又说,当时肥皂只有两个品牌,一是上海出产的固本牌,一是北京出产的长城牌。固本牌较长城牌质优,为了让下一代不必再为张罗肥皂而发愁,她把分配到的固本牌都珍藏起来,只舍得用长城牌。怪不得留下这一堆原封不动的上海肥皂,有些比宋冬年龄更长。

  有趣的是,现代人都用洗衣机,这一堆代表上一代情意的老肥皂,只好静静地展现在艺术馆内,成为一个时代的见证。

  但是即使不是每个人都能体会那个时代的心态,那种对物件“当知来之不易”的价值感,其实一早就已经潜移默化地走入我们的意识,以不同姿态出现。

  我想,在我们的母亲,甚至同辈当中,都可以找到赵湘源的不同版本。即使我们生长于物质丰富的一代,每每把旧物丟弃时,都会听到一个声音在心底冒出,问我们是否有点可惜,有没有留待后用的可能?

  可见我们的祖先在物质贫乏年代中所经历的冲击,已经牢牢地遗传到我们的潜意识中,提醒我们不能浪费。

  其实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与自己所拥有的东西,结下不解之缘。人是活在关系中的动物,更是活在物质中的动物,连无家可归的流浪人,都必然会拥有一袋袋的衣物。

  我在美术馆门前,就碰到这样一位老妇,她明显地是一名露宿者,但是手上仍提着几只沉重的大袋子,配合着她沉重的脚步。当时她正在其中一只大袋里拼命找寻,神情十分懊恼,说是丟了什么东西。找了好久,后来好像找到了,才满意地收拾行装,继续上路。

  原来物质的拥有会给我们带来如此满足,甚至安全感,怪不得宋冬的母亲在失去丈夫后,更是不肯把旧东西丟掉。在她的展览中,有一个旧日历,是每日撕掉一张的那一种,它最后展露的日期是二○○二年十月十八日,而丈夫去世的日期是二○○二年八月十一日,时间相差两个月又七日。为什么日历停在那一天?让我们对女主角一生的经历充满好奇。而赵湘源本人也在北京展览完成不久便去世,她也许并不知道自己的一生珍藏,正在远渡重洋,成为现代艺术,在不同的时空、不同的文化中仍然发人深省地吸引着地球村的每一位过客。

  我年轻时也喜欢收集各类东西,尤其移民美、加的岁月,最喜欢收集古董家具。住在一间百年老屋,连灰尘都是一百岁老的。也许在那无根的日子里,不知不觉地便刻意抓着一点历史的痕迹。

  回国后,把旧东西都送走了,一切从简,反而爱上奇形怪状的前卫设计,椅子非椅子,桌子非桌子,世事无常,一切都不能过于肯定,随缘随分,似水如云,那又是另一种心态。

  这并不等于自己看破红尘,只是百务缠身,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有个简约的空间,至少可以减少外来的压迫感,而且万一突然暴毙,起码不会给别人留下太多收拾残局的麻烦。但是物件是会自己走路的,无论你怎么俭省,它们都会自己积聚起来,身无长物,只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幻觉而已。谁人身后不是一堆负担?

  反不如这位赵老太太,如此执著地把一辈子所碰过的每一物件,都像宝贝般地储藏起来,等候着再有用得着的一天。而那一天,就是这样轰轰烈烈地让它们出头,成为MOMA的陈列艺术。

  看完这次展览后,我第一件事就是告知几位老是埋怨老婆疯狂购物而弄得家中水泄不通的男士,千万要改变观念。“购物狂”与“储物狂”虽然并非同一回事,但是起码让我们知道,有时人在空虚的感觉中,实在需要利用物质来填补,除非你愿意用自己的热情,去点燃那寂寞的心,否则就只好靠设计家的百般心思,制造出各种物品来引起女士们的激情。

  要不然就向宋冬看齐,把母亲那储物的癖好,变成母子间一道联系的桥梁,甚至推崇到一种艺术的展机。我想,这个经验必定让他终生难忘。

  其实爱储物的并非全属女性。我见过一个男人,在垃圾堆中不停搜索,把别人的废物都搬回家中,他的睡床四周堆上一叠又一叠旧报纸,围得像个城堡。妻子无法忍受,天天找他理论。男人的反应,就是在四周多加一叠报纸。

  也许物件本身同时是一种关系的表征,在个人心态和人际关系中扮演着重要而又微妙的角色。

  因此,千万别小看任何废物,一块肥皂可以代表一个时代、一段历史、一份母亲的心意。一束破鞋带、一只烂铁罐、半条旧布,都各自有它的故事、它的喻意,甚至是一种抗议、一种要求注意。如果我们学会以簇新的眼光去看旧事物,也许这些破物也会协助我们改善一些人际关系。 家庭生病了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