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人”是什么样的人?
——读王迪生
二十多年前初识王迪生先生,惊为高人:温润厚重,性缓多才;高情高谊,高智高识;浑身弥散着一股在时人身上少见的遁世味道和书卷气。
只那一面,便觉投缘,遂一直交往下来。他是那种“神仙一把抓”式的朋友,越交越有味道。更多的时候,我在心里是尊他为师的,并常常求他救急。有些朋友知道求我找书法家要字,可以不花钱,每接到这种尴尬而又推不掉的任务,就给迪生先生打电话。我喜欢他的字,笔势奇崛险峻,韵律神清意远,造诣很高。更重要的是他从不拒绝,写好后寄来。
再有,跟我熟识的人添丁进口,要给孩子起名字,现在的人都格外重视这件事,便求到我。可我对名字学一窍不通,只好也转求迪生,他精通文字学、姓名学,且有求必应。我的第三辈人的名字也是拜他所赐。
广积为人赐名之德,只此一项便可见迪生先生修为非同一般。
早就听说他要编文集,当我拿到“散文随笔卷”的书稿时,一翻开目录便被吸引。迪生先生的文字多姿多彩,多情多趣,读来兴味盎然,增智移性。
比如“哪些男人不宜嫁”、“哪些女人不宜娶”等等篇章,谁看到这样题目不想读全文?还有“三无”之人不可交,即“无常、无长、无肠”之人。“无常”是翻三覆四,没有准稿子。“无长”是没有长性,不能持久怎可深交?“无肠”是不投入,不用情,不专注,全无心念……
迪生先生文笔老道,用字精准,行文布局、遣词造句无不显出深厚的古文功力,且时有惊人之语,文字间充满哲思和雄辩。如“人不同鱼,在网外反倒难活”——何其精妙,网络世界中的人皆在网中。
现代人的另一个特点是都把自己当商品,希望能待价而沽。而迪生先生却说:“人一旦将自己当商品就开始贬值了。”
贫志无尊,贫德无助,天下没有永远的奢华显贵。而现代人几乎没有不梦想成功、长寿和快乐的,然而“成功不等于达至,长寿不等于快乐,快乐不等于充实”。
——常人不该以富贵做目标,有一语惊醒梦中人之效。
“欲易窘境,先易心境。”他几乎出口就是警句。这些精警的短句子,展现了浩大的思维天地,闪耀着精神的光芒,又极富个性特色,让人茅塞顿开,举一反三,或如轻风拂面,或如醍醐灌顶。在人类的文化瑰宝中,有些经典著作就是用格言、警句写成,因此而耐读,为历代人所传诵。
迪生先生在写作时其思维犹如潮水激荡,浪催浪赶,滚滚而下,大量使用“推导”和“排比”,这成了他文章的又一个特点。
由小往大里“推”:“知而识之,识而明之;明而智之,智而慧之;慧而谋之,谋而践之;践而鉴之,鉴而积之;唯厚积者始旷达矣。”
由大往小里“导”:智慧大于聪明,聪明大于无知,无知好于无味,无味好于无德。最后得出结论,“我们因应宁要无味”。
排比之句更是随处可见:“和于亲情则泰福,和于友朋则路畅,和于人际则事遂,和于时势则业昌……”文思如排山倒海,辞采灿然。
读罢书稿,意犹未尽,不揣浅陋,遂成此文。是为序。
2011年8月 蒋子龙文集.13,评与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