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分流】谁“毁”了大清帝国?
用50本书构筑你的商业知识图谱。大家好,我是吴晓波,今天我们讲彭慕兰和他的《大分流》。
“大分流”是一种解释中华文明崛起的理论,它在过去的十年里面非常流行。
我们常常讲东西方文明,就是把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作为对立和互相交融的文明形态来进行研究。那么对西方学者来讲,他们始终有一个问题要回答——除了希腊、英法文明以外,东方文明的发展,特别是最近这几十年,中国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崛起,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文化和制度推动下所产生的结果?
在我们选的50本书里面有三本书跟这个问题有关系:一本是费正清的《美国与中国》,一本是基辛格的《论中国》,还有一本就是加州学派的彭慕兰的这本《大分流》。
一、从一个假设开始的《大分流》
什么是历史呢?历史是一种非常坚硬的存在,时间、地点、人物、发生的事件……这是完全不可更改的、已经发生和存在的事实,这是历史。
但是它所产生的解释是不一样的,所以历史存在着被一次又一次重新诠释的空间和可能性,甚至同样的一个事实,它会产生出两个完全不同的结论。
此外,历史本身有它的必然性,同时还有它的偶然性。比如说,某一个历史人物突然的死亡或者诞生,或者一场自然灾害,甚至两军交战的时候,一场大雾都可能改变历史的走向。
所以这是我们对于历史的一个基本看法。
在彭慕兰的“大分流理论”中,历史就是从一个假设开始的。他说,如果历史的时间停留在1820年那一年的话,这个地球上存在的景象是怎么样的呢?
他说,在这个时候的地球上,经济最发达、人民最平和、经济体量最大的那个国家是大清帝国。
到了1840年就爆发了鸦片战争,这个一度占到全球1/3经济体的国家,突然变成了东亚病夫,成为了全球文明发展的一个落后体,一个被侵略、被殖民的一个国家。
为什么仅仅20年后就会发生这样的景象?为什么会从1820年以后突然分叉成两个历史的方向?这样的景象是怎么发生的?
这就是彭慕兰在他的《大分流理论》中试图解释的一个问题。
二、大清帝国的稳定与衰落
我们再回到1820年,我们像一个天使一样地站在空中看,大清帝国疆域最大、人口最多、经济体量最大,但是你会发觉,它是一个非常稳定、平和的经济体。
那么除了大清帝国以外,我们在欧洲看到的是什么?看到的是动荡、血腥、叛乱。
在那个时代,欧洲发生了我们今天讲的“双元革命”:在法国发生了以民族自由契约精神,平民对贵族势力的颠覆的法国大革命;在英国,出现了焦炭冶炼法,出现了机械纺织,工业上出现了新型工厂,所以出现了英国的工业革命。
在那个时候,法国大革命所代表的政治思潮和英国工业革命所代表的经济思潮,形成了双元革命,它的背后就是一个动荡的欧洲。
反观亚洲地区,反观东方的大清帝国,却非常稳定。那么彭慕兰就讨论一个问题:这种稳定到底是一首田园牧歌,还是一个诅咒呢?这就是他在书中试图解答的问题。
那么我们也非常好奇,作为全球1/3经济总量的大经济体,它怎么能够保持长期稳定发展的状况,然后它的衰落又是怎么发生的呢?
在大清帝国时期,有两个皇帝的执政时间超过了60年——一个是康熙皇帝,另外一个是他的孙子乾隆皇帝。康熙执政61年,乾隆执政60年,这两个皇帝加在一起执政就超过了120年。
所以它的经济稳定是建立在政治稳定的长期和平的情况下的,稳定和发展形成了一种博弈,是一种非常微妙的辩论体。
那么,当一个帝国的存在是以稳定为前提的时候,第一,它政治要稳定;第二,它思想要稳定;第三,它的社会结构要稳定;第四,它的经济形态要稳定。
所以稳定既是一个追求的目标,但同时它也可能是一个诅咒。
首先,在长期的政治稳定前提下,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帝国,它要能够稳定住,还有一条很重要的事,就是每一个人的思想要稳定。所以大一统帝国的超级稳定结构,长期政治稳定的前提是长期的思想稳定和思想压抑。
那么思想被稳定住以后,接下来是整个一个国家机器的稳定,那就叫闭关锁国。
三、由开放走向闭锁
其实中华帝国在很长时间里面是非常开放的。
当时中国有两条丝绸之路,一条从西北的长安向西走,穿越整个中东地区到地中海地区的丝绸之路;还有一条是以南方的泉州、广州港和明州港(就是今天的宁波港)三大港口为基地的海上丝绸之路。
中国在很长时间里面允许商品、人口、宗教、思想大规模流动,但是到了明清以后,北面的丝绸之路断绝了,海上的丝绸之路也断绝了。
根据彭慕兰的研究,在西太平洋地区曾经出现过一个以中华帝国为中心的区域性经济联合体。
在这个区域中有60多个国家,它们的思想和文明都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影响,然后就形成了西太平洋地区的一个超级的经济政治联合体。
在1405年的时候,明成祖朱棣派了郑和曾经到西太平洋地区做过20多年的长期巡回观察,我们后来叫“郑和下西洋”。
民间传说郑和下西洋干嘛?他去寻找失踪的建文帝朱允炆,但实际上,如果从国家的意义上来看,第一,宣示国力;第二,形成政治和经济上的交往关系。所以在那个时期,整个帝国呈现出的是一个比较开放的姿态。
但是很可惜的是,这个国家突然间由很开放的政治和文明形态,突然间变成了内卷化的政治和经济的形态。
所以一个超稳定的大一统帝国,在长期政治稳定的前提下,它付出的代价是什么呢?第一,思想的长期停滞和不思想;第二,长期闭关锁国。
四、两个不同地区的经济差异
那么在经济形态上,它又呈现出怎样的景象?彭慕兰在书里面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对比,他说,在1750年左右的时候,全世界手工业最发达的两个地区,一个是英国的英格兰地区,一个是中华帝国,也就是大清帝国的江浙地区。那么,它们最重要的那个产业是什么呢?都是同一个产业,叫纺织业。
然后他对比了英格兰地区和江浙地区在18世纪中后期的所有的数据,他发现,这两个区域的经济发达水平是差不多的,它们的文化水平是差不多的,甚至这两个区域人民当时的平均寿命都是差不多的,然后他们所从事的产业都是同一个产业,叫纺织业。
那么彭慕兰就问:为什么两个经济、文化甚至人口和寿命都差不多的区域,一个地方后来发生了工业革命,另一个地方静悄悄的,没有发生革命,最后被革命成了半殖民地和东亚病夫的国家?这样的大分流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
这是彭慕兰在《大分流》这本书中提出的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
这一节先讲到这里,下一节继续《大分流》。 影响商业的50本书文字版吴晓波的私人商业书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