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帝国动荡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世界史的故事(套装共6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07 帝国动荡
643年至661年,穆斯林建立帝国,同时也遭遇了权力争斗、暗杀和社会动荡。
643年,穆斯林军队在哈里发欧麦尔的带领下不断征服新的土地,其扩张速度及幅度均为亚历山大大帝以来之最。然而,到644年,欧麦尔停下了迅速扩张的脚步,因为他在麦地那组织晨祷会时,被一名波斯战俘奴隶连刺了6刀。奴隶事后立刻自我了断;欧麦尔气息奄奄,几天后不治身亡,但这段时间足够他安排后事、传位给下一个继任者了。他没有自己挑选,而是任命麦加的6位圣门弟子组成协商会议,挑选下一任哈里发。
穆罕默德的堂弟和女婿阿里的支持者再次提议他为哈里发,但这一次,阿里又落选了。协商会议推选了穆罕默德的另一位老友奥斯曼(Uthman)接任,他和他们一样是麦加人,出身古莱什族。穆罕默德死后的几年里,阿里大部分时间都在和非古莱什族的穆斯林打交道,而协商会议却希望保持古莱什族掌权的地位。乌玛中的部落忠诚尚存。
作为哈里发,奥斯曼开始将扩张征服的土地建成一个类似中央集权帝国的国家。欧麦尔已经奠定了阿拉伯帝国的根基,这个帝国和罗马帝国一样,在同一面大旗下,汇聚了大量的土地和多种语言。但阿拉伯帝国是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迅速兴起的,没有历经数百年的洗礼,帝国并未充分同化,不能保证外来人口得到他们渴望享有的公民权——在伊斯兰教笼罩下,阿拉伯人也几乎没有时间适应帝国这个新事物。
艾布·伯克尔让新皈依的信徒去对抗外敌,如此形成的凝聚力并不算强。欧麦尔临终前,在整个帝国范围内实行一种等级制度——saqiba,即“伊斯兰教的优先级”,其依据是入教时间,让那些最早成为穆斯林的信徒享有最高的地位。
这种制度若能持续,坚守信念的信徒有朝一日就有希望掌权;长期对伊斯兰教的忠诚,可能成为联结新旧领地的纽带。不过,奥斯曼属于守旧派。他打算将全部征服区域都保持在古莱什族的严格控制之下——事实上,他要把它变成麦加的一面巨大的镜子,而这需要自上而下的管控。他将统治中心设在麦地那,任命总督赴帝国周边各地任职,管理当地事务;他本人则严密管理最重要的军政大员,亲自任免他们,并规定他们只对他本人负责。
在他的领导下,征战仍在持续。阿拉伯军队已占领亚历山大。如今,他们可以借助当地的海军,以加强本国的陆军实力。他们拥有了极其重要的新权力:海域使用权。
他们在沙漠里十分顽强,得以穿越莫克兰沙地,然而他们对海事全然无知。欧麦尔惧怕海洋,因而禁止军队走水路:“以赐予穆罕默德真理的真主之名,我永远不会让穆斯林下海。”在权力巅峰期,他这样写道。叙利亚的阿拉伯总督穆阿维叶(Muaniyah)曾恳求他改变主意,但他拒绝了。
另一方面,奥斯曼允许穆阿维叶组建海军,前提是只能招募志愿者担任水手。但从零开始组建海军是个缓慢的过程。俘获亚历山大舰队使阿拉伯人掌控海洋的能力向前跃进了好几十年。穆阿维叶成了阿拉伯海军舰队司令,他着手训练新军横渡地中海,向更远的目标航行。
同时,新上任的掌管埃及的阿拉伯人总督命令部下洗劫亚历山大,摧毁其城墙。他们另选了一座新城福斯塔特(Fostat,今开罗)作为新的首府。这是埃及新兴的势力,一个新的开始。一支地面部队自埃及向西,穿过利比亚的古罗马地区。他们止步于迦太基,但包括近海岸由罗马控制的和深入内陆非洲本土的城镇在内,所有的北非城镇都落入了阿拉伯人的统治。被征服的城镇向征服者敬献奴隶,阿拉伯人将埃及以西的所有北非土著均称为“柏柏尔人”(Berbers,非洲人从不将这个称呼用于自称),柏柏尔奴隶被强征进军队,军队规模日渐扩大。
