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什么都有假的,甚至越假越流行,越能渗透到社会的最细微之去处。图书也是如此。这些年,因各种各样原因,别人送给我许多书。其中一些明显就是假书。对这些书,还真不好处理。当废品卖吧,收废品的肯定会将它挑选出来,拿到旧书摊上去卖。当然,这类书最不能送给别人,哪怕是最贫困地区的学校图书室,那就太误人子弟了。没办法,只好在家里的阳台上,摆放两个书柜,将这类书尘封在此。说实话,真当废品处理,也不大敢。说不定有谁在书的某处设下陷阱,譬如在最不可能翻到的地方,写下“请××赐教”等字样。这种事我就碰到过,一般签名的书,总在扉页。可偏偏有人,还在第一百几十页上再写一行类似的字。我明白对方的用意,就发了一条短信给他,说这是最另类的签名。意思是,我翻到这里了。一般送书的人,是希望对方看一看的。这等心理,大家都是一样的。尘封起来,还有好处,事隔多年,万一对方提起来,还能找着,看上一眼,说几句好听的话,在对方听来多少也是一种鼓励。
曾去鄂南某县参加一个活动,中午抵达后,便不断有当地文学爱好者来房间聊天,并赠送自己的新旧著作。一天下来竟然收到近二十本书。也不知自己哪根筋在夜里出了问题,第二天上午,与当地的文学爱好者公开见面时,忽然对黑压压一大片人说,不要为了一点面子,一点虚荣,非得将自己不成熟的作品结集成书,实际上,那些能在市面上买到的书号,绝大多数是假的。到头来,这种假书不知是骗自己还是骗别人。大概是这话伤着人了。事隔不久,就有人在互联网上揶揄我。当然不是拿这事说事,而是说我不该拒收那次所谓讲课的讲课费。天下之大,真是千奇百怪,比如讲座一类,我给自己划有红线,但凡去到县里,绝对不可以接受毫厘讲课费。这本是做人的底线,有人对此行为表示不满,我也只能叹为观止。后来才发现,在一大堆理由之后,此君给出结论,我根本就不应该去他们那里,言外之意或许是怪罪揭了他们的短。
在我看来,假书真的太害人。假书之假,不是像贪官污吏专吸民脂民膏,而是文理糟糕、文气败坏。将那些茶余饭后得来的文字编辑到一起,如果只是为了给家人一种纪念,倒也风雅,丑陋的却是,硬要将这些放在文学评级中评价只够得上“垃圾”的文字,当成传世杰作,拼了老命,不要老脸地要与当代经典一较高下;更有甚者,利用各种关系、各种资源,或将其塞进学生的书包,或将其纳入某些人群必读书目。这就像当下其他领域,越假越理直气壮,越假越闹得欢,越假越吃得开。说实在话,当初,我也只是怀疑,觉得有些书来路不正,却没有精力去找出证据。近日与一位在出版局工作的朋友聊起来,他正好长期负责这等事务,说话间就教我一招,且一点也不麻烦:第一步上网搜出“中国新闻出版信息网”,第二步点开“CIP数据中心”,第三步将“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譬如我的长篇小说《圣天门口》最新精装本,相关的“(2009)第061819号”两组数据输入相关窗口,再点击“确定”,随后就出现“人民文学出版社:新中国六十年长篇小说典藏,2版修订本,出版日期2009年”等内容。
如此,我将刚刚收到的一本诗集上的相关数据“(2001)第34825号”,输入其中,所显示的是,此书号不存在,因为自二〇〇〇年以后,这组书号数字已由九位数改为十位数。我再将也是刚收到的一本长篇小说上的数据“2005072088”输入后,发现此书号所登记的作者为济南市纪委书记,其内容是他在观赏书法作品、碑帖观摩后所写的心得之诗。
在信息时代,对信息的认证,比信息本身更为重要。正像有人鼓吹,苍蝇也是蛋白质,假书流行的时刻,正是将苍蝇当正餐来吃的时刻。
二〇〇六年十月于东湖梨园 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