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蒋子龙文集.13,评与论

§李兴桥的梦

  编辑和出版《中学校园丛书》,可以说是李兴桥在圆一个梦。

  四十多年前,他是南开中学的学生。在一次“学工劳动”之后,心有所动便写下来寄给了《天津日报》。那是他第一次投稿,文章发表后轰动全校,得到了老师们的许多鼓励。

  也许就是那篇文章,决定了他一生的命运。

  自南开中学毕业后,他进过农学院,落脚水产局,心里却始终怀着一个文学情结。“文化大革命”刚一结束,便归队调入作家协会,先做了十几年的文学编辑,后去主持文学院的工作,面对的是成千上万的业余作者、文学青年乃至文学少年,并主编《新作家》杂志。

  当然,他也经常有自己的作品问世。在他的第一本小说集面世的时候,我曾写过一篇文章称他为“文学教士”——对辅导初学写作者怀有一种近似宗教般的真诚和热情,默默地谨慎地组织一切为创作服务的琐细的活动,经常被文学爱好者包围着、尊敬着。

  他喜欢并习惯置身于这些人中间。

  因此,几十年来他始终离文学很近、很实。选择文学作为终生的一种持久而执着的活动。当他年逾花甲,卸掉了文学院日常的行政工作担子之后,就把注意力全部转移到青少年文学爱好者身上来了。

  人在中学阶段一般会确立志愿,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逐渐成熟。这个时期所接受的文学培养,对其今后一生都至关紧要。因此年年都有人在组织中学生作文大赛,而很少听说哪个地方举办小学生或大学生作文比赛。

  我也曾在北京、上海做过几届中学生作文大赛的评委,经历一多便有了这样一些尴尬:在作文大赛上获奖的往往是功课不好的学生,有些因获奖成了名的学生竟然会有多门功课不及格,滑到了留级的边缘。可能功课好的学生没有时间或不屑于参加社会上的这类活动。因为受大赛评委青睐的作文,在学校里未必就能得高分。

  而李兴桥编的这套《中学校园丛书》就不同了,他邀请了一些重点中学的校长和老师们参加编选,并逐篇评点,将文学审美和应试标准统一起来,堪称是大面积的丰收——丛书的作者中以优秀生为主导,每个学校一本,不失厚重,印刷精美。足见这套丛书的写作和出版紧密结合着教学,是检阅也是培养——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表述。

  文学的全部才华在于感觉的新颖。校园连着社会,每个学生的家庭都是社会的一个细胞,这样的写作不仅有益于培植学生的文学修养,还锤炼他们年轻的思想,提高认知生活的能力。

  这套丛书的出版固然值得高兴,李兴桥兄圆了一个“文学教士”的梦,也同样值得称道。于是便写了上面的话,聊表贺忱。

  1991年冬 蒋子龙文集.13,评与论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