到649年,穆阿维叶的海军整装待发。他派出一支由1700艘船组成的舰队下水,向西航行了一小段,停靠在塞浦路斯岛。塞浦路斯此时仍归拜占庭统治,但几乎立刻就陷落了。
这支新建的海军开始沿小亚细亚海岸向拜占庭各城市发动袭击。同时,一支强大的地面军队经亚美尼亚向高加索山脉进军,力图绕过黑海,自北向南占领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一直是扩张战争的最终目标。即使是征服北非,最终也是为了将阿拉伯军队带到新罗马城下。“只有穿过西班牙,才能攻占君士坦丁堡。”奥斯曼告诉他手下的将领们。
但绕道黑海的企图最终失败;可萨人开始反击,阻碍了意图穿越的阿拉伯军队。
在此期间,萨珊波斯国王伊嗣俟三世一直潜逃,他被身后的阿拉伯士兵追着一路向东逃窜,但仍然自称是波斯剩余领土的统治者。整个7世纪40年代,他似乎一直躲在法尔斯(Fars),领导着小规模的抵抗运动。直到40年代末,奥斯曼调派一队人马,才镇压了抵抗运动。士兵们追击伊嗣俟向北进入基尔曼(Kirman),但阿拉伯军队遭遇了暴风雪,天寒地冻,寸步难行。“积雪足有矛枪那么高。”泰伯里说。最终,只有指挥官本人、一名士兵和一个奴隶女孩活了下来。女孩能幸存,是因为她的主人剖开骆驼的肚子,把她包在里面取暖。
伊嗣俟显然打算继续抵抗,但他并没有预料到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他来到离阿拉伯边境更远一点的地方锡斯坦(Sistan),在这里,他下令总督上交去年未交的税款。总督愤怒拒绝,伊嗣俟无奈北上来到呼罗珊,这里也许是他唯一能够据而防守、御寒过冬的地方。
不过,与他随行的还有宫廷里的各种人员——约4000名大臣、无家可归的官员、宫殿侍从以及他们的家眷。一个与以前的贸易伙伴断绝了往来的山区省份,是无法养活这么多闲散人员的。呼罗珊总督没有拒绝让国王留下,但他雇了几个杀手,打算杀掉他。受雇的杀手在半夜抵达,解决了伊嗣俟的贴身侍卫。国王本人则向东逃跑,与一名石匠一起躲在了穆尔加布河(Murghab)岸边。当他疲惫得要入睡之际,石匠杀死了他,将尸体扔进了河里。
伊嗣俟三世的国家已经不复存在,现在,他本人也死在了复国的路上。随着他的去世,中世纪的萨珊波斯国家彻底灭亡。波斯帝国已成过往。
奥斯曼把自己占领的土地变成一个国家的尝试如今陷入了低迷期。
在他担任哈里发的前6年,即644年至650年,他致力于对外征服,一切进展顺利,但后6年的形势却越来越困难了。据记录他统治历史的阿拉伯历史学家的说法,他命运的转折点是丢失先知的图章戒指一事。这枚戒指是银制品,上面刻有“穆罕默德,真主的使者”的字样,曾被穆罕默德用来封缄其与非阿拉伯人的往来书信。根据泰伯里所说,穆罕默德把戒指传给艾布·伯克尔后,伯克尔又继续传给欧麦尔,最后传到了奥斯曼手中。有一天,奥斯曼坐在麦地那的井沿上:
他开始摆弄戒指,拿它绕着手指转来转去。突然戒指从他的手上滑落,掉进了井里。他们找啊找啊,甚至抽干了井水寻找戒指,但还是一无所获……他绝望地寻找图章戒指的同时,又定制了一个形状和款式类似的戒指,材质也是银的,完全符合他的要求。上面仍然刻有“穆罕默德,上帝的使者”的字样。然后,奥斯曼就将它戴在了手指上,直到去世。 注释标题 al-Tabari, History, vol. 15, p. 63.
