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蒋子龙文集.13,评与论

§诗人心中有风暴

  ——论许向诚

  向来被定位“是一个地地道道庄稼汉”(鲁藜语)的许向诚先生,是一位真正的诗人。我结识他二十多年,熟不拘礼,平时都以“向诚”或“老许”相称,今日在他的诗歌讨论会上要尊他为先生。是敬他的诗才,敬他骨子里是个有天赋的诗人。

  何为“真正的诗人”?以区别时下有太多“不真正的诗人”。譬如诗歌铺天盖地,特别是建国六十年、建党九十年之际,而真正有诗味、能让人反复吟诵的作品有多少呢?或顺口溜,或喊口号,或强挤硬凑,或雷人出怪,或权力派生,或金钱滋养……

  而许向诚,要么不写,要写就必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凡读过他的诗的人,无不惊异于他的诗品,无法忘记他。诗歌大热时,他写诗;诗歌大变和大冷时,他依旧按照自己的风格在写诗;甚至在有人讥讽“诗歌已死”的情势下,他的诗兴反而蓬勃发散、不黏不滞,诗境也益发朗阔峭拔、憨实精萃。是肝胆文字,绝不衰弱。

  有他在,诗就不会死。

  在文学被整体边缘化了的商品时代,许向诚是怎么做到的?近三十年里他写诗不足百首,收录在一本不足两百页的诗集里。却就是这一本诗集,便牢牢地托起一片诗的天空,色彩斑斓,耀人眼目,自成气象,自成一高。令文坛刮目,让读者钦敬,给诗注入一股活力和自信。

  有人说他得益于是个农民,质朴、执着……许向诚从一开始创作,就不是在写所谓的“农民诗”。诗人的心灵不一定在他生活的地方,而是在他爱的地方。因此他的创作才有大格局、大气象。他只用四个短句就概括了秦始皇:“上面的山有多高,下面的坑就有多深;里面睡着一个,睡不着的人。”

  他说武则天是用“无字碑”当作镇纸,“压住万里江山的一角”。而古老的黄河,不过“是中国额头上一道浅浅的皱纹”……冷峭的角度,奇崛的想象,意蕴幽魅,寄托遥深。他的才思如惊涛骇浪,一波波推进,诗句就像船“要找到海里那个最险的浪尖,把兴奋的高潮推上极点”。

  像许向诚一样质朴,或比他更质朴的农民千千万万,为什么独他成为自树其帜的诗人?质朴并不必然产生诗。作为农民的许向诚却内里豪华,沟壑纵横,一团锦绣,并有很好的空间。有空间才有好的想象,现实生活提供的空间有限,创造的空间更多是在想象里。

  且看许向诚的空间感:“一个王朝,总是一个王朝的果实;一个王朝,总被一个王朝收获。”短短四句话,把中国五千年历史循环的内核点破了。

  “既然被颠覆过,就必然再被颠覆!”这就是规律,这就是真相。

  诗人的心或者虔诚而洁净:“稻子弯下了腰,稻农弯下了腰,这丰收的仪式,是相互敬礼开始。”或者敏感而柔丽:“走近一扇古窗,独享李白的月光。清淡的月光,最富有诗的营养,鼻子一酸,便有从心里流出的两行,发表在脸上。”

  他的名篇《盲者之弦》,表达了这种内心世界的豪华与幽深:

  阿炳 阿炳 瞎子阿炳

  两眼枯井 却要 二泉印月

  ……

  二胡 二胡 流浪的二胡

  如一个流浪的人 皮包着骨

  挺直 一根脊梁

  绷紧 两条青筋

  许向诚的诗,辞采华茂,机锋灿然,总能做到一语多义,诗外有诗。“心”字,“一个精致而锋利的弯钩……人海茫茫,彼此垂钓”。“风从刀刃上吹过,风不会受伤,受伤的却是刀刃;鸟从天空飞过,天空不会受伤,受伤的只能是鸟;月光从云缝穿过,月光不会受伤,受伤的是那正月十五望月的人。”读者常常感叹,他的这些句子是怎么造出来的?

  许向诚属于“苦吟型”的诗人。凡自己的作品他随时都能脱口背出,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他创作时用心多深,一字一句都刻骨铭心。不先感动自己,又怎么能感动别人?

  世间最苦最咸的水,是从眼睛里流出的汗,他用“执着的目光,在一张稿纸上晒盐”。这样的诗句是吸收日精月华后凝结成的一块块晶体,如何不精粹?不让人过目难忘?

  文坛平庸,是因为文人平庸,蝇营狗苟,追名逐利。但凡天才的创作者,心里总有不息的风暴,用诗人的话说就是“无风之风”。这让他的心灵不会平庸、安逸。“失去野性的野菜,失去野味的野菜,已不再是野菜。”

  许向诚当然是农民,但他首先是个天才的诗人。他对土地的眷恋,和祖辈完全不同,他的祖父说土地是个女人,种什么就生什么;他的祖母说土地是个男人,长什么就吃什么。而他,“要把手像根似的插入土里,寻找祖辈们没有找到的东西”。他做到了,他的诗超越了农村、农民、城市、市民,也超越了他自己。这才是作为诗人的真正的幸运!

  2011年5月21日 蒋子龙文集.13,评与论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