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世界史的故事(套装共6册)

35 英格兰的国王们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世界史的故事(套装共6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35 英格兰的国王们

  924年至1002年,英格兰和挪威两国各自统一在一个国王名下,挪威殖民者在格陵兰岛定居下来,“八字胡斯温”则将英格兰并入了他的北大西洋帝国。

  924年,在长达25年的征战之后,南英格兰国王、阿尔弗雷德大帝的儿子与继承人“长者爱德华”(Edward the Elder)终于取得了自己迄今为止最为辉煌的成就——迫使不列颠岛的西部和北部向他臣服。《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中这样写道:“威尔士各民族都请求他做他们的君主……苏格兰国王和苏格兰各民族也都选定他做自己的统治者和君主。(这样做的还有)……所有在诺森布里亚居住的人,包括英格兰人、丹麦人、挪威人和其他人。”

  爱德华当国王的时候不列颠岛尚未统一。诺森布里亚的最北端仍然不归他统治,威尔士和苏格兰虽向其臣服,似乎也只是每年缴纳岁贡而已。但他仍然可以理直气壮地宣称自己是第一个统治所有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国王。他从父亲阿尔弗雷德手中继承了威塞克斯,姐姐死后又得到了麦西亚的控制权。除了最北边丹麦人的王国之外,如今被称为英格兰的这个国家全都属于他。

  他曾按照过去的日耳曼习俗,下令将他治下的疆域分给他年龄最大的两个儿子。但这两个儿子有一个在“父亲死后过了几天”也死了(马姆斯伯里的威廉记录了他的死亡,但没有写明细节),另外一个儿子,埃塞尔斯坦(Athelstan),就成了唯一的国王。

  与他的父亲和祖父一样,埃塞尔斯坦也是戎马一生。他与对手争夺王位;他镇压那些不同意只有一个盎格鲁——撒克逊国王的贵族发起的叛乱;他必须重新征服试图从他的控制之下摆脱的威尔士和苏格兰;他还秘密接管了维京人位于丹麦法区北部的据点。伍斯特的约翰告诉我们:“最活力充沛、最光荣伟大的埃塞尔斯坦,全英格兰人的国王,举行盛大的婚礼,把妹妹嫁给了诺森布里亚的西特里克(Sihtric)国王。”西特里克是北方历史悠久的丹麦王国的统治者,此时已经年老,他于婚礼次年过世,埃塞尔斯坦遂打着妹妹的旗号入侵诺森布里亚,并将其据为己有。

  丹麦法区自此不复存在,他也顺利地开始清除那些一度遍布不列颠岛的独立的盎格鲁——撒克逊人王国所留下的最后一丝痕迹。936年,这个任务终于完成了,当时埃塞尔斯坦不知是在什么地方(有可能在英格兰东北部)跟诺森布里亚维京人、盎格鲁——撒克逊贵族(其中有5个在自己所辖的土地上称王)和苏格兰人的联军打了一场硬仗,对方的领军人物是苏格兰的长命国王,当时约60岁高龄的君士坦丁二世(Constantine II)。他在那里粉碎了对他霸权地位的反抗:“埃塞尔斯坦和他的王太弟埃德蒙(atheling Edmund)……杀死了5个王和7个伯爵,”伍斯特的约翰这样写道,“这是英格兰迄今为止最为血腥的一场战斗。”苏格兰国王君士坦丁二世在这场战斗中丧子,并被迫逃亡。这就是“布鲁南伯尔战役”(Battle of Brunanburh),战况如此惨烈,甚至在《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中都有一首诗是专门描写这场战役的:

  国王埃塞尔斯坦,勇士们的首领,

  人民的君主,和他的弟弟,

  王储埃德蒙,经布鲁南伯尔一役

  赢得终生的荣耀……北欧人的首领,

  被逼无奈,站在船头,

  带领残兵游勇,

  被击溃逃散……在这个岛上

  不曾有过更大的杀戮。 注释标题 Swanton, pp. 106, 108–109.

