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990年:万维网
罗伯特·卡里奥(Robert Cailliau,1947—)
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1955—)
今天,万维网仍在持续地改变着我们的社会。
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ENIAC)——第一台数字计算机(1946年),阿帕网(1969年),域名服务系统(DNS)(1984年)
因特网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从那时起人们就一直在使用它。连接到因特网的主机的数量在1987年大约有10000台。然而,那时的因特网用户几乎都隶属于能够提供主机的学校、公司或研究机构,公众没有办法使用因特网。
当时,人们使用多种因特网工具相互传递信息,电子邮件(E-mail)和文件传输协议(FTP)是最常见的两种。一个人可以将文件上传到FTP服务器,然后发邮件通知其他人下载。人们可以通过远程登录(Telnet)连接到距离很远的计算机上。因特网很管用,就是技术性有些太强了,还有点烦琐。
到了1990年,当英国计算机科学家蒂姆·伯纳斯—李和比利时计算机科学家罗伯特·卡里奥为“万维网”(World Wide Web)提出了“超文本计划”(hypertext project)的时候,一切都开始发生改变。万维网由此诞生,并使作为信息传递工具的因特网变得异常好用。一方面万维网是如此简单,另一方面它又是如此强大。因此,万维网改变了许多事情,包括商品的售卖方式、报纸和信息的递送方式、人们受教育的方式和人们交流的方式。同时,它创造了完全公平的竞争环境:突然间,任何人都可以向数以百万计的人发布信息。
支撑万维网运行的是四大核心理念:(1)网络服务器—― 支持用户访问网页;(2)网页浏览器—― 从服务器中收集和整理网页,使用户可以浏览网页;(3)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允许用户生成网页;(4)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允许信息在服务器和浏览器之间传递。万维网的构建只需一台服务器,一个具有超文本标记语言的网页,外加一个浏览器。万维网如燎原之火一般传播开来,原因在于工程师使接入因特网变得非常非常简单。■ 工程学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