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世界史的故事(套装共6册)

09 精神上的帝国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世界史的故事(套装共6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09 精神上的帝国

  319年到415年间,印度笈多王朝征服了整个地区,复兴了梵文,用梵文来记录自身的伟大。

  当晋朝试图在缩小的领土里复兴重建时,当君士坦丁王朝统治位于黑海的新城市时,印度却是一片相互交战的小王国和部落国家的海洋。没有能使它们走向联合的宗教或思想,也没有能将它们统一成一个国家的国王。统治过这块次大陆大部分地区的最后一个王朝——孔雀王朝,已经覆灭了很长时间。印度北部地区被一批又一批的外族占领,其中有希腊人、中亚人和帕提亚人。

  统一的局面在南方已经维持了一段时间,一个叫作百乘(Satavahana)的王朝已经统治了讷尔默达河(Narmada)以南的德干(Deccan)沙漠地区。但到了3世纪,百乘王朝也瓦解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系列相互竞争的地方割据势力。更往南一点,姓氏为卡拉布拉(Kalabhra)的历代国王正逐渐建立起一个更持久的王朝,这个王朝掌权300多年,领土覆盖次大陆的整个南端。但这个王朝的铭文记录少之又少,也没有留下其他文字史料。在印度其他地方,小国彼此紧邻,没有任何国家能比邻国占有更多的领土。

  319年,在这些相互争斗的小国中的一个不起眼的小国,国王将王位传给了儿子。这个父亲名为迦多铎卡伽(Ghatotkacha),他最初拥有的领土在何处无法精确考证,或许在靠近恒河口的古摩揭陀(Magadha)王国,又或许在稍远一些的西部。

  迦多铎卡伽一生中最重要的成就,是撮合了他的儿子旃陀罗笈多和李查维(Licchavi)家族的公主。李查维家族曾统治过一个小王国并且一直控制着北方地区。因此当旃陀罗笈多在319年继承父位时,相比印度其他绝大多数实力弱小的国王来说,具有一定的优势:他不仅拥有自己的王国,还与其妻子家族的国家结成了联盟。事实证明,这些就足够了。他开始征战,并且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征服了摩揭陀国以及憍萨罗国(Kosala)和跋蹉国(Vatsa)古代领土的广大区域,建立起一个以恒河为中心的小帝国。为了夸耀自己的功绩,他自封为“ 摩诃拉贾迪拉贾”(maharajadhiraja),意为“伟大的王中之王”(一个在一定程度上预言了现实的称号)。

  335年,旃陀罗笈多去世,王位由他的儿子沙摩陀罗笈多(Samudragupta)继承。沙摩陀罗笈多统治时期,这个小王国百姓众多,有必要向印度偏远地区扩展领土以迁移人口。他在当政的45年间,使疆域在原有的基础上,以不规则圆环状向外扩张,几乎占领了整个恒河流域。他也向南扩张,占领了其他王朝的土地。这些王朝[有东南沿海的帕拉瓦国(Pallava)、德干高原上的百乘王朝残余势力、西部的伐迦陀迦(Vakataka)]并不强大,无法抵御沙摩陀罗笈多的进攻,只能一个接一个被迫向他纳贡。

  他在首都华氏城(Pataliputra)进行统治,这座城市坐落于恒河的一个河叉附近,沙摩陀罗笈多将他征服土地的名字刻在了很久以前阿育王(Asoka)时代竖立的古代石柱上。阿育王把这些刻有铭文的柱子分散在他的帝国四处,后来它们被称为阿育王石柱法敕(Pillar Edicts)。沙摩陀罗笈多在阿育王所刻文字之上又刻下了自己的光辉战绩。

  沙摩陀罗笈多极力宣扬自己的辉煌历史。他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挑战:将一个由许多军阀、国王和部族首领组成的地域合并为一个庞大的帝国,那些人顽固地坚守着自己的权力、血统和身份。君士坦丁也曾面临同样的问题,他是用十字架旗帜将帝国凝聚在一起的,但是沙摩陀罗笈多却采取了双管齐下的战略。首先,他并不坚持要拥有君士坦丁的那种权力和控制力。他称自己是“大地四方的征服者”,但这牛皮吹得太大了。沙摩陀罗笈多比之前的印度国王统治着更多的土地,但他并不是整个印度的主人。大部分“被征服”的土地实际上没有并入他的帝国。在北方和西方,他迫使“被征服”的国王交纳贡金,然后将自己的军队撤回,让那些国王像以前一样统治自己的领土——其实他所谓的胜利只是名义上的。他甚至没有尝试去征服其中最顽固的独立据点:位于印度西部的塞迦(Shaka),由黑海北面的游牧部落斯基泰人后裔统治的地区。