  经过这场胜利,整个英格兰第一次紧密团结在一位国王的统治之下。阿尔弗雷德大帝当的是威塞克斯国王;“长者爱德华”是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国王;而如今的埃塞尔斯坦则已是全英格兰人国王,而且还迫使威尔士国王和苏格兰国王都承认他的权力。他已经达到,并且超越了父亲和祖父的成就。马姆斯伯里的威廉写道:“他下定决心不让国人失望,不辜负他们的期望,把全英格兰都统一到了自己的统治之下。”

  三代人前赴后继、不懈征战才将争斗不休的英格兰统一到同一条边境线内,但压力太大,这道边境线绷得太紧,几乎立刻就又断开了。全英格兰人的国王埃塞尔斯坦死于939年,继位的是他18岁的同父异母兄弟“正义者埃德蒙”(Edmund the Just)。爱尔兰国王、都柏林的奥拉夫三世(Olaf Ⅲ)趁机入侵,并夺走了英格兰中部地区,埃德蒙直到942年奥拉夫死后才将其夺回。

  地图35-1 埃塞尔斯坦统一英格兰

  埃德蒙将这个国家重新统一起来之后又统治了短短4年时间。946年,他意外遇刺身亡。当时他正在主持一场纪念英国基督教创始人圣奥古斯丁的宴会,突然发现出席宴会的客人中有个是他以前在执行国王公务时曾判决其流放的盗贼。这显然激怒了他,于是他起身去捉那个盗贼,没想到对方掏出一把刀子,刺入他的胸膛。

  埃德蒙的卫兵迅速赶上前来,将罪犯乱刀砍死,但没过几个小时埃德蒙也死了。他年仅25岁,留下了一个6岁的儿子,但由于这孩子年纪太小,王位由埃德蒙的兄弟“软脚埃德雷德”(Edred Weak-Foot)占据。埃德雷德之所以得到这个绰号是由于他的健康状况通常都不怎么好。但他仍然保持了国家的完整,即使面对诺森布里亚的起义也没有乱了阵脚。“他几乎将起义军全部歼灭,”马姆斯伯里的威廉写道,“整个诺森布里亚饿殍遍野、血流满地。”955年,埃德雷德死于顽疾,将一个统一的国家留给了侄子。

  新任国王“美男子埃德威”(Edwy All-Fair)只有15岁,是个“轻浮的年轻人”,马姆斯伯里的威廉说:“他滥用自己的美貌,举止放荡……就在他加冕为国王的那一天,贵族们聚集一堂,大家都在讨论严肃紧急的国事,他却冲出会场……跳到床上情妇的怀中。”威廉补充说,英格兰主教邓斯坦(Dunstan)也出席了这次会议,他跟着国王进了卧室,把国王拖了回来,又与坎特伯雷大主教一道,迫使国王离开情妇,干点正事。

  这一过于早熟的行为或许只是谣传,不过埃德威的确很快就与邓斯坦和坎特伯雷大主教结下了梁子。他从小没有父亲,早就成了那些希望由他们自己执掌大权的朝中官员的傀儡。在他们的影响下,他剥夺了修道院的税赋收入,使修道院院长和修士们无力挑战王权。(马姆斯伯里的威廉愤怒地补充说:“他甚至连马姆斯伯里的女修道院也没有放过,此修道院已有270多年历史,却被他变成了神职人员的淫窟。”或许这就是他为什么如此厌恶埃德威的原因。)

  古老的盎格鲁——撒克逊王国的幽灵再次抬起头来。麦西亚和诺森布里亚的贵族们看到有机会在国王和教会双方面前重新伸张自己的权力,因此决定支持埃德威的弟弟——年龄更小、更容易控制的埃德加(Edgar)。他们公开支持埃德加与埃德威争夺国王之位。957年,在国王的位子上只坐了两年,埃德威就在格洛斯特(Gloucester)的一场战役中输给了弟弟及其支持者,结果两兄弟将王国一分为二:由14岁的埃德加统治泰晤士河以北地区,17岁的埃德威则统治南部。

  959年,19岁的埃德威去世,他弟弟埃德加成为全英格兰人唯一的国王。埃德加比兄长更有主见,他一登上王位,就开始走自己的路。他恢复了英格兰的修道院,授权修道院院长和修士们自主管理他们的土地。他下令:“他们在自己的领地将享有与我在朝中同样的自由和权力,赏罚由之。”他发布这道命令十分精明,让全英格兰所有的修道院院长和修士们都立刻站到国王这一边来,他们给了埃德加他所需要的支持,去削弱那些本想操纵他的贵族们的权力。到973年的时候,埃德加已完全控制了他的国家,并得到苏格兰国王和威尔士国王的宣誓效忠。

  此时他已在英格兰王位上坐了14年,但从未正式加冕。事实上,直到此时为止,英格兰的国王们还从未举行过加冕仪式。埃德加是第四位统治全英格兰的国王,但阿尔弗雷德的所有后代与他们的伟大祖先一样,都是作为武士进行统治的,只有紧握手中之剑,他们才能掌握权力。