这个故事说明,奥斯曼作为先知继任者的合法性不仅遭到了质疑,甚至最终被证明是个幻觉。
此时他面临重重困难。他已经无法阻止被征服的波斯城市的不断反抗,而且适应沙漠环境的阿拉伯军队不擅在波斯各省的山地作战。在那里,波斯贵族继续存在,波斯的宗教、语言和习俗保留了下来,没有受到什么干涉。在西部征服的土地上,并未形成任何形式的统一帝国,反而是沿着北非海岸,存在着分散的、高度固化的阿拉伯势力,而且这些飞地之间的通信需求也要求阿拉伯军队继续征服,将飞地周遭的土地也夺到手中。
地图7-1 阿拉伯帝国的扩张
奥斯曼希望他的帝国不是仅仅建立在刀剑之上,为此,他做出了努力。他已经开始收集穆罕默德所有教义的权威版本。先知没有亲自动笔写,他的启示都是口口相传,由信徒们记录下来的,有时记载的形式多种多样。随着帝国的不断扩张,地理位置上相隔甚远的穆斯林们也开始编纂各自的版本,它们彼此并不一致,奥斯曼也知道,倘若没有一本统一的圣书,帝国领土的扩张就可能破坏领土内教众的伊斯兰身份认同。
但是,这件事情需要耗费时间,也需要有一定程度的和平才能完成。《古兰经》的权威版本完成后,还必须将其复制,然后带到帝国边缘地区——有一半时间,这些书因战事无法运达。
民众对奥斯曼统治的不满日益增加。边远的占领区时常爆发起义。奥斯曼送信给各地总督,称他们应该“对其治下的人民保持严格管理”并“借助各种活动约束民众”,这样才能避免招惹麻烦。而这样一来,事情反而变得更糟了。拜占庭、波斯,甚至是法兰克人的几个王国都不排斥强权,但奥斯曼应该只是一个穆斯林,大家彼此都是兄弟,他不应该是个国王。654年,据泰伯里说,奥斯曼的敌人互通书信,计划聚集起来,抗议他行为失当。
实际起义先在库法城(Kufa)发动,该城位于幼发拉底河西岸。它是阿拉伯人为攻占波斯而建立的军事总部,后来发展成一个熙熙攘攘的穆斯林大城市。阿拉伯人从世界各地的阿拉伯国家迁来此处。然而按照奥斯曼的政策,只有古莱什族人能得到提拔[而且奥斯曼特别偏爱他的本家氏族——倭马亚家族(Banu Umayya)的族人]。当奥斯曼下令将全城所有盈余收入拨给麦地那,供那里的阿拉伯人使用时,民怨进一步加深。
此时,穆罕默德的女婿阿里·伊本·阿布·塔利卜又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中,他受一群心怀不满的穆斯林委派,替他们去与奥斯曼交涉。他和奥斯曼一样,也在麦地那,这里是奥斯曼所倚重的高度集权的政府所在地。双方争论的焦点在于,奥斯曼任命他的亲戚,一位埃米尔在库法城政府担任要职,这个人很不受欢迎。“我就是偏爱亲戚,”奥斯曼厉声道,“这又有什么不对的呢?”阿里回答道:“你对亲戚太好了,总是对他们言听计从。”“他们也是你的亲戚。”奥斯曼说。但阿里反驳道:“他们和我关系很近,这并不假,但其他人身上才有美德。”
阿里仍然替那些被剥夺了公民权的人发言。一年后,也就是655年,库法民众罢免了这个不受欢迎的地方官。阿拉伯叛军从库法出发,向麦地那挺进,包围了奥斯曼的住所。麦地那人也加入叛军的行列,因为他们苦恼于奥斯曼对本家倭马亚氏族的偏爱。
奥斯曼请求阿里·伊本·阿布·塔利卜代他向民众求情。阿里与奥斯曼一番恳谈后,同意知会大家,3日之内,奥斯曼将秉行“正义,无论正义针对的是他自己还是其他人,他将惩罚一切被大家憎恶的行径,解决大家所有的诉求”。
随后,他起草了一份文件……给了奥斯曼3天的宽限期,以根除一切不公正的行径,罢免所有他们不认可的地方官员……阿里让带头的迁士和辅士共同见证了这份文件。就这样,叛军调转方向,撤军了,等着他履行随意许下的承诺。然而奥斯曼却开始集合军队备战……3天过去了,他没有改变任何民众反感的行为,也没有罢免任何官员,民众再次起义反抗。 注释标题 Ibid., pp. 188–189.
