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会计理论

(二)交换投入价值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会计理论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投入价值常被认为比产出价值更加适当,因为它们可能更可检证,或者因为它们不容许在实现以前呈报收入。可是,会计实际上具有折中的性质,在有些情况下选用产出价值,而在其他情况下则选用投入价值。尽管产出价值,如上面所述,在概念上更适用于财务报表的展示,但也有许多情况应用投入价值更为适当,因为它们也许表示企业的最大价值或者因为不存在产出价值市场,以致不能得到交换产出价值。投入价值可以用实际历史成本、现行成本、未来成本或预期产出价值所转嫁来的成本来表示。

  1.历史成本

  成本已经成为传统会计机制上最普通的计价概念。资产一般一开始都根据经济业务发生时所取得的交换价格入账,然后,这项取得成本或其未摊销部分列示于财务报表中。所以,成本就是货品和劳务在其取得时的交换价格。在交换中所给予的代价系非货币性资产时,其交换价格是以交换中所放弃的资产的现行价值来确定的。因而成本是获得某一特定资产或某一组资产所需的以货币表示的经济代价。成本经常都不是用单一的交换价格来表示的,而包括许多在形态上、位置上和时间上对企业有用的经济资财作为取得资产的代价。因此,所有这些代价都应包括在成本计价的概念中。但应该确认,成本这个词被用于许多意义和各种目的。在许多情况下,它只包括全部代价的一部分,而在其他情况下,它又包括得太多。这个问题将在本章下文和以后各章中讲述。

  历史成本作为非货币性资产的计价概念,其主要优点在于它的可检证性。成本表示在相当自由的国民经济中买方和卖方所同意的交换价格。尽管企业也许会有可能偶尔支付比它对某项资产所应支付的较多价格,人们通常都认为,它是经过慎重的判断的,企业将不能以较低的总成本在别处获得同样的资产或劳务。人们还认为,成本表示资产对企业在取得时的价值,但这是不能加以证明的,因为企业的一切因素在提供现金用于分配股利上都是共同耗用的。不过,坚持历史成本的最有力的理由之一是,它和收益计量上的实现概念有着密切的关系。

  历史成本计价的主要缺点之一是,该资产对企业的价值可能常常变动;经过长时期以后,作为企业可用资财的计量也许没有什么重大意义了。历史成本计价还有一个缺点是,它并不使利得和损失在实际发生期间有可能得到确认。此外,由于自始至终常常发生变动,不同时期所取得的资产的成本就不能在资产负债表上加在一起,以提供可解释的总和。历史成本计价概念还有妨碍其他可能更加有用的计价概念这样一个缺点。

  2.现行投入成本

  现行成本和历史成本两者只在资产取得的那一天才相同。在那个日期以后,同一资产或其等价物可能就要用较多或较少的交换价格才能获得。因而,现行成本表示当天取得同一资产或其等价物所需要的交换价格。如果存在这样的有效市场,可以买进或卖出类似资产,交换价格便能得到,而和拥有的资产相联系起来;这一价格除了在很短期间内可以得到重置者外,就表示它对企业的最大价值(除非可变现净值更大)。不过,应该注意,这种现行交换价格只有从企业资产或劳务的市场行情中获得时才是成本价格;它不能从企业正常经营过程中通常出售其资产或劳务的市场来获得,除非这两个市场是合在一起的。

  现行成本概念比历史成本概念具有以下几个优点:① 现行成本表示企业在今天获得该资产或其劳务所需支付的数额;所以,它表示投入价值的最佳计量,用于为了预测目的来和现行收入相配比。②这种现行成本和现行收入的配比使得资产持有损益和营业损益的确认可以区分开来。可是,有人论证说,这种区分是人为的,因为有效的购买只是经营的一部分。③ 如果要持续取得这种资产,以及如果企业未给该资产增添过价值的话,现行成本就表示资产对企业的价值。④以各项资产现行价值相加的总数,比之以不同时期所发生的历史成本更富有意义。

  现行成本概念的缺点之一是丧失了某些客观性;除非当时市场上所销售的资产在一切方面都是相同的,否则一些主观性必定会把现行交换价格转移给持有的资产。此外,现行成本也许不表示对企业的现行价值。如果企业必须按现行成本付款,另行取得其他资产可能在经济上是有利的。资产所可提供的效益的现值也许不等于该资产的现行或重置成本。这在生产过程已经发生了技术上的变革时或在产品的需求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时,尤其如此。例如,倘使某种产品的需求已经大大下降,则其生产上所需要的专用设备对企业的服务价值就会降低;取得类似设备的折余成本就不是该资产对企业的价值的良好计量。

  3.折现未来成本

  大多数非货币性资产代表预先取得未来货品或劳务的流量。这些货品或劳务之所以要预先取得是因为:① 大量取得所费成本较少;② 有些资产(例如,房屋或设备)生来就代表一连串的不能单独取得的未来劳务;③ 为了确保日后的需要而要预先购买的未来劳务(例如,租赁);④ 为了保护其他投资(例如,租赁改良)而要取得财产上的权利。在这些情况下,劳务在使用时的约当成本(equivalent cost)可能是最恰当的计价概念。在这一点上,这些劳务(资产)的现值就是其未来成本的折现价值。

  在劳务将于最近的未来可以得到的那些情况下,折现程序不会对资产的计价有重大影响。例如,许多预付费用,在需要时才取得所花费的成本,这与预先取得是相同的;因而这些资产按取得成本入账,也许与未来预期成本即折现未来成本的计价是很接近的。

  可是,在其他情况下,成本价格也许比这些劳务在需要时才取得所需花费的数额为少。例如,预先购买的10年期租赁权将可能比同一期间每年支付的10次付款总和为少。这项差数一部分是由于利息因素,一部分是由于其他原因造成的。不论两种情况中的哪一种,如果合同的其他条件都相同,租赁权的现行计价都不应超过10次租金的折现价值。这种概念可以同样适用于厂场与设备及其他资产的计价,但其精确性通常都较小。尽管如此,就计价问题来说,这种概念还是有用的。资产的现值被认为等于未来预期劳务成本的折现价值;其折现数额为投入交换价格而不是劳务的产出价值。

  尽管在企业根据需要分期购买劳务而不是按总数一次整付的那种决策情况下,折现未来成本概念可能是恰当的,但在资产取得以后,这种折现未来成本概念却受到一些严重的限制。即使这种分散取得劳务的现行投入价格可以获得,企业一经作出预先承担义务,就不再有分散购买该项劳务的选择权了。此外,即使其总成本被认为等于资产在取得日的价值,这种约当劳务的折现未来预期成本和该资产对企业的现行价值的一致也不大可能持续到以后各期的。因此,折现未来成本概念具有历史成本的一切缺点以及折现劳务潜力概念所受到的限制。 会计理论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