  但埃德加已使教会成为自己的坚定盟友,从而赢得了一种比战争之神更为强大的力量来认可他为国王。邓斯坦现在已是坎特伯雷大主教了,他想出了一套正式的仪式来承认国王的统治权——这个加冕仪式在埃德加统治时期所有的史书中都有所描述。973年5月2日是圣灵降临节,这一天,30岁的埃德加得到祝福,被加冕为国王,得享无上荣光。《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中用一首盎格鲁——撒克逊诗歌记载了加冕礼这一盛事:

  今有埃德加,全英格兰人之王,

  在此古镇,行盛大集会

  被尊为国王……当此神圣之日,圣灵降临日,

  众皆欢喜。

  据我所闻,聚集过来的,有许多教士,

  还有许多皆为修士。 注释标题 John of Worcester, Chronicles, vol. 2, pp. 422–425; William of Malmesbury, pp. 239–241;Swanton, p. 118.

  在教会的支持下,埃德加以英格兰加冕国王的身份坐在王位上,他的国家既建立在战争胜利的基础上,又得到了宗教仪式的承认。

  两年后,他因急病猝死,继位者们发现,王冠正从他们手中溜走。北欧人要来了,这次,有一位国王指挥着他们。

  波罗的海以北民族的早期历史仅在一些英雄传奇中留有零星记载,保存并不完整。从这些零散的记载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些熟悉的故事:组织分散的部落逐渐统一起来,形成一个王国。

  到9世纪中期,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东南部由来自乌普兰地区(Uppland)的瑞典国王统治;半岛最南端、波罗的海中的岛屿和日德兰半岛(Jutland)则在丹麦人国王控制之下;

  半岛的西半部分是北方斯堪的纳维亚各部落的家乡,他们处于分裂和混乱之中的时间还要更长一些。870年前后,一片名叫西福尔(Vestfold)的沿海土地的统治权落入一个名叫哈拉尔(Harald)的男孩手中。开始是由他的叔父摄政,后来他自己执政,一共奋斗了60多年,最终将北方斯堪的纳维亚人统一起来。史诗《埃吉尔萨迦》(Egil’s Saga)中说:“哈拉尔国王发誓,在他成为挪威唯一的国王之前,不理发,不梳头,因此他也被称为‘乱发哈拉尔’(Harald Tangle-Hair)。”

  900年前后,在哈福斯峡湾战役(Battle of Havsfjord)中,“乱发哈拉尔”战胜了他最危险的敌人——挪威王子“长下巴索瑞尔”(Thorir Long-chin)和“有钱人考特维”(Kjotvi the Wealthy)——的军队,赢得了这场海战的胜利。“这是哈拉尔国王在挪威打的最后一仗,”《埃吉尔萨迦》中如此总结道,“之后他再也没有遇到过任何反抗,完全控制了挪威全国。”

  事实上,统一挪威花了哈拉尔漫长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即使是在统一之后,他对整个国家的统治也仍然是摇摇欲坠、争议不断的。西斯堪的纳维亚的土地上一片混乱、被鲜血浸染。由于国内战火不断,更多维京人离乡背井,到外面的世界去寻找新的家园:去英格兰和诺曼底的人更多了,也有不少人向西去,登上冰岛,加入自9世纪起就已在那里建立、并一直在努力奋斗的小殖民地。

  哈拉尔的个人生活对平息这趟浑水并没起什么作用。和他的征服欲望一样,他对肉体的欲望同样强烈,他有许多妻子和情妇,她们为他生下了十几个儿子。在他死后,大约是在10世纪40年代初期,被松散地统一起来的国家再次土崩瓦解,贵族和王子们彼此混战:贵族们想在自己的领地上夺取更大的权力,王子们则希望自己能成为统治挪威全境的下一任国王。

  哈拉尔最小的儿子“好人哈康”(Hakon the Good)最终在竞争中获胜。但得天下易,守天下难,为了守住国王之位,他必须奋力鏖战:他的哥哥、娶了丹麦国王“蓝牙哈拉尔”(Harald Bluetooth)的妹妹为妻的“血斧王埃里克”(Erik Bloodaxe),发动了一场耗时十几年的战争,与他争夺王冠。“血斧王埃里克”于940年前后对弟弟哈康宣战,但他那些如“群狼”般的儿子们却与丹麦的“蓝牙哈拉尔”结盟,继续内斗不休。