奥斯曼的敌人包围了他的家,打算杀了他。统治期间,他不是作为真主的先知,而是作为信众的首领进行统治的,尽管他声称自己的权力来自真主的授意,但信众的支持才是决定他的统治地位的终极力量。然而,他已经失去了这种支持。
他站在自家的围墙上,警告杀手:“你们要是杀了我,将会永远不能和大家一同祷告,真主也不会消除你们彼此之间的纷争。”他们回答说:“你原本是称职的,但后来你变了。”说完,他们闯进他家,像手握长矛一样握着铁箭刺死了他。
奥斯曼的尸体并没有依穆斯林习俗被立即掩埋,而是被扔进庭院,曝尸三日。他的家人不得不恳求阿里(他成了城市的实际统治者),取回尸体。后来,奥斯曼被葬在一个犹太人的公墓里。没有一个穆斯林墓地愿意安放他。
没过多久,阿里的支持者们,包括叛军和非倭马亚氏族的许多古莱什族人集会一堂,宣布阿里为下一任哈里发。他肯定早就料到了这一天的到来。然而,他犹豫了。另一种抗议声响起,声音强而有力——这是阿伊莎的声音,她是先知的遗孀,也是第一任哈里发艾布·伯克尔的女儿。她坚持认为阿里无权统治,整个穆斯林社会(目前十分分散)的领导权应该归于与穆罕默德本人有血缘关系的倭马亚氏族。
阿里发现自己处境尴尬。他不怎么想与先知的妻子起冲突。另一方面,她的说法也不是无懈可击。倭马亚氏族与穆罕默德有关系,但关系疏远:倭马亚氏族和穆罕默德的嫡系氏族哈希姆氏族有一个共同的祖先。而阿里却是哈希姆族人。他不仅是穆罕默德的女婿,也是他的堂弟;他的儿子哈桑(Hasan)是先知的外孙,是穆罕默德的女儿法蒂玛的孩子。
然而,众所周知,阿里无意代表两个氏族所属的古莱什族,进而让这个大氏族继续独霸大权。阿伊莎坚称奥斯曼的氏族,而非穆罕默德的嫡系氏族,是伊斯兰帝国的“皇室家族”,她努力想把权力留在自己的氏族手中。
最终,阿里决定接受哈里发的头衔。后来,他把自己的决定写信告知了同为穆斯林的埃及总督:“简直无法想象,阿拉伯人会从神圣先知的家族和后代那里夺取哈里发的位置,而且他们居然会把外人当作哈里发来宣誓效忠。在每一个阶段,我一直让自己在霸权和强权政治的斗争中保持超然的态度,直到我发现异端分子已明目张胆地采取了异端和分裂行径,正试图削弱并破坏我们神圣先知所宣扬的宗教教义。”他认为,在倭马亚氏族中设立哈里发一职将使氏族明确政治地位,破坏其与穆罕默德及其使命的密切联系。
然而,为了防止发生这样的事情,他被迫战斗。阿伊莎及其支持者早就离开了麦地那,前往位于波斯湾岬角处的巴士拉(Basra),他们希望在那里召集更多事业上的支持者。阿里集结士兵,紧随其后。656年12月,上任半年后,阿里在骆驼之战中与敌人在巴士拉城墙外相遇。更多的阿拉伯人从库法赶来增援他,他速战速决,大获全胜。阿伊莎的支持者都死了,她无奈之下,只得退出公共视野。
然而这场争夺哈里发之位的首场战役打响了教派内战——菲特纳(Fitna),这是一场“考验”。阿里将哈里发驻地从麦地那搬到了库法;库法更接近这个新征服帝国的中心,而且是他的坚强后盾。他派遣支持他的新总督去接管反叛省份的管理事务。但是前任总督中有一位拒绝让位。他就是穆阿维叶,阿拉伯海军的创始人,他仍然担任叙利亚总督,奥斯曼是他的表兄。他不愿让位,威胁称要反击,除非将杀害奥斯曼的凶手处以死刑。
尽管阿里并没有直接参与流血事件,但疑犯却是他的一些铁杆支持者,处决他们是不可能的。他无视穆阿维叶的提议,回信指责穆阿维叶所寻求的所谓正义都是为自己谋取私利,甚至说穆阿维叶当初皈依伊斯兰教也是出于同样的目的:
当你看到阿拉伯半岛所有的大人物都信奉伊斯兰教,并聚集在先知的旗下时,你也加入其中……真主保佑,我太了解你了,不屑与你争论或给你建议。背教与贪婪在你脑海中早已根深蒂固,你心智紊乱,不能区分到底什么是对你好的,什么不是……你也写过许多有关杀害哈里发奥斯曼的凶手的事情。你应该做的是像其他人一样宣誓效忠于我,案件则应提交法庭审理,然后,我会根据神圣的《古兰经》的教义做出审判。 注释标题 al-Radi, “A Reply to Mu’awiya’s Letter.”
