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明朝撤军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世界史的故事(套装共6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39 明朝撤军
1405年至1455年,北方的蒙古和南方的大越归顺明朝,巨船驶向西方,但胜利和远征突然终结。
明朝是在严厉的洪武帝的领导下建立的。在他的掌控下,这个国家内部的运作方式完全改变,敌对力量被无情地杀戮,元朝的残余势力被彻底地击败。
被推翻的元朝势力逃到北方,蜷缩到原来蒙古的哈拉和林,但事实证明,这个神圣之地也并不安全。明朝的军队一直打到这里,洗劫并烧毁了这个地方,还俘虏了7万人。已故的元朝开国皇帝忽必烈的远亲们,争相自称是元朝皇帝。但随着蒙古的中心被侵犯,元朝这个名号失去了它最后的凝聚力。蒙古东北部是元朝最后一块领地,北部的蒙古人分裂了出去,而西部的蒙古人则恢复了他们旧时的部落身份。其中四个部落都加入了一个叫作瓦剌的联盟。
瓦剌和明朝都不确定双方边界该从哪里开始算起,以及草原上游牧民族的居住地该在哪里终结,这使得边境战争变得复杂。洪武帝生性谨慎,对于发动不必要的战争非常小心。但他同样强烈地意识到(几乎到了一种病态的程度),在中原王朝和“夷狄”之间存在界线,虽然他也搞不清楚这种界线该在哪里划定。洪武帝在出兵北伐时所颁布的檄文中写道:“元以北狄入主中国,……夷狄何得而治哉!予恐中土久污膻腥,生民扰扰,故率群雄奋力廓清,志在逐胡虏……雪中国之耻。”在其统治时期,他在北边修筑长城,以巩固边防。
洪武帝有许多儿子,但其长子,也就是太子,先于他离世。所以他选择了太子的儿子建文帝来继承他。洪武帝的孙子在南京登基后,洪武帝的第四个儿子燕王朱棣谋反。接下来的内战延续了3年多。1402年,朱棣率兵进入南京,年轻的建文帝烧毁了皇宫。据说建文帝葬身于这场大火,但后来在他叔叔朱棣统治期间,一直有他现身的流言。
朱棣改年号为“永乐”,下令从明朝的官修史书中删去关于他侄子短暂统治的记载。像他专制的父亲一样,他开展大清洗运动,迅速地镇压了一切可能的起义,处死了数以万计的建文帝的支持者(或疑似支持者)。建文帝的翰林学士方孝孺拒绝承认新的永乐皇帝的合法性,被判磔刑,即把人割成几块,而且行刑时间长达3天。
之前的洪武帝是在陆地上征战,而永乐帝则将眼光放在了海上。
1405年至1422年间,他先后六次命令巨大的船队从中国海岸起航,向西方进发。它们首先到达了印度,接着是南亚海岸、僧伽罗、马尔代夫、麦加,最终到达了非洲大陆的东岸。这些船队的指挥官是大太监郑和。地理学家马欢在郑和第四、第六、第七次航行中随行,并做了航行记录。
马欢记录了沿途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风景以及饮食。但这并不是探索未知世界的航行。郑和的“宝船”上载满了配备武器的明朝士兵。他的使命是向所遇到的每位国王征集贡品并使其归顺明朝。他的任务是炫耀国力,而不是施展外交手段:“及临外邦,番王之不恭者,生擒之,”他这样概括自己得到的指令,“蛮寇之侵掠者,剿灭之。由是海道清宁。”他有武器装备来支持自己的宏图伟志——数十艘巨船、数千门装在甲板上的青铜大炮和数万名明朝海军。郑和率领舰队向越来越远的地方航行,而永乐帝五次亲征漠北。皇帝在北方打仗,郑和在向西方航行,而另一支明朝军队被派往南方。
这支南征的军队多达数十万人,表面上是去恢复越南陈朝的王权,除掉夺权的胡朝统治者的。这个动机很合理、高尚。根据儒家学说,这是一场“义战”,旨在恢复正确的秩序。永乐帝下诏曰:“安南皆朕赤子,惟黎季犛父子首恶必诛,他胁从者释之。罪人既得,立陈氏子孙贤者。”
明朝士兵们摧毁了胡朝的力量——胡朝的都城于1407年被占领,夺权的胡朝国王和他的儿子被打成阶下囚。永乐帝不愿意让出这个地方的控制权,不仅没有撤兵,还派人来管理这个国家,吞并了这里,把它正式列为明朝的一个承宣布政使司。他把这个地方重新命名为交趾。这个名字从汉朝起就指这片土地。
明朝时,中国再次统治越南20年。永乐帝对这次征服感到满意。他获得了25万多头大象、马匹和牛,约9000艘船,以及将近1400万石(约合90万吨)粮食。
同时,北方的征战还在继续。最后一次征战漠北结束时,永乐帝把明朝的疆域一直推进到了黑龙江。永乐帝还扩大了明朝军队的规模,从他统治初期的大约数十万发展到最终将近150万。他开始大规模修缮北方的长城。他宣布将曾经的元大都作为自己的都城,将其改名为北京顺天府。这里拥有巨大的新皇宫,这是一座修建了十几年的城中城,名叫紫禁城,仅供皇帝以及皇室家族使用。
地图39-1 永乐年间的航海活动
所有这一切花费了大量钱财。
