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世界史的故事(套装共6册)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世界史的故事(套装共6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04 大唐盛世

  622年至676年,唐朝与吐蕃、突厥作战,并试图兼并新罗王国,日本的大和王朝也参与了战事。

  到622年,中国的新皇帝唐高祖已与高句丽言和(结束了隋朝发动的漫长的流血冲突),并开始填补帝国国库的亏空(连年的战争以及运河的修建已掏空了国库)。尽管小规模叛乱频发,国家仍然动荡不安,但唐朝正试探性地寻找国家稳定之路。

  唐朝最大的难题来自北方的突厥人。突厥汗国的建立者伊利可汗逝世后,突厥人内乱不断,国家最终分裂为东西两个独立的汗国。

  东突厥汗国与唐朝相邻,有一段时间,唐高祖与可汗之间的关系相当不错。唐高祖的家庭在风俗习惯方面与突厥人并没有太大的区别。高祖在中国北方长大,那里混居着中国人和突厥人。他的母亲体内流着游牧民族的血液,他自己的儿子们也是被当成猎人和战士来培养的,比起儒家经书,他们对马匹和猎犬更感兴趣。

  但是后来,争强好胜的颉利可汗掌管了东突厥汗国。在颉利可汗之前的几十年里,东突厥平均大约每三年袭扰一次唐朝边境;而颉利可汗掌权之后,突厥人开始每隔两三个月就对中国北疆发动一次袭扰。624年,东突厥汗国的军队一路南下,渡过黄河后兵锋直抵豳州。唐朝军队惊慌失措;幸亏有二皇子李世民在军中坐镇,军队才没有四散奔逃。李世民打马而出,向颉利可汗及其侄突利可汗下战书,要求与他们二人单挑——这在中国汉族的皇子中是绝无仅有的——颉利可汗认为这说明李世民胜券在握。于是他开始怀疑手下有人与李世民勾结,这次决斗恐怕有诈。因此他拒绝应战。李世民凭借自己对突厥人习俗的了解,提出与突利可汗结拜,颉利可汗答应了。颉利可汗接受了巨额赔款并下令撤兵。

  唐朝的开国皇帝唐高祖没能继续统治多久。他终结了前朝荒淫无道的统治,但这一角色无法使他自然而然地成为当之无愧的、长期实行德治的天命所归之人。他的儿子李世民继承了唐高祖的皇位,在位统治20余年,令唐朝的统治名正言顺。

  李世民帮助父亲打下了天下,使唐高祖坐上皇位;在与突厥人的骁勇作战中,他又为自己赢得了手下的忠心。626年,他杀害了自己的兄长(可能出于自卫)——新成立的唐朝的皇太子——并要求父亲立他为太子。唐高祖应允了。几个月后,高祖退位,将皇位传给儿子李世民。李世民即唐太宗,唐朝的第二任皇帝。和他的父亲一样,他也通过暴力夺权,但他这种暴力没有那么明显,因为他的父亲决定不再挣扎,和平传位给他。

  他刚一当上皇帝,东突厥就再次入侵。李世民又开始领兵征战。“突厥所以扫其境内,直入渭滨,应是闻我国家初有内难,朕又新登九五,将谓不敢拒之,”他对其臣下说,“朕若闭门,虏必大掠,强弱之势,在今一举。朕故独出,以示轻之;又耀军容,使知必战。”

  事实上,唐朝驻扎在长安的兵力太少,是无法击败突厥人的,但唐太宗依然带着6名骑从来到渭河边(就在城北),指责颉利违背了早先的和平协定。随后,唐军相继而至,颉利可汗见唐军军容大盛,心生畏惧,请和而退。

  突厥人打道回府了。但唐太宗刚与颉利可汗结了盟,就努力煽动颉利的臣民举兵造反,其实这与他对待自己亲兄弟的态度并没有多大差别:有两个亲兄弟都为他所杀,成为他走向帝位的垫脚石。他还怂恿突利可汗发动政变。叔侄之间的内战始于629年,唐朝军队前往“助阵”,到630年,唐太宗已迫使颉利可汗流亡他乡,并接受了突利可汗的请降,被尊为“天可汗”。大唐帝国的版图迅速扩张——唐太宗再次彰显出了他对北方事务的熟悉,他让部落首领在大唐朝廷任职,成功得到了这些新臣民的拥戴。

