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剑北篇

中部——秋林

剑北篇 老舍 5501 2021-04-06 06:23

  祭罢了皇陵,

  向北进行;

  过多枣的洛川,匆匆未停;

  宜君的友人们留饭,也盛情未领,

  在牛武镇上,拿两个馍馍又赶紧启程。

  这一路的匆匆,

  都因为车赶过险恶的黄龙;

  二十年来,黄龙山里,匪盗横行,

  “黄龙大学”,林木丛丛,

  五百里内,都实验着劫抢的课程;

  在抗战的今日,匪穴已空,

  可是初修的道路还坑坎不平。

  我们疾走,不是为躲避冷箭与锣声。

  草莽的豪杰已变作卫国的英雄;

  我们是为,在这人烟稀少的山中,

  弯急桥软,险阻重重,

  须赚出一些时间,赔在开路填坑,

  赔赚相抵,或者能赶出山去,还落日微红!

  果然,入山不远,桥断车倾;

  人在车里,忽然象舟遇惊风;

  幸而树密沟浅,枝干斜撑,

  还未致车如球滚,人杳山空!

  幸而相距不远,就有一班路工,

  扛来木板,锹铲,粗大的麻绳,

  一声呼喊,四山响应,

  热汗感动了机械的蠢顽不灵!

  假若没有这班力大心诚的弟兄,

  我们哪,多半是风清月冷,

  在山坡林畔高卧黄龙!

  翻山越岭,

  我们缓缓而行;

  山深树茂,坡陡风横,

  没有流水,没有古寺■钟,

  十里,百里,没有村落人声;

  荒草里,谁撒下几片谷种?

  ■■落落的叶短苗轻;

  野兔飞跑,锦雉飞鸣,

  小生物的奔驰惊恐,

  令人想象昔日的步步心惊!

  可是,在这无人之境,

  忽然听到抗战的歌声;

  看,三五小店,松柱茅棚,

  摆着瓜果,烙着烧饼,

  货色不多,更显出整齐干净,

  新贴的标语,纸色鲜明;

  对面,依山开洞,

  铲土为坪,

  虽然不是洋楼几层,

  讲堂球场却都环绕着青松;

  在半山,在草径,

  三三两两来往着男女学生,

  他们操作,他们歌咏,

  在这深山僻壤之中,

  这学校的名称是民族革命!

  为赶出山去,不敢少停,

  心间却极愿意,去看看窑洞,

  去劳慰那些赤脚年轻的弟兄!

  日落灯明,

  才望见宜川小城,

  下面是急流的溪水,

  高处灯光照亮了窑洞,

  噢,灯光水影,

  噢,犬吠人声,

  虽然是那么小的小城

  使人却忘了黄龙山里惊心的寂静!

  忘了一身的疲劳,忙着去看市街的光景,

  窄窄的街道,小铺挂着油灯,

  灯光里,葡萄碧绿,甜枣鲜红,

  处处写着摆着中秋月饼,

  点缀得秋色满城。

  羊肉的包子滚热出笼,

  辛辣的白酒,与羊肉爆葱,

  饭馆虽小,而构响灯明,

  教南方的朋友堵住鼻孔,

  北方的侉子却见景伤情!

  买了些瓜枣,顺原路回行,

  在街角的黑影里,在无意中,

  发现了小小的浴室,蒸气环绕着孤灯。

  几天的劳顿,千里的行程,

  即使是一汪死水,谁管它脏净,

  也愿去解一解腰酸腿疼;

  况且,这里水热茶浓,

  还有长枕大炕,瓜子花生,

  生意虽小,可是按着北方的规矩设备经营。

  烫了烫澡,而后修面整容,

  技劣刀钝,可是道歉连声,

  北方的客气教生意兴隆,

  把脸刮破还不忍说疼,

  临行,小账零钱滚入巨大的竹筒。

  第二天清早,成群的骡马在门外,

  等着我们到秋林谒见司令。

  宜川到秋林,三十来里的路程,

  为避免出丑,我宁愿步行,

  可是山溪回绕,无桥可通,

  无法不在马上出征!

  选了又选,选了匹黄马,年高老成,

  还贿赂了马夫,给我牵住缎绳!

  年轻的朋友,扬鞭踏镫,

  一路欢叫,疾走如风;

  我却摇摇摆摆,缓缓而行,

  象北方村妇,骑着牲口归程;

  可是,步缓心闲,也自有妙用,

  从容的,我观览风景,

  从容的,我还取树上的枣子哪个最红。

  一路上,一道儿山溪,一片儿土岭,

  山水之间,高低不平;

  高粮小米,一层一层,

  由溪岸一直种到山顶;

  山沟里小村静静,

  卖茶的小铺搭着草棚。

  秋林,在中华还没有抗战的吼声,

  只有三五人家、几条土岭,

  寂寂终年,象没有生命;

  现在,人手万能,

  已掘成三百窑洞,

  洞里受训,洞里办公,

  到晚间,山腰灯火,点点层层,

  恍似远观香港,楼宇凌空!

  土山对列,填涧成坪,

  土坯的礼堂雄立当中;

  这窑洞的文化,黄土的工程,

  茅茨土■,而美若王宫!

  这人士的集聚,战时的经营,

  也刺激着买卖的兴盛,

  镇市的繁荣,

  书局饭馆应运而生,

  这西北荒凉之境,

  街市象雨后的竹笋,一夜生成!

  在土色的礼堂里,把锦旗献给司令,

  在土色的窑洞里,我们聆悉军情:

  在晋省的山地,大河之东,

  在近来的苦战中,

  我们伤亡日减,因为化整为零,

  处处包围,密密层层,

  胶着蛇缠,使敌人寸步难动。

  这小组的战争,

  配备着发动民众,

  有了合作的军民,百战百胜,

  那层层窑洞之中,正训导着县区的行政。

  冬暖夏凉,噢,这有趣的窑洞:

  土的大炕,土的窗台,土的棚顶,

  多一半天然,少一半人工,

  经济而且适用;

  土山百丈,洞在腰中,

  既能居住,又善防空,

  西北的黄土啊,也支持着战争!

  在这窑洞里,我们也听到文化的事工,

  这里有纸,也有印刷的器用,

  每一文化据点,不论在河上与山中,

  都有小型的报纸,报导着政况军情;

  黄龙山里,和宜川小城,

  刊物图书,作着文艺活动;

  可是,执笔的朋友,自愧年轻,

  谦退恐惧使他们的笔尖失去英勇,

  他们深盼精神食粮,源源的供应,

  由后方救济前方的苦穷!

  但是,后方的诗文,往往是公式的应用,

  即使文字优秀,而气馁言空!

  为克服这困难,须调换笔的士兵,

  后方前线,交换沟通,

  使经验巧于运用,

  使文字获得内容,

  而后,这笔的部队才能配备战争,

  以言语的结晶,激起战斗的热情。

  正是枣核的天气,早晚风寒露冷,

  可是午时的烈日还加紧把高梁晒红;

  为抵抗午暑,我们睡在窑洞,

  没有冷气的设备而阴凉自生;

  入晚,西风瑟瑟,蟋蟀声声,

  礼堂之内鼓响锣鸣,

  随军的戏班,武装的生末旦净,

  扮演着古代爱国的奇士英雄;

  杀锣以后,我去会见这受过训的伶工,

  有的花脸未褪,有的袍带将松,

  互相以军礼致敬,

  诚恳的请求远客加以批评。

  握手分别,各归窑洞,

  一山灯火,万点秋星。 剑北篇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