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在当下,守一不移
——《不忘那条河》序
中国作家协会创联部,向我重点推荐了一部书稿,希望我能“重点阅读”,并写出一些可以作为此书序言的文字。
——这就是陈英杰的《不忘那条河》。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一条河。陈英杰先生的“河”有着怎样的不同,源自哪里,如何滋润了他的人生?且看他的自述:
“母亲二十三岁嫁给俺爹,大爹四岁。爹是个读书人,在外地教书,四十几元工资难以养家糊口。自打娘一过门,上有老、下有小,全部家庭重担就落在她的身上。娘的能干也因此在镇上出了名,都说她‘三更破苇,五更编席,县城一天能打两来回’……”
“我早晨醒来,摸摸身边没有了母亲,急忙领上未满两岁的小妹,寻着母亲的脚印来到河边路口,想追逐母亲的身影。太阳在大淀的东面升起,又在小路的尽头落下,当母亲披着星光回来的时候,我搂着妹妹早已在路边睡着了。”
故乡的河日夜不息,河边的小路通向神秘的远方,上面撒满了陈英杰童年的梦。他走着这条小路拾过柴、摘过野菜、打过猪草,也曾学着母亲的样子背着苇席到城里叫卖。长大后他又踏着这条小路走出故乡,当了铁路工人,参与修建了许多条铁路:沪宁线、焦枝线、衡广线、丰大线……路越修越多,他自己的路也越走越广,从有形之路到无形之路……
阅历托住了他,如今担负着天津画院的领导责任,评点绘画,速写名家,诗、书、文一道,追求甚笃。这部书稿就记录了他的人生脚步,也是他艺术追求的结晶。读罢感慨良深。
陈英杰是个用心的人。生命就是一种心性,一个人心有多大,他的世界就有多大。为文更要随处存心。这颗心首先是柔软的,才能接受万物的滋养。也只有一颗柔软的心才能滋养生活,即眼里有泪水,心中才会有彩虹。“如今多是根浮脚浅,无主宰,无正见,无力量,无作略,轻遇着一些逆顺境界,便被搀夺去,便乃着力不得,用心不得。”(《本色道人》)然而,为文就是要做到在“着力不得、用心不得时”,正好用心!
陈英杰走到哪儿观察到哪儿,做到哪儿思考到哪儿、写到哪儿,用他自己的话说“聪明人做笨功夫”。实际就是但办肯心,决不相赚。处处存文心,记文思,做文章。经年累月,持之以恒,怎会没有收获!
陈英杰是个会用情的人。佛言人间是“有情世间”。人类的全部活动内容只有一件事,就是生活。生活是生命现象,用情是生命的昂扬。干任何事情,不用情是成不了事的。对生活有感情,才不会错过对许多美好或丑恶事物的感悟,情感点化生活,净化生活。
情是灵魂之门,是通向精神的唯一渠道,不用情便找不到灵魂的入口,如何进入创造境界?司汤达说:“激情对于人生不过是一个偶然发生的事件,但这个偶然,只发生在优秀的人们心中。”激情是精神的青春,滋润着创作者的文字,才最终形成了作者的“那条河”。
陈英杰是个用功的人。他的生活习惯是“早晨习字,晚上读书、写作”。不因工作或环境的变化而退转、而变易,安在当下,守一不移。在生活中提炼,在提炼中运笔。
凭着多年对文字的坚守,会树立起一种信心,一种对自己对艺术的信心。信心到位,见地新颖,敢于直下承当,便是好文章。用功是状态,养成习惯就成为才华。只有用功才能激发和开掘藏在生活中的那一点灵光。灵光独耀,便是才情爆发。
——陈英杰如此“用心、用情、用功”,创作焉能不成?有此“三用”,可当大用。寥寥数语,以作小引。
2011年5月9日 蒋子龙文集.13,评与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