  之后的近20年里,唐太宗治理的唐朝对内稳定,对外扩张。他倒并未做出多少伟大的创新,而是很好地沿袭并完善了隋朝时已初具规模的政府管理体系;他带领军队在北方、西北(在他新收服的东突厥臣民的帮助下,他在这里征服了西突厥汗国的东部领土)和西南都扩大了统治范围。他不相信学者,却相信和他一样懂得北方作战之法的人。唐朝诗人李白这样描写唐朝士兵:“边城儿,生年不读一字书,但知游猎夸轻趫。”

  在西南部,唐朝武将遇到了另一个开国之君。但他与唐太宗不同,唐太宗是在前人基础上使帝国发展壮大,而这位国君却是自己打下基业。他就是松赞干布,他居住的地方位于亚洲中部,地势很高,也就是我们所称的青藏高原。几千年前,吐蕃部落与中原人本属同源,但当中原人已经开始从事农耕和城镇建设时,吐蕃人还一直沿袭着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松赞干布的父亲囊日论赞是吐蕃一个部落的首领。大约629年,他去世的时候,已经试探着迈出了支配邻近部落的第一步,他的儿子,当时可能只有12岁的松赞干布,继承了他的赞普之位。

  地图4-1 7世纪的东方

  如同远在西方的法兰克人克洛维或阿尔泰山区的突厥人伊利可汗一样,松赞干布也开始致力于将各部落合而为一,缔造一个统一的王国。和大多数当上国王的部落首领一样,他选择对外征战,以此作为凝聚新领地的方式。630年之后,他征服了附近的部落,随后又在东北方向的青海湖畔与游牧部族吐谷浑开战,其目的可能是分散其他部落首领的注意,令他们忘掉自己已归他统治这个令人不快的事实。他派军队西至印度,东到唐朝边境,但他想的不只是征服领地,他还设法与邻邦结盟,在吐蕃历史上首次确立了外交政策。

  634年,他派遣使臣捎信给大唐朝廷:他想与唐朝皇家联姻。

  唐太宗对此不怎么感兴趣。在吐蕃,松赞干布是天纵奇才的政坛巨星,在不到一代人的时间里就令自己的臣民脱离了杂乱无章的部落体制,建成了一个统一的王国。但在唐朝帝王的眼里,他只是一个自命不凡的蛮族之王罢了。

  唐朝皇帝拒绝送公主西去和亲,于是松赞干布立即入侵唐朝西南边疆,也就是今天的四川地区。唐朝守军设法将他驱赶出境,但唐太宗还是对他的进攻能力感到惊讶,并决定对此人还是怀柔为宜。后来,他派了一个宗室女子文成公主西去吐蕃和亲,她与松赞干布于641年完婚。

  与文成公主一起到来的似乎还有些佛教僧侣、佛经,以及中原人的生活习惯,包括饮用茶和酒,以及夜观星象。她临行前还向唐太宗要求带去能工巧匠,这些中原来的能工巧匠教吐蕃人如何酿酒、造纸、养蚕,如何建磨坊磨面,以及中医治病救人的方法。中原文化渗透到了松赞干布的王国。印度文化也传入了吐蕃。文成公主建议她的丈夫派遣一位大臣前往印度北部,带回梵文佛经。吐蕃人以前没有文字,但到松赞干布统治结束时,吐蕃人已经有了以梵文为基础的吐蕃文字。

  松赞干布逝世于650年,他用一生的时间缔造了一个完整的国家。就像许多基于个人号召力建造的帝国一样,在他死后,吐蕃王国也开始动摇。他的继承人是他年幼的小孙子芒松芒赞,而王朝的实际掌权者是摄政王、丞相禄东赞。有一段时间,吐蕃不再对外扩张,也不再向外国派遣使节,矛盾的焦点再次集中于国内的权力斗争,以及佛教信徒与古老的游牧民族宗教信徒之间的冲突上来。

  松赞干布去世前一年,唐太宗也驾崩了。他的皇位继承人是他最喜欢的儿子李治,即唐高宗,此时高宗已成年,曾在父亲临终前斋戒哭泣。

  唐高宗登基称帝后不久,他的后宫新添了一位妃子。他将父皇的嫔妃武则天从太宗去世后被送去修行的佛教寺院中接了出来。显然,这两人暗通款曲已有多时。655年,唐高宗不顾群臣反对,废了他的原配王皇后,改立武则天为后,次年又立她4岁的儿子为储君。

