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剑北篇

清涧——榆林

剑北篇 老舍 4709 2021-04-06 06:23

  荒沙在北,荒丘在南。

  千里的荒凉,中有清涧。

  这紧凑利落的小县,

  象有筋有骨,自命不凡。

  冒着北国的风沙荒早,

  挺拔秀丽,静立无言。

  简洁明净是那些小街小店,

  店中男女静静的织着丝绢,

  丝白丝黄,绢长绢短,

  条条光润,在铺内轻悬。

  街心铺着石板,

  屋顶覆着石板,

  石板的方便

  使小城的气度齐整尊严。

  因利用石板,

  所以屋顶平宽,

  房在山腰,成在田畔,

  顶平门圆,却似石桥段段。

  清涧以上,沙岭荒寒,

  九里山内,风旱田干,

  灰黄一片,不见人烟,

  山顶小庙,佛倒屋瘫;

  盘山九里,还是零落的土山,

  中途车坏,却找着鸣涧清泉,

  一面等车,一面濯足谈天,

  溪清日暖,仿佛到了江南。

  涧上的山径,骡队缓缓,

  负着石碱,负着沙盐,

  骡子的头尾,红缨鲜艳,

  象新嫁的娘子,打扮得齐全。

  问一问赶骡的老汉,

  绥德已经不远,

  绥德以北,就是盐湾。

  从容的我们上山下山,

  果然,望见绥德还秋日高悬。

  绥德,这历代的重镇边关,

  巍巍雄立,在无定河边。

  无定河上,桥长孔圆,

  十七巨孔,野浪风翻。

  无定河岸,千顷沙田,

  红红的高梁,红到了河滩。

  无定在北,大理小理分灌东南,

  三面水,四面山,

  高山大水环卫着雄关。

  旧城在河北,蒙恬的龙湾,

  新城在山上,太子扶苏葬在山巅。

  从河岸仰看,

  城楼飞峙云间;

  在城中俯瞰,

  山连河滚,浩浩云烟,

  不怪呀,每当榆关欲陷,

  历代是退守绥延!

  城里,石路石垣,

  房整街宽;

  石榴梨枣,点缀着秋天。

  晚间,秋雨带来微寒,

  静静的我们宿在韩蕲王的祠馆。

  从绥德北进,看见了盐湾:

  土白如雪,撮土熬盐,

  简单的锅灶,罗列道边,

  清涧的石板,

  绥德的沙盐;

  乡间的父老世代相传,

  说:秀静的米脂出过貂蝉。

  米脂城外,土货如山,

  米脂城中,静静的庭院,

  墙高门大,气度不凡,

  象富户衰败还维持着局面。

  李闯的故乡,去城不远,

  汾阳的大庙,立在山边,

  富贵寿考,织女的预言,

  字大如轮,骄傲的立在庙外山间。

  米脂以上,渐入沙田:

  矮矮的桑,矮矮的枣,掩护着田边;

  塞上的沙流,随风南窜,

  这儿一堆,那儿一片,

  一窝一丘,暗示着荒旱。

  镇川堡上,我们打尖:

  敞亮坚实的屋宇,镇大街宽,

  晴美的秋日照着牛马往还;

  红的缨,白的马,蓝的天,

  红的枣,黄的土,葡萄深蓝;

  焦黄的面包香味四散;

  夹杂着牛马草料,似■似甜;

  大店小店,皮货如山,

  北方的风味,至此十全。

  榆关的各县,羊群万千,

  羊皮羊毛汇集到镇川,

  羊毛的销售,在太平年间,

  每年也有一二百万!

  饭后动身,黄沙不断,

  不测高低,也难辨深浅,

  有时候,平地上车停轮陷。

  十里山中,沙邱时现:

  圆圆的丘顶,如浪的条线,

  处处欲流,处处柔软,

  微风起处,吹出些轻烟。

  沙丘的左右还有山田

  穗小叶蜷,根为沙掩,

  半黄不绿的黍稷,憔悴可怜。

  登高远望,沙岭沙丘若续若断,

  似黄似白,阴影儿微淡,

  秋日晴明,沙光闪闪;

  都似欲流,却又不动不变,

  象等着什么消息,才沙飞山陷。

  可怕的寂寥,可怕的荒旱,

  没有树,没有水,没有人烟,

  一声咳嗽都传出好远。

  火热的沙丘,微白的青天,

  半空中颤动着无聊的光闪,

  蒸热,荒旱,

  可是,令人胆战心寒!

  愈近榆关,愈近沙山,

  白惨惨的那么一片,

  山肥顶圆,沙浪相连,

  象巨驼成阵,驼峰万千,

  似走不走,高矮相牵,

  似静而动,流线飘然。

  在这流沙四面,

  荒旱终年,

  榆林城外,却一水波澜,

  成林的绿树掩映着河滩。

  噢,绿树,绿树,绿树两岸!

  在这沙光闪闪,

  口燥心干,

  一点点绿色都绿人心间,

  使人清凉,使人安恬,

  使人立刻忘了荒凉之感,

  这宝贵的绿色,在白沙荒岭之前,

  是多么浓厚,多么清鲜,

  象古绢上宋元的绘画,明绿斑斑!

  榆林,控制伊盟,■应着绥远,

  掩护着延绥与宁甘;

  在沙漠里,城外有水,城内有泉,

  城内城外,绿树参天;

  噢,伟大的中华,伟大的山川,

  荒沙野水上还有这样的古镇雄关!

  长街十里,城扁街宽,

  坚厚的墙垣,宽敞的医院,

  铺户家宅,都略具北平的局面。

  小小的东山,书声不断,

  职校,榆中,和女子师范,

  都风高地敞,校址相连。

  学校的师生,报界的人员,

  支持着塞上的文化宣传,

  关心着盟旗,关心着抗战,

  他们热诚的与军部打成一片,

  讨论问题,印行月刊,

  用努力与诚心解救文化的荒旱。

  城外有煤,城外有盐,

  以盐易粮,还不难饱暖;

  羊毛兽皮也大量的生产,

  学生士兵都手搓毛线,

  织成鞋袜,好抵抗风寒;

  若是能够毛织制革大规模的兴办,

  供应了军用,开发了利源,

  这沙漠里的雄关,

  便更多了一道长城,挡住经济的侵犯! 剑北篇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