1418年,朝廷的支出开始节制,因为交趾地方豪绅黎利(他还有两个哥哥)开始组建军事力量,抵抗明朝。最初,他选择将重心放在恢复旧的王朝,即灭亡的陈氏王朝上。他挑选了一位性情温和的陈氏家族的领袖,宣称他将帮这位陈氏家族成员重登王位。
但是不久,他就亲自领导叛乱,自称大越的平定王。黎利有一位得力大将军,名叫阮廌,他召集了越南的乡野之士来支持黎利的事业。阮廌接受过良好教育,计谋颇多。据说他曾走入森林,用动物脂肪在数百片树叶上写“黎利为君,阮廌为臣”。蚂蚁吃掉了动物脂肪之后,树叶上的那句话看起来就像是打了孔的信一样。在那些没有受过教育的乡下人看来,这是非常神奇的预言。
有了农民的支持后,黎利和阮廌发动了游击战,这是两军交战时弱方采用的策略。越来越多的明朝军队被拖进了越南的丛林中,一营接一营地被埋伏的游击队歼灭。10年间,越南战场消耗了大批明朝军队。
当这一切正在进行时,永乐帝还在继续浪费钱财修整都城。1421年,来自巴格达的一位外交大使参观了明朝的都城。他参加了一场皇家盛宴,共有上千道不同的菜品:“鹅肉、其他家禽的肉、烤肉、鲜果和干果……榛子、红枣、核桃、板栗、柠檬、用醋腌制的大蒜和洋葱……以及各种酒品饮料。”到场的外交官们被要求在皇帝面前行五拜三叩之礼,如此,他们就会被赐予白银、武器、鹰、马等丰厚的礼物。
永乐帝没能活着看到他的扩张和奢华生活所带来的恶果。1424年,他在北征回师途中驾崩。他的儿子洪熙帝继位。洪熙帝在位不到一年,死后将江山交给儿子宣德帝。
宣德帝并不怯懦。当他还是一个青年时,他就随同祖父一起在北方征战。他计划着继续跟瓦剌作战。但是面对紧缩的财政以及南方无休止的战争,他选择将明朝的人力和物力资源根据轻重缓急重新配置——停止下西洋,并从棘手的越南战争中撤军。他在朝廷上说:“交趾无岁不用兵,一方生灵遭杀已多,中国之人亦疲于奔走甚矣。”朝臣们意见不一,一半反对从越南撤军,认为这是国力衰弱的危险信号,而另一半指出,越南一直是个问题,历来没有哪个王朝能够不费吹灰之力控制它。
当他们犹豫不决的时候,黎利带兵发动了一系列袭击。到了1427年,至少9万明朝士兵已经死在了越南丛林战中。
于是,宣德帝宣布停战。明朝撤军。黎利得胜,建立了一个独立的大越政权。他是这个新王朝后黎朝的第一个皇帝,即黎太祖。这个王朝的统治一直持续到18世纪。1433年,明朝最后一支下西洋的船队回国。那些船再也没有离开过明朝港口。
宣德帝尽力重新专注于北方战场,但是瓦剌人还是取得了越来越多的胜利。
瓦剌新可汗也先非常擅长团结众人,周围越来越多的蒙古部落以及小的国家臣服于他。而此时的明朝则缺少一个合格的领袖。谨慎的宣德帝在位仅10年就驾崩了,将皇位留给了他8岁的儿子正统帝。整个国家都被控制在这个孩子的顾命大臣手中。他们在政策上存有分歧,而瓦剌早就有条不紊地大举推进到明朝的边境上。明朝皇帝疯狂加固的长城以及内地的一系列新屏障——“内长城”——对防御瓦剌根本不起什么作用。1448年,年轻的皇帝长到21岁时,也先的军队已经推进到了离明朝都城大约300千米的地方了。
1449年,在大太监王振的建议下,正统帝同意亲征瓦剌。顾命大臣们又一次在战略上起了分歧。一个反对者委婉地提出:“天子至尊而躬履险地。臣等至愚,以为不可。”这些措辞表明,正统帝不善于接受批评。他的行动表明,他妄想着一次辉煌的胜利。在炙热的8月,正统帝带着50万军队从北京出发。
接近瓦剌的阵线时,他们遇到了大量没有掩埋的明朝士兵的尸体,他们是两周前瓦剌对附近的大同要塞发动袭击时的牺牲者。但是这里没有瓦剌军队的痕迹。在这片异常空旷的土地上,高高地堆放着大量尸体。受到惊吓的皇帝决定掉头返回京城。
但为时已晚。也先已经悄悄包围了明朝军队,切断了他们的退路,并在农历八月收紧了包围圈。明朝军队在土木堡扎营时,瓦剌军突然出现,放乱箭杀死明军数千人,接着他们踩着尸体前进,冲散了剩余的明军。太监王振死于这场战役,可能是被愤怒慌乱的自己人击杀。正统帝意识到战败难免,干脆坐在地上安静地等着被俘虏。
也先向北京送信,勒索巨额赎金。他预想明朝会爽快地交纳赎金赎回他们的皇帝。然而,北京的朝廷只是遥尊被俘的正统帝为太上皇,而他的弟弟登上了宝座,成为新皇帝。
后来,烦躁的也先把年轻的太上皇释放了。他可能希望自己的仁慈能够换来未来他在北京的一个立足点。正统帝返回都城,却发现弟弟对于自己的回归并不高兴,而子民也无意支持他恢复统治。他被软禁了7年后,于1457年通过政变复辟,第二次称帝,改元“天顺”。
1464年,天顺帝驾崩后,明朝也大势已去。
野心勃勃的军事行动、大规模的航海活动以及在国际上的外交活动,都慢慢收场了。瓦剌的威胁逐渐减小。1454年,在部落争夺联盟统治权的斗争中,也先被部下谋杀。瓦剌对明朝北方边境发动的大规模袭击终止了。但是明朝皇帝没有试图夺回失地。没有新的进攻计划,没有侵略战争,没有索要贡品的使团。明朝残存的人力和税收都被用于支撑一个消极的国内政策——加强边防,躲在边境以内的安全地带进行防守。 世界史的故事(套装共6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