  “血斧王埃里克”的绰号来自他在战场上的彪炳战绩;哈康虽然也同样好战,却因为他信仰基督教而被称为“好人”。当时多数斯堪的纳维亚人仍然崇拜古老的神灵:有奥丁神与他的渡鸦、雷神索尔(Thor)与他致命的大锤,还有其他许多神灵。但哈康小时候曾在英格兰国王埃塞尔斯坦的宫廷生活过一段时间,他在那里接触到了基督教。“蓝牙哈拉尔”后来也成了一名基督徒,不过皈依基督教并未使这两个人遇到什么特别的不便。当个名义上的基督徒,只不过是使他们在与英格兰人和欧洲大陆上的商人打交道时更容易些而已。根据《埃吉尔萨迦》中的记载:“用手画十字,是当时在与基督徒打交道的商人和雇佣兵之间通行的一种做法。愿意画十字的人很容易在与基督徒或异教徒打成一片的同时,继续坚持自己喜欢的信仰。”

  但当“好人哈康”最终死在与侄子“灰袍哈拉尔”(Harald Greycloak)为敌的战场上时,基督教已强势来袭。“灰袍哈拉尔”是“血斧王埃里克”的儿子,但他本人已皈依了新兴的基督教,并在舅父“蓝牙哈拉尔”派来的丹麦军队的帮助下,夺取了挪威的王位。他很快就证明自己是一个特别狂热、特别积极的基督徒。12世纪的编年史家斯诺里·斯图鲁松(Snorri Sturluson)说:“为了让人民皈依基督教,他别无他法,只有不断拆掉寺院、毁掉祭品,因此树了许多敌人。”

  不幸的是,在“灰袍哈拉尔”对旧的宗教场所进行了一番大肆洗劫之后,紧接着到来的是严寒的冬季,庄稼歉收,渔业萧条。斯图鲁松写道:“举国上下都极度匮乏,远近乡邻皆无米下锅。”此时寒流突至,盛夏飘雪。“灰袍哈拉尔”越来越不得民心,民怨载道,这给了他的舅父“蓝牙哈拉尔”一个机会。

  “蓝牙哈拉尔”当时支持他外甥登上挪威王位并不是出于好心,其实他是希望能将挪威并入他自己的丹麦王国。随着“灰袍哈拉尔”日益失去民心,“蓝牙哈拉尔”与手下的一个贵族,“拉迪尔的哈康”(Hakon of Hladir),开始密谋行刺这位挪威国王。

  970年前后,行刺计划得以实现。“灰袍哈拉尔”被人出卖而死,“蓝牙哈拉尔”将挪威东部领土据为己有,并将挪威北方沿海的地区作为奖赏赐予了“拉迪尔的哈康”,但他没让哈康称王。就这样,丹麦和挪威的土地暂时都处于“蓝牙哈拉尔”的控制之下。在他的儿子、同时也是战争领导者的“八字胡斯温”(Sweyn Forkbeard)的帮助下,他牢牢地控制着这些地方。

  在之后10年的时间里,“蓝牙哈拉尔”的士兵和开拓者继续踏足西方和南方,将他的权力边界继续向外扩展。丹麦军队进攻了德意志边境,现在这里的统治者是“捕鸟者亨利”的儿子奥托。更多的侵略军向西方前进,再次来到英格兰,在这里,埃德加年仅十几岁的儿子埃塞尔雷德二世(Ethelred II)已经加冕为国王。挪威人“红发埃里克”(Eric the Red)则向西北航行,使斯堪的纳维亚人的势力越过冰岛,扩张到更远的陆地上。

  “红发埃里克”天生就爱惹麻烦,他曾因与另一个村民发生争执并最终杀害了这个村民而被迫离开挪威,来到冰岛的殖民地定居[根据13世纪的《红发埃里克萨迦》(Saga of Eirik the Red)中的记载,埃里克的追随者们“制造了一次滑坡”,把对方的农场埋了起来]。982年,他在冰岛又与一个邻居发生争吵,还杀害了那人的两个儿子。其他殖民者逼他离开冰岛,于是“红发埃里克”扬帆起航,到别处去寻找安身之处。