穆阿维叶根本无意发誓效忠。两人往来书信的言辞越来越激烈(“我收到你的来信,”阿里写道,“我认为信里全是愚蠢至极的胡言乱语。”),到最后,两人之间的问题显然只有通过武力对抗才能解决了。
657年7月,两人各领一支军队,在幼发拉底河上游相遇。两位指挥官似乎都不太愿意让两伙穆斯林交战。“不要主动出战,”阿里告诉他的手下,“让他们先动手,降兵就不要再打了。”战斗真正打响之后,拖了3天,也没有分出胜负。最后,穆阿维叶的部队撤退,将《古兰经》的书页扎在长矛的矛尖上,他们坚持认为双方头领应依据伊斯兰律法解决他们的分歧。阿里的士兵也同意这一点,双方停战是必然的。
双方通过形形色色的中间人进行了谈判,然而谈了许久,双方都不满意。最终,阿里保留了哈里发的头衔,在库法执政;穆阿维叶则留在叙利亚,没有头衔但独立执政。实际上,帝国已经分裂,它由一位哈里发统治的说法只是一个权宜的神话。
阿里担任哈里发期间,依然麻烦不断。奥斯曼遭谋杀一事使他的阵营里始终流动着一股负罪感的暗流。658年,他的军队中有一部分人叛离,他们指责阿里不公,借口是他没有为奥斯曼的死报仇。他的不公正导致他颁布的法令没有人遵守,不白之冤的存在意味着他无法作为真正的哈里发进行统治。
阿里起初试图对这些叛乱分子进行仲裁,他的其他的部队称叛乱分子为“脱离派”(kharijis)。随后他又向他们发动了攻击。但他除不掉他们,仍然效忠于他的士兵们渐渐厌恶了不断的同胞相残。他的势力逐渐遭到削弱。
661年,一名“脱离派”刺客在阿里的营地中将阿里刺杀。他余下的支持者试图推举他的儿子哈桑(先知的外孙)继任哈里发。但选择站在穆阿维叶一边的阿拉伯人多得多。哈桑当时已经是个年近40岁的成年人了,并不想自己找死,于是他同意与穆阿维叶(及其6万大军)达成和解。他愿意在麦地那安然退隐;作为回报,穆阿维叶承诺,如果自己死在哈桑前边,就将哈里发之位传回给哈桑。
这场伊斯兰内战结束了,倭马亚氏族大权在握:穆阿维叶是先知穆罕默德之后的第五任哈里发,他是倭马亚族人。但像他的前任一样,他也被迫不断与那些憎恶他掌权的叛军作战。
伊斯兰帝国曾一度以信众社群为中心,如今开始变得越来越像其他中世纪帝国:民众处于统治者的控制之下,其中有些人不断制造叛乱,高层不断争权夺利,整个国家始终有四分五裂的趋势。通过派遣第一批阿拉伯战士对外作战,艾布·伯克尔维持住了乌玛的统一。然而,胜利和征服已经开始从内部对其造成破坏了。 世界史的故事(套装共6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