  唐高宗在位前期,唐朝对外征战不断。西突厥汗国国内因争夺可汗之位爆发内战,657年,唐军行军至此,突袭了正在彼此交锋的可汗们。镇守西部边境的将领苏定方,在暴雪天集合部队,命令他们踏过深达半米的积雪袭击突厥。“虏恃雪,”他告诉士兵们说,“方止舍,谓我不能进,若纵使远遁,则莫能擒。”毫无防备的西突厥将士遭遇惨败,汗国领地成了唐朝的属国。

  如今,大唐疆域一路延伸到了波斯边界。然而,正在大唐统治空前鼎盛时,唐高宗却病倒了。当时的记载告诉我们,他患了严重的头痛病和晕眩症,有一段时间还丧失了视力。他可能是得了中风,他在体弱多病的时候,十分依赖聪慧过人、受过良好教育的武则天。他让她给他读奏折,并准许她以他的名义做出决定。

  朝鲜的新罗国使节到来之际正值武则天掌权,他们来大唐是寻求援助的。新罗国王武烈王仍统治着朝鲜半岛最强盛的王国,但他注意到,他的邻邦高句丽与百济已与日本的倭人建交,三国同盟的局势使他坐立不安。

  武则天同意派遣一支10余万人的大军,去帮助新罗对抗百济。在两国边界的黄山原一役中,百济军队惨遭重创。百济国王义慈王投降求和、束手就擒,沦为了唐朝的阶下囚,而非新罗的。武则天一直关注朝鲜半岛,唐朝向新罗派出援军,其实也是对朝鲜土地的一次试探。

  武烈王宣称自己是新罗和百济的国王,但百济叛军已经在组织抵抗了。黄山原战役的幸存者逃亡日本,被俘的百济国王有一个儿子早就住在那里了;几年前,他作为日本与百济联盟的人质来到了日本。

  在那里,他们请求大和王朝的皇太子中大兄皇子帮助他们夺回自己的国家。

  642年,日本女天皇皇极天皇在丈夫死后继承了皇位。她的儿子中大兄皇子时年16岁,也许更适合继位,但强大的苏我氏家族站在了皇极天皇身后,因为比起她那精力充沛的儿子,她较少主见,更易操纵。593年,苏我氏家族曾做过类似的事,让前任天皇的妻子继位,自己则在幕后操纵。现在,他们重复这种做法,让皇极成为第二个女天皇,也是第二个需要依靠苏我氏来掌权的人。

  中大兄皇子已经成年,足以掌权,他也有足够的雄心壮志反抗这一切。他没有责怪自己的母亲,而是把矛头直指苏我氏,开始制订计划,削弱他们的权势。他在与苏我氏敌对的中臣氏家族中找到了一名自愿与他联盟的重要成员,这个人就是中臣镰足。另外还有一个苏我氏本族的年轻人也对家族心怀不满。几人密谋暗杀苏我氏豪门中最有权势的成员,来摆脱苏我氏的影响。他们的首要目标是苏我入鹿,苏我入鹿与其父苏我虾夷曾是女天皇即位的幕后主使,父子二人通过控制天皇得到了最高的权力。

  此事密谋了好久才得以实行。645年,即乙巳年的6月12日,密谋有了结果。当日,朝鲜使臣要向天皇进赠礼品。苏我入鹿像往常一样佩剑上朝(据日本编年史《日本书纪》记载,他“为人多疑”),但中臣镰足早已雇好俳优,上演了一场精心编排的表演,说服他解除了武装。苏我入鹿一辈子生性多疑,但在他最需要怀疑的时候却轻信了他人;他哈哈大笑着解下了佩剑,进殿面见女天皇。19岁的中大兄皇子悄悄下令让皇宫禁卫封锁出入宫殿的12个入口。他把暗杀苏我入鹿的任务交给了密谋小组的其他三名成员,但当这三人站在大殿内,听着苏我入鹿的堂兄弟宣读朝鲜使臣的上表时,很显然,这三名剑客逐渐丧失了勇气。