  经过3年的探索,他在冰岛以西800千米的一座大岛上安顿了下来。岛上没有人烟,这正适合他的个性,但他也有野心,想要在这里建立一个新的殖民地。由于埃里克生活的时期气候异常温暖,这个岛上有一部分海岸不会结冰,不过这里十分荒凉,沙质的土壤裸露在外。埃里克将其命名为格陵兰岛(Greenland,字面意思是绿地)。因为正像有关他的史诗中指出的那样,“如果这里有个好听的名字,那么人们就会闻名而来”。这个计策获得了一定的成功。殖民者们来了,虽然来得很慢。他们在斯堪的纳维亚的统治穿越北大西洋的中途,在这里建成了一个小小的前哨。

  而在挪威老家,上了年纪的“蓝牙哈拉尔”则死在了刀剑之下。他的儿子“八字胡斯温”原本希望父亲能将王国分一部分给他,但“蓝牙哈拉尔”一生戎马,可不是为了把王国拱手让给儿子的。但作为父亲的左膀右臂,斯温也有自己的舰队。于是他召集人马,向父亲的王位发起了挑战。986年,父子二人打了一场海战,“蓝牙哈拉尔”击退了儿子的舰队,但他也在战斗中受了重伤,过了几天就死了,于是“八字胡斯温”的追随者们将其拥上了王位。

  斯温继承了丹麦的王位,也随之继承了丹麦在挪威所控制的领土,以及(理论上)那位“拉迪尔的哈康”的效忠,开始统治北方沿海地区。为了进一步扩张领土,他加大了对英格兰的劫掠力度,年轻的英格兰国王埃塞尔雷德二世根本无力阻止他们。在马姆斯伯里的威廉的记录中,对这位国王无力保护子民的蔑视之情简直是透纸而出,他写道:“埃塞尔雷德占据着(而不是统治着)这个王国,他的一生开始时残暴,中途可怜,结尾可耻。”

  地图35-2 挪威势力的拓展

  丹麦人蹂躏着威塞克斯,他们将埃克塞特城付之一炬,还将肯特洗劫一空。身强力壮的英国男子战死沙场,种下的庄稼也惨遭践踏,英格兰深陷饥荒和危难之中。

  991年,东萨克森贵族布里特诺斯(Brihtnoth)率领大军对抗丹麦入侵者,结果他本人在莫尔登(Maldon)被杀,军队也被击溃。有人向埃塞尔雷德二世建议用钱收买入侵者,埃塞尔雷德听从了他们的意见,同意付给丹麦人4.5吨白银的赎金。

  “八字胡斯温”收下了人称“丹麦金”(Danegeld)的这笔钱,然后就撤退了。但没想到埃塞尔雷德二世的这个解决方案竟然弄巧成拙。斯温原本是打算征服不列颠岛的。据编年史家斯诺里·斯图鲁松所说,斯温在加冕礼上曾发誓说,“3年之内,必将率军前往英格兰,杀死埃塞尔雷德国王,夺取他的土地”。但现在他意识到可以源源不断地从英格兰人那里得到赎金,这样更加有利可图,因此他延长了自己定下的最后期限,觉得与其征服埃塞尔雷德,还不如让他来给自己的战争买单。994年,斯温又亲自打了回来,而且一路打到了伦敦。埃塞尔雷德再次花钱买他撤军,但这位英格兰国王从贵族那里筹集赎金的本事也几乎用尽了,而且大家都清楚,丹麦人还会回来。

  在此期间,斯温用英格兰的赎金来资助他征服挪威剩余领土的战争。994年末,“拉迪尔的哈康”过世,北部挪威的控制权落入“乱发哈拉尔”的曾孙奥拉夫·特里格瓦松(Olaf Tryggvason)的手中。“八字胡斯温”是一个十分强大的敌人,因此奥拉夫没能统治太长时间。1000年,奥拉夫的舰队在波罗的海西部海峡的斯沃尔德战役(Battle of Swold)中与斯温的舰队遭遇。挪威人的战舰一艘接一艘被击沉,最后奥拉夫国王孤零零地站在旗舰“长蛇号”(Long Serpent)的甲板上,身边被尸体环绕。“这么多人在‘长蛇号’上倒地而死,围栏内已是空无一人,”斯图鲁松写道,“‘八字胡斯温’的人从四面八方开始登船。”奥拉夫纵身跳海,从此再也没人见到过他。“八字胡斯温”得意扬扬,他宣布整个挪威都归他所有。

  有许多年的时间,都有传闻说奥拉夫将从大海深处返回,将挪威从丹麦统治者的手中解放出来。“关于国王奥拉夫,后来还有许多故事,”斯图鲁松总结道,“但是他再也没有回到他的挪威王国。”