  不要看不起沙摩陀罗笈多直接统治的地区;事实上,这是自4世纪前孔雀王朝覆灭以来最大的印度帝国。但在最强大的国王阿育王的统治时期,孔雀王朝几乎控制了整个次大陆。对比两者,沙摩陀罗笈多的帝国只拥有次大陆五分之一的土地,跟孔雀王朝的荣耀相比大为逊色。

  不过如果沙摩陀罗笈多把附属国也算在内,就是那些同意每年缴纳贡品的国家,那么他国土的面积就能增加两倍。所以他觉得最好直接忽略帝国与附属国之间的区别。在他看来,他征服了南部和西部的所有邻国。假如印度当时面临即将到来的外敌入侵,这种“征服”就没有意义了。但沙摩陀罗笈多凭借山区的防御优势维持了这种状态,还能把手从“被征服”的土地上收回来。他可以既享受帝王的虚荣,又不用伤脑筋管理广阔的领土。

  因此,在笈多王朝的统治下,印度进入了所谓的黄金时代,有时也称为印度文明的古典时代。这个名称指明了沙摩陀罗笈多战略的第二部分,从他使用旧的阿育王石柱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出:他故意利用人们的怀旧心理,试图借助历史创造出一个价值核心,对帝国的边缘地区施加引力。

  多年来,历代笈多国王为了巩固权力,都从历史中获取力量。在沙摩陀罗笈多统治的几十年中,古梵语被越来越广泛地用于学术、宫廷、政府甚至经济领域。梵文很久以前就传入了印度,从渗入印度的中亚好战的部落(他们的另一支进入波斯,成了波斯人)开始,慢慢沿山脉传播。梵文像所有语言一样演化、转变,与其他语言融合:由梵文产生了简化的日常使用语言,比如摩揭陀语和巴利语,两者都被称为帕拉克里语(prakrit)或“俗语”。但是,在发生了这么多演化后,梵语古老的原始形式又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复苏。在公元前300年前,梵语是政府公文使用的语言;在沙摩陀罗笈多占领印度之时,梵文也是宫廷语言和哲学家及学者的首选语言。被视为印度经典的《往世书》(Puranas),还有法律条文、《罗摩衍那》(Ramayana)和《摩诃婆罗多》(Mahabharata)的史诗故事,全都是用梵文撰写的。

  梵文的守护者是印度笈多社会受过教育的上层阶级婆罗门。佛教此时在印度盛行。佛教徒那时建造纪念碑、开凿石窟,在印度的自然景观中留下自己的印记。但梵文的主导地位表明,婆罗门至少在印度北部稳居于社会顶端。

  这就很难解释为什么笈多时代,这个由旃陀罗笈多开创并在沙摩陀罗笈多时期达到鼎盛的时代,经常被看作印度文化的“黄金时代”和“古典时期”。罗米拉·塔帕尔(Romila Thapar)指出,这两个术语都靠不住,因为这两个术语暗含着对整个历史框架的认知。“黄金时代”表示“生活的每种表现形式几乎都登峰造极”的状态,而“古典时期”则意味着一种文化达到了巅峰并开始衰落。要想判断这两种情形,历史学家首先要明确定义“登峰造极”和“巅峰”:印度史家把这两者定义为印度教和梵语的兴盛。以这两者为标准考量,笈多时代确实是黄金时代。

  笈多王朝其实算不上“印度教王朝”,因为“印度教”指的是后来更复杂的系统。他们建造印度教寺庙,用梵文题写铭文,但是他们也建造佛塔,供养佛教寺院。印度教和佛教这两个理解世界的宗教体系,在那时尚未互相为敌。而且沙摩陀罗笈多满足于名义上对边远地区的统治,没有迫切的政治需要来促使他推行严格的正统宗教。

  但笈多宫廷的官方语言是梵文,而且沙摩陀罗笈多在征服行动中也利用印度教,成功地让印度教仪式成为其皇权的工具。他觉得把自己的统治和辉煌历史结合起来是很有用的:过去代表着学问、荣耀和胜利。沙摩陀罗笈多的统治特点就是怀旧与保守。