  他们都不敢袭击刺杀目标,于是中大兄皇子飞身一跃,向苏我入鹿发出了第一击。这位受伤的政治家摇摇晃晃地走到女天皇面前,向她求饶;但皇极天皇只是起身离殿,走进了宫殿深处,这样她才能对发生的事情不闻不问。皇子的三个同伙随即采取行动,杀死了已经受伤的苏我入鹿。苏我入鹿的父亲苏我虾夷听到这个消息之后,自杀身亡。

  这次“乙巳之变”,给了苏我氏毁灭性的打击。但在随之而来的权力真空期,权力的洗牌却有些令人费解。当时转身而去的皇极天皇随即退位,但中大兄皇子并没有继承皇位。取而代之的是他的舅父——女天皇的弟弟。他继任天皇,称孝德天皇,在位统治9年。在他死后,皇极重登天皇之位,改称齐明天皇,自655年至661年又统治了一段时间。

  甚至在她死后,中大兄皇子也没有继任天皇,而是以皇太子名义称制。在他舅父和母亲统治期间,中大兄皇子在大和朝廷中行使着诸多权力。事实上,当百济幸存者第一次寻求帮助时,齐明天皇仍然在位,但答应支援的是中大兄皇子,他同意派遣日本战船参战,对抗新罗国的占领者。

  战争爆发之前,齐明天皇去世。此时,中大兄皇子实际统治着日本,但他再次拒绝继任天皇。他治而不统。后来人们才弄清楚,他这样做是因为相信大殿上的谋杀事件对他来说是一种亵渎。在天皇面前抛洒鲜血,会玷污抛洒之人。当初中大兄皇子联合三个同伙就是出于这个目的,因为如此才不会让他自己的双手染血。但同伙的胆怯迫使他只能亲自出手。

  然而,即使没有神圣的称号,中大兄皇子仍然担任着日本军队的总指挥官。日本舰队驶向百济,声称百济王子扶余丰才是百济的合法国王。此人原是流放外国的质子,现在成了傀儡。

  就在日本舰队抵达百济海岸前,新罗国王武烈王去世了。他的继承人文武王登基,发现自己面临着他国的入侵。但他进行反击的能力非常强。在与百济激战时,他就曾为父亲指挥一支水军。

  663年,百济——日本盟军以日本的中大兄皇子和百济王子扶余丰为首,与唐——新罗联军展开了白江口之战,战斗地点距三年前黄山原战役的所在地不远,唐——新罗联军大获全胜,中大兄皇子回到日本,加强防御,防止敌军入侵。扶余丰则逃到了高句丽。百济已无力回天。

  唐朝仍然向新罗增派援军,于是新罗又开始入侵高句丽。668年,高句丽遭受重创。扶余丰被俘后,就像之前的义慈王一样,也被送往唐朝,在历史记录中再也找不到他的消息。

  如今,文武王统治着整个朝鲜半岛。在唐朝的协助下,新罗获得了胜利。三国时期转换为统一新罗时期,这一阶段一直持续到935年。

  几乎就在同一时期,新罗与唐朝结盟开始变得对新罗国不利了。武则天原本就计划将唐朝的疆域一路延伸到朝鲜半岛,而不是将权力交给三个国王之一。现在,她的丈夫唐高宗身体康复了不少(尽管他余生常犯心脏病),夫妻二人将朝鲜半岛划为多个行政区,统归唐朝管辖。他们册封新罗文武王为大都督,行使唐朝的统治,并设立了“安东都护府”。

  文武王并不以此为喜,因为他突然发现原本帮助自己取胜的力量,自己如今却必须向其臣服。为了寻找一个解决困境的办法,他决定求助于高句丽的战士——就是那些几个月前还在与他作战的人,如今他们是仅剩的反唐朝统治的势力了。文武王的军队和高句丽的叛军缔结了新的联盟,共同抗击唐朝。

  在5年的时间内,之前的三个国家都有叛军在抗击唐朝的军队。676年,在汉江流域吃了一系列败仗之后,武则天和唐高宗决定把唐朝统治下的一大片土地让给文武王管理,并将安东都护府驻地向西北迁至位于朝鲜半岛之外的辽东城。

  唐朝的统治已扩展到突厥人的领土之内,进入青藏高原,但大和仍在唐朝的势力范围之外。而文武王的抵抗则意味着,一段时间内,统一新罗会从唐朝脱离。 世界史的故事(套装共6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