  现在,“八字胡斯温”已经把挪威和丹麦都纳入了怀中,又开始回过头去对付英格兰了。

  英格兰的埃塞尔雷德二世如今已经30多岁了,自从当上国王起就一直忙着抵抗丹麦的入侵。为了争取诺曼人站在他这边与他共同对抗其远亲丹麦人,他提议两国结成强大的联盟:如果诺曼人肯派兵帮他打退丹麦人,他就迎娶诺曼底公爵“好人理查”(Richard the Good)的妹妹艾玛(Emma)。根据编年史家亨廷顿的亨利(Henry of Huntingdon)记载,这是“因为理查德是一位英勇的王子,无所不能,而英格兰国王深知自己和子民们的弱点,对于似乎近在眼前的灾祸感到万分忧虑。”

  埃塞尔雷德二世已经结过一次婚,生了4个儿子,因此艾玛与他婚后所生的孩子哪个也不太可能会继承英格兰的王位。但诺曼底公爵仍然愿意与英格兰结盟,因为这可以进一步证明他独立于西法兰克国王。于是,1002年,艾玛远嫁英格兰,并于婚礼之后被加冕为英格兰的王后。

  可是,即使有了诺曼人的增援,埃塞尔雷德能够召集的大军仍然不够强大,无法将丹麦人赶走,而且他也无法再筹集足够的赎金让他们撤军,战败和死亡的结局迫在眉睫。婚礼之后,他立刻陷入恐慌之中,因此下达了一个极端的命令:杀死所有在英格兰定居的丹麦人,无论男女老幼,一个不留。

  大屠杀在一天之内进行。1002年11月13日,国王遍布不列颠岛各地的手下对丹麦人大开杀戒。在牛津,丹麦人全家老小逃到圣弗莱丝史怀德(St. Frideswide)教堂里去,于是士兵们干脆将教堂连同里面的人一起放火烧掉。埃塞尔雷德后来写下这样的话为自己的行为辩护:“这个岛上如雨后春笋般四处涌现的丹麦人,全都像麦田里的野草一样,被一次最正义的行动铲除殆尽。”

  “八字胡斯温”本来就决意要征服英格兰了,这场大屠杀又给他提供了复仇的正当理由。马姆斯伯里的威廉坚持说,斯温那个嫁给了英格兰人的亲妹妹也在11月13日这天被杀了。很难说这是不是真的,但毫无疑问,斯温手下军人的许多亲属都死在了这场清洗之中,愤怒和野心使丹麦人的进攻更加猛烈。

  斯温继续进行这场深思熟虑、计划周详的战争。在之后10年的时间里,他派出大批军队前往英格兰。外敌入侵占用了埃塞尔雷德所有的时间,杀害了他的士兵,耗干了他的国库。周而复始,丹麦人先是拍马进攻,一顿烧杀抢掠,继而接受赎金,然后鸣金收兵。每一次,埃塞尔雷德似乎都希望丹麦金能让他们永远也不再来,但每一次,丹麦人都会回来。

  1013年,“八字胡斯温”本人亲自领兵来到英格兰的北部海岸,他已做好准备,要向英格兰国王发出最后一击。他的部队向南席卷整个英格兰,所到之处,英格兰人相继投降。当时埃塞尔雷德正躲在伦敦,当斯温逼近的时候,伦敦人紧闭城门。据《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中的记载:“伦敦人拒不投降,而是全力以赴,坚持对敌,因为国王埃塞尔雷德就在城里。”

  斯温已经控制了英格兰的其他地方,于是他暂时将伦敦放在一边,而是前往巴斯(Bath),这是英格兰国王第一次行加冕礼的地方。他在巴斯宣布自己为“英格兰国王”,要求所有英格兰人都予以承认。

  受到国王埃塞尔雷德二世鼓舞的伦敦城本是唯一坚持抵抗的地方,没想到“八字胡斯温”一去巴斯,埃塞尔雷德就趁机逃到怀特岛(Isle of Wight)上,妻子艾玛和她所生的两个儿子则被送回了诺曼底,到她哥哥“好人理查”公爵那里去了。身边没有了国王,伦敦人也失去了斗志。他们将贡品和抵押品送去巴斯,承认丹麦人为他们的统治者。

  “八字胡斯温”现在统治的是一个北大西洋帝国,疆域横跨波罗的海和北海。他作为英格兰国王在此地欢度圣诞。在维京大军登陆英格兰海岸一个半世纪之后,不列颠岛终于落入了斯堪的纳维亚统治者的手中。 世界史的故事(套装共6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