  正如历史上许多怀旧和保守主义运动那样,沙摩陀罗笈多的统治建立在对过去的彻底误解之上。为记录其胜利所刻的铭文就是一个例子。阿育王的征战将孔雀王朝的疆域推到最广,但是他发起的战争却使成千上万的人死去(特别是在南方),一旦国家安定,他就陷入了深深的懊悔和遗憾。远离战争和胜利时,他把余生都用来追求美德和正义。作为忏悔的一部分,他在领土内的石柱上刻下了自己的罪行。“大肆屠杀、迫害和驱逐百姓是惨无人道的,”他哀叹道,“……我精神上背负着沉重的包袱。”

  沙摩陀罗笈多也想成为伟大的国王。他希望自己能像阿育王一样,于是把自己的种种功绩铭刻在标志着孔雀王朝帝王功绩的石柱上。但是他在使用石柱的时候,似乎还没理解石柱上原有的、当时仍依稀可辨的法敕。他无意中把自己的成就和荣耀刻在了阿育王的遗憾和忏悔旁边。

  沙摩陀罗笈多的死亡时间约在375年至380年间,随后发生了一场短暂的王位争夺战。当时铸造的硬币表明,王位先是传给了他的一个年纪较长的儿子拉玛笈多(Ramagupta)。两个世纪后,戏剧《德维旃陀罗笈多》(Devi-Chandra-gupta,只有几段保存下来了)表明,拉玛笈多想要杀死他那跟王国开创者同名的弟弟旃陀罗笈多。年轻的旃陀罗笈多大胆地进攻了西部的敌国塞迦,男扮女装混进了塞迦宫廷,暗杀了塞迦王。这一成就让他很受欢迎,因此拉玛笈多决定除掉他。发现这一秘密后,旃陀罗笈多怒火中烧,他冲入宫殿杀死了他的哥哥。

  约380年,他加冕为国王旃陀罗笈多二世。上任8年后,他把塞迦纳为笈多王朝的附属国。跟其曾祖父一样,他也撮合了一桩婚事:他的女儿波罗婆瓦蒂(Prabhavati)嫁给了德干沙漠西部伐迦陀迦的国王。这种间接策略使伐迦陀迦的部分领土归属于笈多帝国。他们结婚后不久,波罗婆瓦蒂的丈夫就去世了,她成了摄政的王太后,并在父亲的指导下统治着伐迦陀迦。旃陀罗笈多二世还统治着印度的另外两个区域,他自封为“超日王”(Vikramaditya),意为“非凡的太阳”,来纪念自己的新功绩。

  地图9-1 笈多王朝

  旃陀罗笈多二世像他的父亲一样,只求在名义上控制帝国的边远地区,并且拒绝推行严格的正统印度教。中国僧人法显为了取经和朝圣,曾在400年至412年间来到印度。他为这个自由放任政府带来的和平与繁荣景象惊叹不已:

  人民殷乐,无户籍官法,唯耕王地者乃输地利。欲去便去,欲住便住。王治不用刑罔。有罪者但罚其钱,随事轻重,虽复谋为恶逆,不过截右手而已。王之侍卫、左右皆有供禄。举国人民悉不杀生,不饮酒,不食葱蒜。

  法显在笈多王朝的都城华氏城时,对当地居民的财富和精神状态印象十分深刻:“民人富盛,竞行仁义。”他称旃陀罗笈多二世宫殿所在之城为“阿育王所治城”,并赞扬了旃陀罗笈多二世跟之前的国王一样弘扬佛教的做法。“赖此一人弘宣佛法。外道不能得加陵众僧。”旃陀罗笈多二世跟他父亲一样,把自己和光荣而神秘的历史联系在一起。

  旃陀罗笈多二世在位近40年。他在415年去世后,成为传奇人物:英明的超日王,众多英雄故事和神话歌曲的主人公。他留下的帝国,尽管核心领土比不上沙摩陀罗笈多在位时统治的范围广大,但他名义上控制了东南、西部和北部区域,帝国覆盖了次大陆除西南部以外的所有地区。这个帝国的统治未受挑战,并不推行正统宗教,也不需要忠诚的信仰——它是一个精神上的帝国。 世界史的故事(套装共6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